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歌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詩、歌、畫 原創作品討論》《牧羊女》守望、齊豫、李泰祥、李建複演唱

(2021-10-24 14:16:49) 下一個

 

《牧羊女》《詩、歌、畫 原創作品討論》
中國古代的詩與歌是分不開的,詩不但文字優美有押韻,而且還具備旋律可以歌唱。這是從春秋開始,到宋朝的詩詞歌賦,都是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隻是到了明朝,中國的傳統音樂,被人為的消滅了。所有唐詩,宋詞和元曲的優美音樂大部分都失傳了。隻有極少部分靠青樓和江湖藝人傳承下來。對於愛歌者,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所謂的中國傳統歌曲其實是清朝和民國初年所形成的音樂風格。真正的唐宋元的傳統音樂已經不得考據了。

1975年,台灣大學電機研究生楊弦開演唱會,演唱曲目全是原創歌曲,主要以餘光中,張曉風,洛夫等的現代詩詩人的作品譜曲,開創台灣校園民歌的風潮。李泰祥老師的《橄欖樹》和《牧羊女》也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俺對楊弦的作品不覺得好,不管是從音樂的優美角度來看,還是從旋律與歌詞(詩)的意境和契合度來看,都是相當勉強。隻可以說是配上旋律的詩,而整首歌並沒有表達出“歌詞”(詩)的意境。李泰祥老師後來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寫了許多精美的現代詩歌,為許多優美的現代詩譜上旋律優美,編曲精良,與詩的意境契合度很高的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收集在齊豫的專輯裏,如《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有一個人》和唐曉詩的專輯《告別》,還有1992年李泰祥自唱的《錯誤》專輯裏。李泰祥老師可以說是全才的音樂家,本身是小提琴演奏家,還精通吉他和剛琴演奏。對編曲,作曲和演唱都是一等音樂家。 更難得的是負有神聖的使命,致力推廣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詩已經流行音樂的結合體。是獨樹一幟具有中華民族精粹的現代歌曲。李泰祥老師多次舉辦《傳統與展望》序列的音樂發表會,對當時台灣的流行音樂影響很大。他的音樂和歌曲作品,不但是風格多元化和新穎,在編曲上更結合交響樂團編曲製作的等級,給當時普遍上製作簡陋,隻有三五人的小樂隊的流行音樂很大的衝擊。按歌手齊豫的話說,每一次她要上電視台演唱,就要帶一個交響樂團隨行,聲勢浩大。

李泰祥作品裏,使用的現代詩最多的是鄭愁予的詩。鄭愁予在2012年慶祝他80歲壽辰的音樂會上,說過他寫的許多詩,其實在創作時都有配合旋律的考慮。隻是他不是音樂家,無法把心中的旋律表達出來。但是鄭愁予的現代詩無疑是最多被人譜成曲的。有些現代詩人的作品雖然文學上是優美的,藝術上是有價值的,但不適合譜曲。可以說99%的現代詩,沒有節奏和段落感,文辭不優美,所以不適合譜曲。

為何為《牧羊女》譜曲。
許多人喜歡寫歌,作詞和作曲,但還是有部分的人不明白為什麽要做歌,好像是有天分和能力做,覺得好玩就做了。

1956年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與西方西畫大師畢加索在法國南部尼斯港的別墅碰麵了。據說這兩位代表東西方藝術巨擘在寒暄之後不免談論到藝術方麵的問題。畢加索向張大師展示了許多他的精品,從早期的寫實到印象到抽象作品,琳琅滿目。張大千也把他臨摹敦煌壁畫,當時在法國展覽的作品展示給畢加索看。然後畢加索看完之後,仍舊問張大千“你的作品呢?”。 畢加索的問題讓張大千不解。這似乎畢加索不認為張大千拿出來的作品是代表作或可以代表他大師地位的作品。當然這是俺從別人聽來的故事,究竟有沒有發生俺無法考證。以畢加索詼諧的個性的確也可能發生這樣的故事。

什麽是構成一件藝術作品的條件實在有很多爭議。對於音樂,練習曲算不算作品?從形式上 練習曲(Etudes)有旋律也有和聲,完全符合一首曲子的樣式。然而大部分的音樂家不認為練習曲是作品,因為它沒有表達任何音樂主題,所以連曲名都不取,雖然有些練習曲還蠻“好聽”的。那麽,廣告歌呢?還有運動會拉拉隊的歌,黨歌,校歌,還有紅歌等是否能稱為作品需要個別認真地檢驗。同樣的大家可以自問打油詩算不算作品?還有臨摹的畫可以算作品嗎?那麽寫生,寫實的畫是作品呢?

俺覺得有幾個重要的條件:
1. 藝術作品要表達某種意念,情緒或感覺或抽象的主題。詩借著詩的語言,韻律和節奏表達出詩的意境。樂曲借著旋律的組合,和聲以及和弦的變化表達一種情緒。畫借著物件,人物的表情,圖形標誌來傳達一種感覺和意念。缺少了想要表達的意念,這作品嚴格上就不能稱為作品。比如一位國畫老師示範如何畫梅花,目的是教學生作畫。這信手拈來的作品其實不能算作品,因為這作品沒有表達任何意念。還有,那些臨摹的學生,所畫出來的更不能算作品,因為根本沒任何創作。比如有兩個人寫生畫一間房子,一個照著比率,正規正矩的把房子和周遭的景色全畫了。另一個也畫同樣的房子,但為了表現秋天的蕭瑟,把草畫黃了,把樹畫枯了,憑想象加上滿地的紅葉。第一個畫出來的與照相機所拍沒差多少,也沒表達出作畫的目的是想表達什麽,可能隻是當作練習寫生,所以如練習曲一樣,隻是為了練習筆法,不帶任何主題,所以不算作品。另一位,雖然畫的是同一房子,卻渴望借這房屋和周遭的景色表達蕭瑟的秋意,所畫的雖然是房子,草地和樹木,要表達的卻是蕭瑟的情緒。當然這兩者因為作畫的目的不一樣,畫出來的效果也因用色,重點,構圖不一樣,也變成差異很大的兩幅畫。

中國的繪畫,在唐代(607-908)曾一度流行金碧輝煌的宮廷工筆畫,把人物或動物畫得栩栩如生。但是中國的文人和畫家卻大多鄙視這種需要幾天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的細膩繪畫方式為畫匠,難登藝術殿堂。這工筆畫後來流傳到日本,反而成為日本重要的畫派。中國畫家如王維和士大夫階層重視的是“寫意”,不是“寫實”。重視的是“畫的精神”,不是畫得像。所以很早(唐代)中國的畫家在概念上就遠超越西方的畫家約500年,要到了印象派出現成為主流後,西方才重視寫意。歐洲到了文化複興時期(14-17世紀)還再追求畫的漂亮,精美。所以像梵穀(Vincent VanGogh, 1853-1890)的畫,被當時主流社會當作垃圾,不寫實,沒有美感,沒有市場,一生隻賣出一幅畫,還是他的朋友為了鼓勵他悄悄透過別人買的。雖然文化複興時期的作品當今還是價值不菲,那是因為曆史和古董價值。若是現代人再模仿文化複興時代的作品作畫,就很難被當作是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了。

再舉例文學的作品有小說,散文和詩三大類。網路上的閑聊對話即使收集起來也不會成為小說或任何文學作品。雖然小說裏經常有各種對話的情形。寫日記也不是文學作品,雖然有些文學作品(小說和散文)是以日記的方式來陳述的。寫生活報告,家書等通常都不是文學作品。雖然有些散文作品是以家書或生活報告的方式呈現的。所以有一定數量的文字體不一定是文章,比如會議記錄或通訊錄。所以有的文章也不一定都是文學的作品,即使該文章具備通順的語句,嚴謹得結構和段落,比如批鬥大會上寫的自我檢討文章。上述檢討文章,批鬥文章,小學中文課本的文章,日記和家書和“笑話集”都屬於散文類,但卻不是散文作品,也不是文學作品。中國古代傳統的三大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也不能稱為作品。不是因為這些讀物沒貢獻,相反地,對啟蒙的貢獻很大,而是因為文章裏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沒有一個主題。在文學上,俺的舉例大部分的人可能容易接受,因為相對的接觸多了。但是,在音樂和繪畫上,可能還有一些人難以接受,為什麽明明一幅看來不錯的畫,或一首歌,可以不是作品呢?那要怎麽稱呼?

以俺這種標準來鑒定,有些兒歌如《小蜜蜂》。《一閃一閃小星星》雖然是歌,但不能稱為作品。這是為了讓兒童熟悉簡單音階所做的練習歌。與練唱時所哼的音階練習如12321,23432,34543,。。。,是類似的。是沒有音樂主題的一組音符。

2. 作品必須滿足與作品有關的基本手法,技巧和基本藝術要求。比如一幅畫有基本的筆觸技巧,構圖和調色等符合繪畫的美學。音樂作品的旋律組合必須滿足和聲和弦學理論和音樂的美學觀點。詩的作品必須符合詩的語言,和詩的美學條件。詩人餘光中曾評論五四運動後有些著名的文人比如胡適之的“詩作品”為“不是美學上的,而是曆史上的”。用大白話來說,根本就不是詩,而是現代詩演變過程中的試驗品,所以是屬於曆史的。這相當於練習作詩的產物和殘品。

俺12歲開始學國畫,上大學後參加美術社團,過程中畫過上千幅畫,隻有1-2幅畫才勉強算作品。

3. 作品必須經過美學或藝術手法的處理,詩歌必須滿足詩歌的美學,樂曲必須滿足樂曲的美學,繪畫必須滿足繪畫的美學處理。這美學的處理,把已經滿足1,2條件的作品,分出等級。一個完美的作品表達的意念是清楚的,表達的手法和技巧是成熟,藝術上和結構上沒有明顯嚴重缺點的。

俺為《牧羊女》譜曲,除了喜歡鄭愁予這首詩,另一方麵覺得李泰祥老師的《牧羊女》與詩人要表達的意境不是很符合。《牧羊女》是鄭愁予邊塞組曲裏的一首短詩。這首詩俺認為詩人想表達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時騎快馬,乘馳草原,意氣風發,春風得意。中年時騎慢馬,開始覺悟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花兒會殘凋,馬兒要過橋。過橋的馬兒不回頭。詩人以馬代表光陰,成語有“白馬過隙”,形容光陰流逝之快。而第三個階段是年老光景。馬累了,黃昏已重了,酒囊已盡了。所以在俺的創作當中,俺以三個不同的樂段,三個不同的節奏來代表這人生的三個階段。在音樂結構設計上,最後一段是恢複到最初的一段旋律,回到年少的歡樂時光,這代表世代交替。所以加上男女輪唱和對唱的方式,來代表生生不息的時代交替。因為這首詩是邊塞組曲之一,所以俺認為應該要采用西北邊民族的曲風來表達。

李泰祥的版本和張世儫的版本,沒有邊塞的曲風。張世儫作曲,李建複演唱的版本編曲和演奏非常棒,據說是請洛杉磯管弦樂團製作的。俺特別喜歡這編曲前奏的鼓聲。李泰祥老師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早期(70年代)齊豫演唱的以吉他演奏輕快的版本,另一個是李泰祥自己演唱,90年代重新編曲,以交響樂隊伴奏的。
有人評俺的作品是文學性的,俺覺得是蠻正確的。俺曲子的創作主要是依據文學(詩詞)的意境而設計的,是歌詞決定音樂的形式,風格和旋律。這作法在理念上是複古,把詩與歌再度結合。在手法上是現代的,是近代中國的傳統音樂,結合來自西方樂理與和聲學。當然,俺的作品,有許多是新的嚐試,音樂表達的藝術還在摸索當中,還有不少瑕疵。

《牧羊女》鄭愁予詩,雅歌作曲、編曲、守望、雨霽初虹演唱

《牧羊女》鄭愁予詩,李泰祥作曲、編曲, 齊豫演唱:

《牧羊女/牧歌》鄭愁予詩,張世儫作曲, 李建複演唱:

《牧羊女》鄭愁予詩,李泰祥作曲、編曲, 李泰祥演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