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普羅旺斯之旅(10): 跑步阿爾勒
2025年8月2日
7月9日一大早,天剛亮不久,就出門,酒店位於阿爾勒(Arles)鎮中心東南方向大約1英裏的地方,周圍是現代商業區,不少商店,感覺是很有特色的地方,許多紅色建築,感覺這地方紅紅火火的,特別耀眼。
跑到老城,古建築與酒店周圍區域的建築完全不同。清晨城中心非常安靜,幾乎沒有行人,我喜歡沒有行人的感覺,仿佛整個城市都是自己的。不像白天,許多地方遊客如織。
在市政廳廣場,也叫共和廣場,建於1676年的阿爾勒市政廳就坐落在廣場的北邊,有349年曆史的市政廳是法國曆史古跡。廣場中央是阿爾勒方尖碑, 市政廳東邊是著名的聖特羅菲姆主教堂,這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建於12世紀至15世紀之間,它是羅馬式建築的典範之一,其門廊上雕刻著包括《最後的審判》在內的精美雕塑,毗鄰回廊的柱子雕刻精美絕倫。這座教堂自1981年起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跑步來到夏日花園,這裏是正在舉辦的阿爾勒攝影展的一個露天展覽點,花園裏有梵高頭像雕塑。花園的正北麵是是古羅馬劇場,在劇場的東北方向不遠是古羅馬圓形劇場Amphitheater,這兩座古羅馬建築都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阿爾勒圓形劇場,又稱阿爾勒競技場(Arènes d'Arles,意為競技場或鬥獸場)是一座令人驚歎的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建築,至今仍舉辦各種活動和表演,將古代曆史與現代文化生活融為一體。圓形劇場是阿爾勒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老城區裏最大建築,更是羅馬工程技藝的傑出見證。據說阿爾勒保存的羅馬遺跡數量僅次於羅馬,在阿爾勒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八處古跡中,羅馬圓形劇場是參觀人數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其圓形結構,內外回廊,水平通道以及交替的樓梯,展現了精妙的建築設計。
而古羅馬劇場由凱撒的養子兼繼承人奧古斯都建造,比圓形劇場早差不多100年。劇場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可容納8000-10000名觀眾。劇場供奉阿波羅,並以華麗的裝飾向奧古斯都皇帝致敬。當然,羅馬競技場為大眾提供動作冒險娛樂,而羅馬劇場則為品味高的觀眾提供戲劇和啞劇表演,至今仍用於藝術演出。古羅馬劇場有非常醒目的兩根頂部帶有碎片的高大大理石柱。
跑步去了阿爾勒城市北邊的火車站。在羅納河河濱步道跑一段,發現河岸上有攝影節的露天展覽-人物肖像。再回到拉馬丁廣場, 騎兵門與老城牆,發現這裏的路邊不少人開始擺攤設點,看到最多的是水果攤,有一處賣海鮮飯的把我饞得口水流(近中午去,發現人家賣完了,我這口水白流了,好遺憾),賣肉賣海鮮賣奶酪賣醃製橄欖的,應有盡有。當然也有賣衣服,家用品的,賣當地特產的,沿街一字排開估計有一裏路長。後來知道這是阿爾勒露天街市,是城市的主要市場,出售新鮮農產品,當地產品等。每周六和周三上午開放,而且到中午12點就收攤了。我們中午再來買了一些葡萄,桃子和醜八怪西紅柿。
邊跑邊看集市,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阿利斯康墓地就在馬路對過,也順路跑進去轉悠一下。阿利斯康墓地是一座巨大的羅馬墓地和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墓地之一。“阿利斯康”一詞源於拉丁語Elisii Campi(即香榭麗舍大街或極樂世界)。它在中世紀尤為著名,作家阿裏奧斯托在《瘋狂的奧蘭多》和但丁在《地獄篇》中都曾提及。羅馬城市傳統上禁止在城牆內埋葬。如今,阿利斯康墓地成為一座露天博物館,一處非凡的曆史遺跡,見證著1500年來的喪葬和宗教習俗。
造訪阿爾勒主要是衝著梵高而來,當然要踏著文森特·梵高的足跡,體會一下考察一下他在1888年至1889年期間居住在這裏,創作了300多幅藝術作品的環境。城市設有梵高小徑,這條小徑沿著他繪畫的地點,懸掛著現代的牌匾。而我主要跑步去了文森特·梵高基金會(那裏舉辦當代展覽,以紀念梵高的影響)。梵高咖啡店,梵高空間-前阿爾勒醫院,羅納河岸,以及阿利斯康墓地。1888年10月,文森特·梵高和保羅·高更選擇阿利斯康墓地作為他們藝術之旅的首個地點, 兩人並肩作畫,捕捉著這片曆史遺跡的獨特氛圍。
跑步來到LUMA阿爾勒,這座引人注目的旋轉塔樓是由著名建築師弗蘭克·蓋裏設計的,其靈感源自當地閃耀的光線和紋理。塔樓於2021年正式開放,是一個藝術文化綜合體,將當代藝術,教育和生態融合在一個創新且建築風格獨特的環境中。據知,這裏可以買票入內參觀。
話說阿爾勒曆史悠久,公元前800年就有人類居住此地。羅馬人於公元前123年占領了這裏,並將其擴展為一座重要的城市。阿爾勒在羅馬帝國納爾博內西斯行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阿爾勒的羅馬和羅馬式古跡因其對該地區曆史的見證,於198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如今阿爾勒隸屬於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羅納河口省,原為普羅旺斯省。法國最大的濕地——卡馬格的大部分位於阿爾勒境內,卡馬格濕地以火烈鳥等野生動物而聞名。就地理疆域而言,阿爾勒是法國本土最大的市鎮。
阿爾勒因是凱撒略·阿爾勒和希拉裏·阿爾勒的總教區而聞名。此外,許多藝術家曾在此生活和工作,包括聞名於世的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國際知名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其它藝術家包括巴勃羅·畢加索,保羅·高更,和雅克·雷圖。自1970年以來,阿爾勒每年都會舉辦國際攝影節,而被譽為世界攝影之都。
阿爾勒的名稱來曆,在公元前1世紀中期(凱撒)被確認為Arelate,在公元1世紀初(斯特拉博)被確認為Areláte (?ρελ?τε),在954年被確認為Arlate civitas,在13世紀被確認為Arle。地名Arelate是高盧語*Arelati的拉丁化形式,意為“在沼澤邊”或“在沼澤前麵”。
我認為這個名稱肯定跟羅納河在阿爾勒上遊分叉成兩條支流,形成卡馬格三角洲有關。
曆史名城阿爾勒老城建築,尤其是眾多的古羅馬建築,古老經典,魅力無窮。老城狹窄的鵝卵石街道,色彩繽紛的百葉窗,房前的花草植物,以及眾多的博物館與攝影藝術畫廊,令人印象深刻,來一趟很值。(完)
附照片75張
1-市政廳
Arles紀念碑
2-跑圖
3-紅彤彤的商店
4-遊客中心
5-勞動力交換大樓
6-市政廳共和廣場一角
7-郵局
8-著名的聖特羅菲姆主教座堂-羅馬教堂
9-市政廳共和廣場聖安妮教堂
10-小巷
11-古羅馬劇場
12-喜歡這櫥窗裏的陶瓷雞
13-公元一世紀建的羅馬圓形露天劇場
14-很有特色的牆麵
15-古城一角
16-Amedee Pichot噴泉
17-騎兵老城門
18-Frederic Mistral學院
19-火車站
20-火車站廣場一角
21-橄欖樹結果了
22-古獅子橋
23-羅納河與老城
24-羅納河濱一角
25-攝影節羅納河露天“臉麵”展覽
26-梵高基金會與展覽館大門上是梵高簽名
27-攝影節協會大樓
28-老教堂
29-著名的瑞圖博物館Muse?e Re?attu
30-羅納河岸
31-偶遇星期三集市
32-偶遇星期三集市
33-曆史悠久的阿利斯康羅馬墓地
34-露天攝影展
35-夏日花園一角
36-夏日花園裏的梵高雕塑
37-梵高咖啡
38-論壇廣場一角
39-論壇廣場雕塑
40-市政廳共和廣場一角
41-街頭一角
42-古城一角
43-梵高空間(前醫院)一角
44-古城一角
45-就餐餐館Grand Cafe
46-酒店
47-市警察局
48-新郵局
49-聯誼生活之家
50-國家憲兵隊大樓
51-街頭一角
52-城市公園入口
53-城市公園一角
54-現代化的Luma中心大樓
55-現代化的Luma中心大樓
56-鐵路
57-老城堡
58-老城牆
59-老城瞭望台
60-Major聖母教堂
61-羅馬圓形露天劇場
62-鵝卵石小巷
63-加油站
64-攝影節標語
65-美食:中午見到的,後來晚餐想去吃,找了半天找到了,結果關門了。在這裏坐了一會兒後,餐館老板來了,她隻會說一點點英文,雙方比手畫腳交流,得知她們周三關門,中午這一鍋是接待旅遊團的。她非常熱情讓我們明天再來,但遺憾我們要離開,沒有品嚐到這美食。
66-塗鴉門
67-街頭一角
68-街頭一角
69-古羅馬劇場
70-城市天際線
71-教堂內部一角
72-教堂內部一角
73-晚餐鴨胸脯
74-意大利麵非常美味
75-今晚來一瓶Merlot
多謝評論與分享!對喪葬和宗教習俗我知之不多,但這次去法國,走過幾個墓地,也算是漲了見識。
最近去義大利旅行,聽聽導遊說義大利人至今感謝拿破侖: Napoleon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landscape of Italian burial practices and cemeteries. In 1804, the Edict of Saint Cloud, issued under Napoleon, standardized cemetery rules across France and the Napoleonic orbit, including Italy. This edict mandated that burials take place outside city limits and established public control over cemeteries, replacing church authority. In Venice, Napoleon prohibited burials on the mainland,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an Michele cemetery on a separate island.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Enlightenment ideals of hygiene and equality in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