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物價為何比美國還高(轉載作品)

(2010-09-18 14:48:10) 下一個
美國給中國印發紙幣,這些紙幣為美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  很多去過美國的人發現,美國除人工服務費很貴之外,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絕對價格)是低於中國的,有些商品的價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像蘋果的產品,iPhone3GS16G在美國是599美元,而中國聯通引進的同一款貨,開價6999元人民幣。戴爾INSPIRON14型號的電腦,中國的官方價格是5799元人民幣,美國的官方價格是549.95美元。還有吉他,譬如泰勒110型號初級入門吉他,中國的價格是5200元人民幣,而美國的價格是579.95美元。   更離譜的是汽車,同樣一輛奔馳S600,在中國要222萬元人民幣,在洛杉磯的一個汽車網上,筆者查到的價格是147450美元。如果折算成人民幣,剛好是100萬多一點。也就是說美國的奔馳車比中國要便宜一半。如果是豐田卡羅拉1.8升,在美國的價格是15350美元,中國同樣配置的價格是14.98萬人民幣,中國要貴5萬元左右。   日用品方麵,美國人吃穿用都離不開MADEINCHINA,但奇怪的是,中國造的東西,一離開中國反而變得便宜了。例如裏維斯牛仔褲Levi’s505,廣東東莞生產的,它在中國商場價格是899元人民幣,在美國的亞馬遜網站上開出的價格是24.42美元,合人民幣166元,價格相差5.4倍。阿迪達斯的一雙男式複古休閑鞋,中國的市場價是615元人民幣,而美國亞馬遜網站上的價格是27.62美元,合187元人民幣,價格相差3.2倍。   經濟學家時寒冰曾經在其博客中如此描述他最近的美國之行:“到美國後才發現,美國除人工服務之外,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絕對價格)是低於中國的,有些商品的價差之大,有點瞠目結舌。”正因為中美商品價格上的差距,所以國內出現了不少“代購”一族,專門到海外買便宜貨。   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ECA在2009年6月的調查也可以加以印證——繼日本東京等4個城市之後,北京、上海、香港成為亞洲生活消費最為昂貴的城市。京、滬、港三市分別從上年度的全球104、111和98位,飆升至26、28和29位。在被調查的亞洲城市中,前十名中國城市占了半壁江山——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此外,天津等10個城市也排進了前30名。  這已經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工資向非洲看齊,生活成本向歐美看起”。   中國政府的管理成本太高   存在就是合理的,世界上存在的異常現象,一定會有合理的解釋,中國的高物價現象也不例外。   《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張庭賓認為,中國最容易被人反複提起的是“勞動力價格”的比較優勢,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國家宏觀管理成本”的比較劣勢,正是這個比較劣勢造成了中國的畸形物價。   中國的宏觀管理成本(其中主要是政府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張庭賓認為,2009年中國財政收入(包括土地轉讓費)已達GDP的30%左右,這個比例在全球隻有北歐個別國家能達到。然而,與中國所不同的是,瑞典等北歐國家是全球最高福利的國家,他們享受“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社會保障。而中國是世界低福利的國家,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大部分都要國民自己負擔。   中國宏觀管理成本在過去20年內日益膨脹,行政開支和政府投資不斷擴張。當前政府行政開支、投資分別占到財政支出的18%和25%左右,在世界各國中遙遙領先。由於行政開支屬於損耗性支出,加上政府投資效率極為低下,其投入產出率低於0.5,這使得大量國民財富在經濟循環中被損耗,退出了經濟流通,使得中國銀行業的貨幣乘數不斷下降,最低甚至達到3.5(國際上一般為8)。為保證經濟活動的必要流動性,央行不斷超發貨幣,形成了人民幣實際購買力的對內貶值,民間總體購買力的不斷相對收縮的現象。   加上市場經濟帶來的資本尋租,使得日益高昂的行政投資成本等,常常通過公權力轉嫁到社會公眾和守法企業身上,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驚人地發現:從中國大陸運貨到美國的運費,竟然比從廣州運貨到北京還便宜!原因何在?竟然是權力腐敗:由於中國大陸鐵路貨運超負荷,流通商要想申請一個車皮的指標,運費之外的額外費用竟然高達5000到5萬人民幣之間;高速公路運輸也不便宜,一位常年從廣州送貨到北京的司機說,廣州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一路的過路費就有1400元人民幣,除此以外,還要有大約7000元人民幣的額外費用,這個費用不是汽油費,也不是汽車修理費,是什麽費用大家用腦子去想。   這些因權力腐敗所造成的成本,自然也都被攤到產品價格中去了,最後由消費者埋單。看來,腐敗之害,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麵,也體現在經濟方麵。也就最終形成了中國商品比美國還貴的奇怪現象。   美國玩轉的魔方   由於中國一直實施的是出口導向優先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匯率比大約1比7來增發7元人民幣來平衡,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3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5倍,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   於是我們在中國看到一個荒謬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反而活得越累。而我們既把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出口商品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美國,把由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做基礎的“廢紙”。由於這些增發的“廢紙”與現有貨幣一樣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結果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僅損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財富,連手裏的貨幣財富都在遭受貶值損失。   反觀美國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由於市場上貨幣減少商品增加,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裏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如果是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將更加清楚,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老百姓用美元買走了,美元被中國政府拿走了;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國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裏現有貨幣的貶值。結果就是,美國給中國印發紙幣,這些紙幣為美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中國則相反,用這些紙幣從中國老百姓手裏換走了所生產的各種商品。而形成這個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貨幣增發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新增發的貨幣卻留在了中國市場上,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裏貨幣的購買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