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1956年, 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在中國遭遇前所未有的難題, 兼談老毛和鄧大人的分歧 (原創1)

(2015-10-14 19:55:37) 下一個

本文是俺對中國當代史的個人理解, 不代表任何政治團體, 隻希望從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解讀新中國的曆史.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裏,“階級”卻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在《共產黨宣言》裏,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認為“資本 主義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 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是把人們與生產資料的關係作為劃分階級的決定性標準的。 馬克思這麽預言:  “1.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曆史階段相聯係; 2. 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3. 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眾所周知, 就是在20年時代前夕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進入中國, 並催生了中國共產黨. 在那以後的20多年,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以此理論為基礎率領“無產階級”, 打敗了蔣介石代表的“資產階級”, 最終奪取了東亞大陸的領導權. 從包括台灣同胞的角度來看, 這裏麵的功過是非, 就更加複雜, 本文在此不作評論.

但如果我們回歸到中國的傳統曆史, 拋開那些階級和社會主義公有製的理論論辯, 就會發現從1912年清朝倒台, 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  這個朝代更替的過渡期, 跟曆史上打著“均田地”口號的農民起義, 有很大的類似, 他們都迎合了社會底層人的樸素願望, 並喊出造反的口號.  但不同的是, 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均田地”是在公有製基礎上的“均”, 而不是傳統小農經濟方式的“分田到戶”.

這實際上也是老毛和鄧大人在經濟領域上的主要分歧. 新中國成立後, 當時公有製的經典理論占有優勢, 包括劉鄧之內, 都是讚同派.  建國初期, 中國實行了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1956年初,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  就是說, 1956年的中國,  國內基本上沒有資本家, 大家共享生產資料, 都是一個階級, 無產階級了.

這時, 1920年前後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 以經濟或生產資料占有所劃分的階級論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一切公有了, 還有階級嗎?  還有階級矛盾嗎?  還需要階級鬥爭嗎?

實際上, 全球所有實踐社會主義的國家都麵臨同樣的問題.  既然公有了, 當然沒有階級差別, 一片和諧了.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很自然的推論. 除了中國, 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這麽認為, 也這麽實踐了. 今天的曆史演變, 大家都知道, 他們大都過渡到了效率低下的獨裁統治, 大部分都在地球上消失了.  有意思的是,  我們發現, 今天很多人的思維依然僵化地停留在1956年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  並以此來批評新中國在1956年後的實踐.

讓我們回到中國的現實曆史.  帶著這個馬克思也沒有想過的現實問題, 毛和他的戰友們在人類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嚐試中, 遭遇到了巨大挫折.  1958年前後, 大躍進挫折.  資本主義國家會有經濟危機, 但社會主義公有製下的中國, 也遭遇了經濟危機.  理想主義的先驅者們麵臨一個巨大難題. 

如何麵對社會主義公有製下的經濟危機?  危機如何產生?  該怎麽解決? 

俺一直相信, 大躍進挫折是老毛發動文革的最初原因, 同時也是劉鄧跟老毛分歧的起點.  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思考,  他們對危機的起因認識完全不同,  他們試圖實踐各自的解決方案,  而且是根本對立的兩個解決方案.

這兩個方案, 無法妥協. 

(上篇完, 下篇講述他們的分歧).

(和和, 反毛反共鬥士們不妨也想想, 公有製下如何會有經濟危機?  危機如何產生?  該怎麽解決?  也許你們能明白一些老毛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