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祝由

(2011-12-06 11:17:21) 下一個
       祝由治病是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祝由十三科的治病方法。在《移精變氣篇》裏有這樣的記載:“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在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九〈禁上〉也記載著:“方千卷,未其性,故有湯藥焉、有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引焉。” 可見古代中醫祝由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醫療方法。
 
       從隋代開始,祝由被納入官方醫學範疇;唐代更是在醫署設立“咒禁科”主管禁咒,除邪魅之法;隨後的宋元明三朝更是得到很大的發展,可惜清兵入關後,滿族信仰薩瑪教,清太醫院廢除祝由科一職,基於這種曆史原因,祝由治病一直隻在民間秘密流傳,被極少數人掌握應用。
 
       從現代人事事講究科學的觀點來看,因祝由涉嫌“符咒”,難免被籠上了某種神秘色彩,尤其是《宋淳熙秘藏善本祝由十三科 手抄本》篇首的“太上戒語”規定的“五不治”,即:“不誠不敬者不治,毀謗天醫者不治、疑信不決者不治、重財輕命者不治、符咒不合不全者不治”等。因此,被人視為異瑞邪行,斥之為迷信。實際祝由十三科乃是古代人民在未能“詳乎脈理、深原五行、詳察五髒”的情況下,“貧不能參苓”而將天象運轉,地脈俯和,神歸氣伏,返還太極,納氣功於圖形(符咒)字樣(符字)之中,運氣幹箋,運氣於口舌,或水或布氣以暢發真陽、驅病療疾。
 
       祝由有一種信息物質的存在,有穿透性。祝由各有門派,一般都是咒語,古言符號,真言同用,符是符號語言,咒是語言符號,互依互存,相得益彰。祝由的特性和功效是多方麵的,利用祝由可傳遞、接收、凝集、儲存宇宙信息為自身和他人治病。而且施術者、患者皆斂心神,息雜念,做到相互神氣交流,移氣於紙,移氣於墨,移氣於水,木者元氣動極,患者引之而歸。《性命圭旨》曾寫到:“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空而能靈;心誠而能明;心虛而能覺”,心地清靜,天人感應、祖師天賜照靈,威力更大。祝由治病簡單,方便,快速,不消耗自身精氣,以發揮宇宙信息應有的能量,對治療疑難怪病有不可思議的功效。

      
古曰:“法中之要,非傳於符,非泥於咒,先以我之正氣,合將之靈,但居二鬥之中,定光之內,吾以神氣相貫,合將為將,由萬病具消,萬邪賓服。”這就是祝由的最好釋義。祝由十三科是中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被重視,被研究、被推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zhooc 回複 悄悄話 王虎應的 六爻趨吉避凶化解密傳 是不錯的祝由之類的書。推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