黛綠年華

本博客文章皆為本人原創。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二十四橋”何處尋?簫聲已遠“玉人”杳……

(2011-06-27 09:02:14) 下一個

二十四橋”何處尋?簫聲已遠“玉人”杳……

黛綠年華

中國文化曆史名城揚州,公元前486年由吳王夫差建城,曆春秋,秦,漢,至唐代“富甲天下”。盛唐時的揚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商賈雲集,人文薈萃成為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

直到北宋,揚州仍為中國東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其繁華與都城開封不相上下。

其後胡馬窺江。公元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重破壞。公元1275-1276年,蒙元軍隊南侵,揚州人民奮起抗擊,慘遭屠城,揚州隻剩數千人。公元16454月,滿清軍隊南侵,揚州軍民在督師史可法率領下堅守孤城,浴血奮戰。城破之後,揚州軍民與清兵巷戰,大部分壯烈犧牲。清軍屠城十日,數十萬揚州軍民慘遭殺害,揚州成為廢墟!

至清代“康乾盛世”,揚州再度繁榮,城市人口超過50萬。為當時世界上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百年積弱,揚州再遭摧殘。中共執政後,揚州由於不通鐵路,交通閉塞,物流不暢,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阻滯。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揚州的基礎建設和城市風貌都已呈衰頹景象。

多少烽火硝煙,幾度戰禍兵燹。曆史上曾經遍地綺羅,夜夜笙歌的繁華揚州,隨著歲月流逝漸漸化為煙塵。特別是梧桐秋雨時節,或夕陽晚照之下,不見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隻有頹垣殘牆,衰草枯楊。使人不禁懷疑曾經的輝煌是否真地存在過?

所幸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揚州很快建成了規模宏偉,視野開闊的新中心商業區,十裏瘦西湖風景區。跨越長江的潤揚公路大橋以及由南京經揚州至啟東的鐵路皆於2005年建成通車。數百年來約束揚州經濟發展的交通閉塞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消除,揚州從城市風貌到經濟建設都再次騰飛。

曆史上的揚州,在她繁華風流的年代,稱得上魚米鄉,佳麗地。她是銷金窟,她有溫柔夢。無數文人墨客留下吟誦揚州的詩詞佳作,其中有些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比較著名的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唐 杜牧《贈別二首其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 徐凝《憶揚州》)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遣懷》)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南宋 殷芸,《小說》)

而最著名又最特殊的是唐朝詩人杜牧(803~852)的一首詩: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這首詩意境極美,而且是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提到“二十四橋”的唐詩,後來的詩人寫到“二十四橋”的也極少。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不但從此以後成為吟誦揚州的最著名的詩句,而且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而無法解開的一個謎!

“二十四橋”究竟是指二十四座橋,還是指一座名為“二十四”的橋?亦或隻是泛泛地指許多橋?人們對此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漸漸傾向於認為二十四橋是指一座名為“二十四”的橋,而不是二十四座橋,或者泛泛地指許多橋。

這種觀點的一個佐證是南宋詩人薑夔的名作《揚州慢》。薑夔於公元1176年重臨揚州,此時距離金兵第二次南犯隻有十五年。詩人回顧曆史上揚州的繁華,目睹戰爭後揚州的蕭條,寫下這首震古爍今的名篇,其中說到: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從薑夔的這首詞看來,“二十四橋”顯然是指一座橋,其名為“二十四”。

宋代還有幾位詩人,他們描寫的二十四橋,亦可認為是指一座橋。

然而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沒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這倒反而使“二十四橋”繼續蒙上一層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漫漫1100年,幾多盛衰興廢,當年杜牧筆下的“二十四橋”早已不知所終。簫聲已遠,玉人杳然。

為了讓人們對“二十四橋”的遙思和遐想有一個實物作寄托,揚州市園林局於20世紀80年末,在痩西湖西北角興建了一座“二十四橋”,這是一座白色單孔石拱橋,全長24米,寬2.4米,橋上欄杆24根,上下橋台階各24級,橋兩側白欄杆牆上還刻有共24幅玉女吹簫的浮雕。

這座“二十四橋”各種參數都暗合“二十四”,設計者真是煞費苦心。

我曾經想過,杜牧寫“二十四橋”是在公元852年之前,而“米(Meter or Metre)”被正式確立為“國際標準(SI)”的長度單位是在公元1875年,比杜牧晚了1000。所以原來的“二十四橋”幾乎不可能是這樣24米,寬2.4米的。因此,設計者是否“弄巧反拙”了呢?

但我轉念一想,也許這正是設計者之目的呢?因為這座石拱橋,也許會矗立千年而不塌,這樣到公元3011年,人們來考古,研究這是否就是杜牧所寫的“二十四橋”時,測出橋24米,寬2.4米,就可以斷定這橋是公元1875年以後建造的!

也許,這正是設計者構思縝密,匠心獨運之處啊!

     

    圖.1 揚州痩西湖二十四橋風景區。

    

         .2 揚州痩西湖二十四橋。

References: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43765.html

2http://www.hudong.com/wiki/%E5%BC%A0%E8%8B%A5%E8%99%9A

3http://www.js.xinhuanet.com/fqjs/2006-03/14/content_6462381.htm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113087

5http://baike.baidu.com/view/255664.htm

6http://hi.baidu.com/%C0%CF%CD%B7%D0%A1%CE%DD/blog/item/ea4f27f14d5fc1bca40f52aa.html

(黛綠年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7)
評論
也從揚州來 回複 悄悄話 下次回去時倒要去找找, 在橋上或其周圍有沒有立個石碑之類的介紹.

說的好: 凡事都會往“別人也許比我更聰明?!”的方麵想.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也從揚州來的評論: 謝謝閱評!

坦誠地說,我剛讀到“新建的揚州痩西湖‘二十四橋’全長24米,寬2.4米”等參數時,覺得設計者真是煞費苦心;同時又覺得“米”的使用比杜牧晚了1000多年,所以這樣的長寬設計好似有點“弄巧反拙”了。

但在“龍騰虎躍”的清華數年的的求學生涯給予我的人生啟迪之一,就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最聰明”。因此凡事都會往“別人也許比我更聰明?!”的方麵想。

這樣一來,我就想到了,這座石拱橋,也許會矗立千年而不塌,這樣千年後人們來考古,研究這是否就是杜牧所寫的“二十四橋”時,發現橋長24米,寬2.4米,就可以斷定這橋是公元1875年以後建造的!“也許,這正是設計者構思縝密,匠心獨運之處啊!”

也許,事實上設計者構思時就是這樣想的;但也可能並沒有這樣想,是本人這樣想的。但隻要這個長寬設計真會給將來的考古者以啟發,易於斷定這橋是公元1875年以後建造的,那麽這個“構思縝密,匠心獨運”究竟應該屬於設計者,還是屬於本人,又有什麽關係呢?您說對吧?

祝您愉快!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武勝的評論: 謝謝閱評!

您說的“涵蓋江南之唐代揚州”指的是行政區域,而杜牧詩中之揚州是指他自己住過的以及韓綽居住的揚州市,兩者涵義不同。

杜牧原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於大和七年至九年間(公元833至835年)曾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在揚州住了兩年。這首詩作於他離開揚州,居於北方中原地區以後。他在詩中懷念的秋盡而草未凋的“江南”以及“二十四橋”都是指揚州景色。

揚州雖然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長江南岸無異。加之盛唐時的揚州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所以在唐代及自唐以後很長曆史時期,揚州都被看作“江南”,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請參看《文化揚州最江南!》一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02/22/796108_25852554.shtml)。
也從揚州來 回複 悄悄話 讚一個, 這也是 LZ 的"匠心獨運":

因為這座石拱橋,也許會矗立千年而不塌,這樣到公元3011年,人們來考古,研究這是否就是杜牧所寫的“二十四橋”時,測出橋長24米,寬2.4米,就可以斷定這橋是公元1875年以後建造的!

也許,這正是設計者構思縝密,匠心獨運之處啊!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看杜牧原詩: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詠的是江南秋夜,而今日揚州在江北。所以二十四橋應該不是專指在今日揚州市,而在涵蓋江南之唐代揚州。

從藝術的角度,多橋比一橋更有韻味,並與“玉人何處”相呼應。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cdummy,wolfhiller, 楊方方的評論:

謝謝諸位的閱評,本人將關於“二十四橋”的各家之言簡單匯總如下:

“二十四橋”唐以前不見於記載。在唐代隻岀現於杜牧的詩中,且又僅岀現一次。揚州在唐代居南北交通要衝,是聞名天下的富盛之地,寫揚州的作品不勝枚舉,卻不見對二十四橋更多的描述,這是一個迷。

“二十四橋”究竟指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還是泛泛地指許多橋?或者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1、認為“二十四橋”在詩文中是泛指許多橋。杜牧常常喜歡用數字入詩。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見,杜牧所說“二十四橋”也可能隻是指揚州有許多橋。
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曾在《文匯報》著文考證'二十四橋',傾向於認為“二十四橋”應是指揚州有許多橋,茅先生提出,一座橋怎麽能表現出繁華呢?揚州的橋自隋朝起就已分布在全城了。
“二十四”在揚州現在的方言中仍然有“多”或“全部”的意思。比如說,“這個人二十四道全會”,意思是這個人多才多藝。這裏的“二十四”與俗話三十六策走為上策中的“三十六”和口語不管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一樣,隻是泛指多而已。因此,也可以認為,古人為形容揚州有很多座橋,就說有二十四橋。

2、認為“二十四橋”是指遍布揚州地區的24座橋梁。
認為“二十四橋”是指二十四座橋的例證隻有一個。宋朝大科學家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說:“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可紀者有二十四橋。”他對二十四橋循名責實一一以求,但隻湊成21座,計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

3、認為“二十四橋”就是指一座橋,隻因傳說隋煬帝時,有24個美人月夜在橋上吹簫,故名“二十四美人橋”,簡稱“二十四橋”或“廿四橋”。
清代揚州人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道:“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跨西門街東西兩岸。
近來,揚州的一位青年作家,從語言上、地理位置上對“二十四橋”作了大量的論證。認為“二十四橋”是“阿師橋”的諧音,並考證沈括記載的阿師橋,為今城北的螺絲灣橋。根據《漢語音韻學導論》一書擬唐音“二”、“十”、“四”、“橋”分別與“阿師橋”音同。若從揚州方言觀之,“二十四橋”與“阿師橋”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為a(見王力的《漢語語音學》),“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為a。
今天,揚州平山堂西南通往市區的一條路叫念泗路,又作念四路。也有人寫作廿四路。念四路中段東麵,五亭橋西邊的景區就叫二十四橋景區。其主建築熙春台東麵有毛澤東手書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碑。在熙春台東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20世紀八十年代建的公園中常見的那種小拱橋,長24米,寬2.4米,兩頭各有二十四層台階,兩邊各有十二根欄杆,稱為“二十四橋”。
楊方方 回複 悄悄話 二十四橋就是念四橋,是古揚州話(吳語)的讀法。原在西門外,在老揚天公路上,靠近現揚州稅務學院,後改建在瘦西湖景區內! 念泗橋乃是現代史盲或無知商人的訛寫,就像所有非公寓住房,絕大多數人家都是唯一的住房,但都被當代的無知商人叫做別墅一樣。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cdummy的評論:

您好!本人是揚州人,您也是嗎?

那位老鄉性格好似有點硬朗,不過這也不算什麽缺點,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祝您愉快!
pcdumm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黛綠年華的評論:
黛妹妹是揚州人嗎?
有位朋友火氣頗大,天太熱。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olfhiller的評論: 謝謝閱評!坦率地說我不知道您想表達什麽?

本人重申:“廿”是“二十”的特殊寫法;“廿”的讀音是“nian”,“廿”的讀音舉例 - 與“念”相同。本人這些解釋,不管您是否將之看成“小學的研究範疇”,結果都是一樣的。

補充一點:根據詞典,“念”是“廿”的大寫寫法。
wolfhille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黛綠年華的評論:

漢字,同音的多了去了!nian(去聲)的隨便找,可不止就這“念”一字,隻是“念”常見一點罷了,不能因此而牽強附會的反擊道“怎麽會與‘念XX’同音呢”?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BBZdicBF.htm
建議LZ看看“廿”字的解釋先。這字是怎麽來的,怎麽發音,怎麽變化的,這大抵屬於小學的研究範疇。

PS:我家就在揚州附近的,大凡年齡,陰曆,都說“廿幾”的。

另,泗字從水,江蘇宿遷有個泗洪縣。這一點LZ應該被sf誤導了,當然您也可以辯解為,有橋的地方肯定有水。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olfhiller的評論: 謝謝閱評!您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廿”隻是“二十”的特殊寫法而已,發音是“nian(念)”。正如“卅”是“三十”的特殊寫法,發音是“sa(薩)”一樣。

否則,“二十四橋”怎麽會與“念泗橋”同音呢?
wolfhiller 回複 悄悄話 廿!還“念”呢
黛綠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cdummy的評論:

謝謝閱評!是有人認為“二十四橋即念泗橋”的,因為發音相近。

但杜牧是京兆萬年(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人,不知那時西安人是否也將“二十”讀成“念”?
pcdummy 回複 悄悄話 揚州還有地名叫念泗橋的,諧音,覺得應該是古時二十四所在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