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到底是誰把一摞dvd拿到我們和將家合住的公寓裏來,2000年底,聖誕期間,冰天雪地,一屋子人圍坐在電腦前,看。一張一張的換碟,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從八月底搬到LENNoxville以後,所有人都沒有這麽放鬆過。落地,搬遷,求學,總算是好歹上上IT了,過個一年半載,找份工作,這異國的飯碗算是初步有著落了吧?臨出來前,剛好中央台在播放這部電視劇,看過幾集,一年多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又來了,走進我們移民第一年恰逢喘息的瞬間,沒想到的是 “ 他 ” 從此就再沒離開,鬼魅般形影相隨而至今。
梁冠華般的 “ 張大民 ” 簡直是演得出神入畫,我們直以 “ 張大民 ” 代之,直到《神探狄仁傑》出現,更讓人驚呼 “ 這不是張大民 ” 嗎?劇中的故事也好,底層百姓的日子,小人物的悲歡,京派的幽默,於無奈中處之泰然。尤其是片頭的主題音樂一響起,七零八落的不如意,竟也還是歡歡喜喜。聖誕期間,趕著看完了劇情,又回放數遍,一是喜歡二是資源匱乏,無其他可替代。那時我們和將家合用一個廚房,飯桌上誰家有了好吃的,就直用張大民他媽的話說“老五,吃肉”。大民他媽和劉大爺的感情是劇中的另一個看點,上一輩人,大多自製而收斂,顧慮得也多,周邊的約束也大。饒是這般,還被古三旁敲側擊的羞辱。很多年前看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曾被那種藏而不露的深情感動。老四大雪出殯的那天,劉大爺用平板三輪拉著已患老年癡呆的大民他媽滿世界轉悠,為了不讓她看到那一幕。回到家時,劉大爺問大民“大雪,送走了嗎?”------我再一次想起了張潔的小說,去掉人物身份中那點知識分子的矜持,這就是胡同版的演繹,同樣令人動容。
劇中有些台詞已經很經典了。張大民說“上趟廁所跟上趟天津似的”,我們雖然兩家人合用,跟大民一比,也還是“人間天上”,更別說住房條件了,那簡直是“天上人間”的差別----優越感無法不急劇膨脹。但是,張大民這輩子,是什麽都趕上了,末了,還趕上下崗,啥都沒拉下,苦難、貧窮、麻煩、憋屈。可是沒見他少貧過,他快樂的最大表現就是“貧”,拿別人也拿自個貧。不順的時候,想盡法子改變一點----哪怕隻是一點點,所以他能在樹下蓋間小房,看廁所的工作也吹著口哨;順的時候就偷著樂吧,所以他一大胖子能有一漂亮媳婦和一叫“張小官”的兒子。
“老張死了三年,胡同口的劉大爺在大榕樹底下跟我說,他要和我結婚,,,,我沒答應。我一人拖著五個孩子,最大的十二,最小的才一歲。。”----這是另一段,可是問題出現了,老張死了三年,這最小的一個怎麽也得兩歲了吧?我們兩家人都質疑過這個問題。我們是看得太多了,所以看出了貓膩。直到我們2001年十月底離開lennoxville,隻要電視開著都是反反複複在放著這個。也說不上來為什麽會如此,或許是某種心境微妙的契合?是張大民不小心鼓勵了鼓舞了我們?有一點可以稍稍肯定些:即便是不快樂的人生,也樂見快樂的人。張大民的真實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如今快十年過去了,隻要一想起他就想起了一串,畫麵聲音人物,夕陽下我們正對著鬆林山坡的落地大窗,白色鉤花織布蒙著的舊沙發,不長也不死的吊蘭,老爺陪著童年沒有夥伴的聰聰在屋後的樹林裏散步,在圖書館坐著也能睡著的將家老爺穿過草地回家,這時,張大民正好把一塊毛巾披到李雲芳頭上“雲芳,咱倆去偷地雷吧? ”
前兩天無聊時,又去看《非誠勿擾》,往往還能看到精彩的瞬間。有一個小夥子來自北京,胖,還穿著白色橫條的衣服,眼睛很有神,往那兒一站,絲毫也不為他的胖而尷尬,氣定神閑。他在前門開了一家包子鋪,生意不錯,平時喜歡說相聲,玩票的那種,他在介紹自己時有幾句話讓我記住了,他說自己是“帥哥中的胖子,胖子中的帥哥”,又說自己是個小人物,沒什麽大的追求,有的都是些小幸福,但他覺得小幸福攢多了,也就變成了大幸福。小夥子還真的領走了一個姑娘。孟非的話就更煽情了“我覺得人一輩子,能守著一個鋪子,有兩門手藝,和自己心愛的女人,過平常的日子,真的很好。這個姑娘跟著他,不一定富貴,但一定能快樂。”
這不能不再次讓我想到張大民,實際上那個小夥子在一出來時,就覺得他神形皆似。張大民帶給我個人的情緒觸動,有好多年了。一種混合的感覺和記憶,因為久遠而倍加溫暖。後來就是看他演的“狄仁傑”,也是看了好多遍,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人是熟人。每當我進廚房開始,我就習慣性的打開“狄仁傑”,我根本就不看,但我需要他陪著我在整個做飯的過程中。十年前,我們合租的廚房,一抬頭就是對麵的鬆林山坡,有時慘陽如血,將家老孫會說“好像要發生什麽事情似地”---發生什麽呢?
現在兩家人的房子都夠大了。從廚房一抬頭看見的是別人家的後院。好在還有張大民穿越千年變成了“狄仁傑”,用一樣的聲音說“人老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