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約聖經中,第一次提到“洗腳”,是在《創世紀》第18章。聖經寫道:
天正熱的時候,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上主在瑪默勒橡樹那裏,給他顯現出來。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麵。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你不要由你仆人這裏走過去,我去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在樹下休息休息。你們既然路過你仆人這裏,等我拿點餅來,吃點點心,然後再走。”他們答說:“就照你所說的做罷!”亞巴郎趕緊進入帳幕,到撒辣麵前說:“你快拿三鬥細麵,和一和,做些餅。”遂又跑到牛群中,選了一頭又嫩又肥的牛犢,交給仆人,要他趕快煮好。亞巴郎遂拿了凝乳和牛奶,及預備好了的牛犢,擺在他們麵前;他們吃的時候,自己在樹下侍候。
這段聖經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因為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想起童年時光。
上世紀70年代的新疆,到處是戈壁灘,幾乎沒有像樣的建築。我坐在自家平房的院子門口,可以遠遠地看到天山最高峰博格達峰。那時的道路很糟糕,路上總是布滿砂石,塵土飛揚,因為沒有人行道,放學回到家,鞋襪和腳就已經滿是灰塵了。因為自來水很稀缺。很多戶人家共用一個自來水龍頭,所以家家戶戶都備有大水缸和扁擔水桶,平時用水也非常節省。洗澡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人幾個月都不洗澡,講究點的人會隔三差五洗洗腳。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童年好像總是土黃色的,沒有南方的桃紅柳綠,鶯囀燕飛,所以上大學以後一直很自卑,往後很多年都羞於跟別人談論我的童年生活。直到近些年來,我才終於克開始跟孩子們講述我的童年生活場景。
其實,每次讀聖經時,我都像看到自己的童年生活場景,覺得自己似乎過過希伯來人先祖亞巴郎時代的生活:
一個人寂寞地坐在帳篷門口,寂寞地望著塵土飛揚的土路,目光可以直達遠處的地平線。當有遠方來客在天際出現時,這是多麽令人欣喜的事情啊!即使亞巴郎不知道這三人是天主的使者,他也一定會熱情挽留他們休息和吃飯。天氣很熱,樹蔭下很涼爽,他便把客人們招呼到樹蔭下坐著。他們知道客人們走了遠路,因此殷勤地打水,讓客人們洗腳。他讓妻子用細麵做餅,因為在日子艱苦的時候,人們沒有條件每天吃細糧,隻有來客人的時候,才舍得用細糧做餅。亞巴郎是牧民,他會挑選又嫩又肥的牛犢,宰了給客人們吃。
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如此,每次親戚來訪時,我們總是充滿喜悅之情,就像過節一樣高興。母親有時會宰一隻雞,有時會讓到市場上打一兩公斤羊肉,羊羔肉則是美味中的美味,哪怕用完定量供應的油和白米,也要盛情款待親友。給親戚打水洗臉時必須的,如果親戚留宿的話,母親會認真準備幹淨的被褥和枕頭,也不忘打水給客人洗腳。
因此,在我的理解中,“洗腳”是一種待客之道,是對客人的款待,也是表達善意的方式。於是,在《創世紀》第19章,天主派使者去毀滅索多瑪,羅特正坐在索多瑪的城門口。他一看見兩位天使,就起身迎接,俯伏在地,說“請兩位先生下到你仆人家中住一夜,洗洗你們的腳;明天早起,再趕你們的路。”(創19:1-2)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羅特是個義人,他的舉動拯救了他的全家得以逃出索多瑪。
“洗腳”的行為,在新約聖經裏達到了高潮。此後,“洗腳”成為基督教會的一種象征和禮儀。記得有個神父跟我說過,他們在聖誕節前是要為其他神父洗腳的。
讓我迅速跳回到近些日子網上流傳的一些教宗親吻客人腳麵的照片、還有美國白人吻腳的照片,讓我感到非常不適。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無論在梵蒂岡,還是在美國,洗澡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健康正常的成年人不需要別人為自己打水洗腳,可是還有這麽多人固守著洗腳的儀式,似乎隻有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謙卑和大愛。我想說,你們忘記了聖經的真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