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56)
2016 (1)
2025 (3)
某一次飯後閑聊,怎麽的就說到了求婚。西式的求婚大多數在電影裏看到,唯一一次看到真人秀是在遊輪上,最後一天的聖誕節大餐剛剛結束,人群都急忙往一個方向奔跑~是去看現場求婚。我從人縫裏看見主人公~兩個胖的身軀,年紀也不小了。
準新娘照例會流淚,人群照例會發出歡呼聲。我們照例會在下了遊輪的你某一次飯後會談起這事。
那樣的儀式還是很遙遠的感覺,仿佛專為電影而設置的。至少那個時代的我們自己不會做~也做不來。那我們是怎麽結婚的~我是說從戀人的關係上升~總有一個原因,或者至少一個人提議吧?
“我們是因為單位要分房。”——席間的一個人說。
“我們也是~聽說截止日期是6/30,我們緊趕慢趕,終於趕上了!”——另一個附和的聲音。
“那個婚前檢查的醫院在一個大坡的頂上,那天又頂風,自行車得走S型,下來時滿身大汗。我們趕在了最後一天30號”——再一個人也說。
隻有一個人沒說話,她有點吃驚的看著我們。我們也吃驚的看向她。她終於開口:“怎麽能這樣?我老公當年也是這樣說,我氣死了,斷然拒絕了他。並且,我倆因此還分手了一段時間。”
不知道他們最後是怎樣峰回路轉最終又結婚的。可以推測的是,我們打算結婚時已經是個“現實主義者”了,而她可能還是個“浪漫主義者”。
費孝通在“美國與美國人”裏寫過:我們可以很快的學會擦口紅,電影裏會有接吻的鏡頭,然而我真的懷疑我們能夠了解西式浪漫的實質——大約是這個意思——費老四十年代寫的書,我八十年代讀過。
移民這麽多年,生活在西式的地方,也接觸過一些西式的當地人,周圍也有年輕一些的二代,婚禮完全是西式的,那一套程序也是見慣了。欣結婚的時候,桌花、捧花、胸花,甚至都是我們參與製作的,在一個白人老太太的指導下。
欣在矗立的花環下,麵對著牧師讀出誓詞時,我也感動落淚。
原來儀式感必得是由某一種精神品質所支撐著,才有力量!倘若隻是拿著了一個空殼,很快就會軟榻榻的癟下去了。
西式的婚禮,從求婚、訂婚到成婚,多少瑣細的事情要準備。然而其中最重頭的還是互讀誓詞的那一幕,不管那些話,後續是否成真,那到底是一種當眾的決心,神在上見證,人願意履約的誓詞。
沒有了這一錘定音,前前後後的忙碌倒像是個頭重腳輕的“笑話”了!
再回頭想費老四十年代留學美國,回來寫的書,在那個還是父母之親媒妁之言的情形下,國人何以理解浪漫呢?浪漫,本是建立在自由之上,不受框括,才能有的一種飛揚的情懷。
幾天前偶爾讀到蔡瀾寫的《江湖老友》,其中寫到黃霑和雲妮在拉斯維加斯結婚的事情。
黃霑求婚,雲妮沒有鬆口。兩個人走在拉斯維加斯街上的第三天,黃霑說“要不要現在去結婚?”~雲妮答應了。
兩個人去政府辦的教堂見女法官,教堂門口有一個看門的黑人大爺昏昏欲睡。法官指著雲妮問“這是你女兒嗎?”,轉而知道這是黃霑未來的老婆,又馬上表示“羨慕”。交了75塊手續費。讀了誓詞,法官問有沒有戒指?聞言沒有,就取來兩個塑膠圈代替戒指,給他們互相套上。結婚文件上雙方簽名,法官簽名,還有一欄證婚人,落款是 Robert Hans,黃霑夫婦問“羅伯 翰死”是誰?
法官懶洋洋的一指門口的黑大爺:就是他!
我讀到這一篇,撫掌大笑,不愧是黃霑,如此另類的求婚+結婚,竟然也讓人覺得幾分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