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米蘭昆德拉《為了告別的聚會》

(2013-07-02 15:35:49) 下一個


阿憶說80年代末他在西單商場看到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書《為了告別的聚會》,他說那是第一本流入中國的昆德拉的小說,甚至先於那本著名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單是這個書名就可以一把把我拉回1989年,時間定格在那一刻,絕不會錯。一個比我年長的人向我推薦米蘭.昆德拉的一係列書,第一本自然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然而我最有印象的是<<為了告別的聚會>><<玩笑>->----那時候,我更被故事吸引,不懂故事背後的用意.然而即便隻有這點收獲,也解了當時多少的尷尬。
法籍捷克裔作家米蘭.昆德拉的許多小說都是以前蘇聯入侵布拉格為大背景,就像斯提芬.茨威格的作品都是以二戰為背景一樣.背景這回事,在女人的小說裏甚至可以被輕視到"忽略不計",在男人的小說裏一定是"濃墨重彩",仿佛是他們敘事的坐標和原點.

                               
 
<<為了告別的聚會>>的故事發生在一個有溫泉的小鎮上,人物有八個,時間是五天. 從一個姑娘懷孕後對已婚情人的糾纏開始,寫這個姑娘謹慎地試圖通過胎兒來達成對於情人愛情的渴望;寫男子試圖說服姑娘打胎來擺脫這次愛情的危機;寫姑娘的情人一心要發現姑娘的不忠並且來競爭對於姑娘的愛情;寫男子的妻子一心要揭穿男子的不忠行為以滿足自己惡意的嫉妒快感,還寫了另一個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人和他的準情人。

 時隔多年,我對這個即將去國的男人還懷有略略的印象,因為這作為一個特定的類似作者身份的影子,也常常活躍在其他的作品中.<玩笑>,他的口袋裏時刻揣著一枚藥丸----一枚可以隨時致命的藥丸,隻要他活厭了,在幾秒鍾內就可以選擇死亡.他仿佛站在了一個可以決定命運的製高點上,可是站在這一高點上,他看到的"",卻微妙的變化著.他度過了許多可怕的歲月和瞬間,全因為自以為掌控者生死大權. 
                               
                                               
最後,那枚藥丸----其實,,意外的什麽也不是。昆德拉的故事有一種其實總是在說"所有的盤算都會突然落空、所有的設想都大相徑庭、所有的感覺都南轅北轍。"

冷不丁的讓我提起這個是因為在文學城
"流行時尚"裏看到看到有人用這個做題目寫了一個帖子:

"每年的八月底,一群具有烏托邦思想的人群在內華達的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 Nevada)中建立隻“存活”一個星期的萬人城市:Black Rock City(
BRC)。

BRC
就是Burning Man Festival(BM)每年舉辦的地方。
城市唯一提供的設施是廁所,唯一售賣的物品是:冰和咖啡。

其他任何生活用品均須自帶,那沒有電,沒有信號,空氣中彌漫的是音樂,沙塵和大麻味道,8天後,“居民們”離開,且 "Leave No Trace",所有生活垃圾自己打包帶走,城市人間蒸發,又恢複成荒無人煙的沙漠

城市居民們來自世界各地,社會不同階層,有許多人是充滿想象力的藝術家,學生,嬉/雅皮士,有無政府主義者和宗教狂熱分子,也有一些公司的高管人員(Google),但大多數是像你我一樣,公司普通的工作人員。"


2009年我們開車路過過那個地方,很難想象在那樣一個荒漠的地方有這樣一個聚會,像group camping,可是目的是什麽?

"BM不適合每個人,但如果你喜歡曬太陽,喜歡曠野,喜歡做夢,可以喝酒,不拒絕抽煙,百無禁忌,笑哭不掩飾,身體也不掩飾,那是應該去,算是一次“生命的奇遇”吧。
。。"


原來是一場成人的狂歡,相同的人聚集,也算是某一種性情中事吧.文中還提到了"竹林七賢"----那些才情俱佳,卻甘願歸隱山林,漠視紅塵榮華的人。其實當日的七賢外圍也是有相當一幫人聚集,甩啊甩的,最後也隻有這七個是個穩固的核心。

總覺得BM和七賢,搭不上任何的邊界,而desert本身更多讓人想到幹渴和消亡,更像是某種歇斯底裏的宣泄。有意思的是帖子用了這個題目,想想也很貼切,雖然內容已大相徑庭。

再牽強的多想一點,其實人來到這世上一圈,也是"為了告別的聚會".和不同的人,相似的人,喜歡的人,厭惡的人,可以選擇或者無法選擇的人聚會著,目的也隻有一個:為了告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