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中文教育雜談——識字關的突破

(2010-05-25 10:53:18) 下一個
海外中文教育雜談——識字關的突破 文/如幻
此文發表在我的育兒博客 家有春夏

和很多海外論壇一樣,德國熱線上的中國媽媽也隔三岔五地會討論孩子的中文學習問題。這幾日也有幾位媽媽通過紙條和我交流海外兒童的中文學習問題,特別是識字關的突破問題。於是我把在德國熱線上的一些記錄在這裏稍作補充重貼出來。

himmelblau 發表:
最近看了龍應台的書,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龍應台的兒子們不會中文。是不是因為她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事業,還是因為她沒有找對教中文的方法。她會不會覺得兒子們看不懂她寫的書,是一種遺憾。那麽多海外中國人努力教孩子中文,送孩子上中文學校,認同中國文化,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又在哪裏。現在讀經長大的孩童,進了德國小學中學以後,是不是也會荒廢幼時所學。如果家庭裏除了媽媽以外就沒有人認同讀經,是不是讀經也就沒有效果了。

如幻 發表:方法很重要。時機很重要。[如幻按:教材當然也很重要!] 在恰當的時機用了恰當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保證中文教育的良性開展。 當然一切都不絕對,但是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去教去學,絕對是事半功倍的。

和龍應台一樣,很多文化屆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自身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但是在教育問題上,因為大家都是五四後生人,對傳統的中文教育方式已經相當隔膜了, 也都不知道/不信任小孩子是可以這樣學習中文的。

五四以來,由於受到胡適、杜威的影響,中國整個教育的理念都強調要照顧學生的興趣、要隨學生理解力的增長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這些見解落實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學上相當有用,是正確的,但落在人文學科上確未必! 不僅是龍應台,連南懷瑾先生這樣從小讀古書長大的人,也是在聽說王老師推廣讀經後說“原來現在還可以這樣讓孩子學中文啊”,南先生以為這種方式已經過時了呢。進而他也大力幫助王老師在兩岸三地東南亞都推廣華人讀經。

人是很難脫離開自己成長的曆程和所處的環境思考問題的,所以能在傳統中斷八九十年後重新倡導這樣教育方式的人,能“逆”潮流而動的人,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當然,不僅僅是王財貴,國內的特級教師韓軍老師等一些語文屆資深學者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實踐在宣導恢複中文學習的真正傳統。光明日報去年的文章《語文課的出路:回歸傳統》也表達了這樣的反思和呼籲。

以我個人來說,如果不是知道讀經教育,知道有很多人這樣做了,而且成效顯著,我作為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也想不到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因為這和我的成長經驗實在是大相徑庭。

這九十年來,兩岸的語文教學都是五四以後的傳統,我教的學生裏五六個都是台灣人,他們的父母都沒有受過係統的文言文訓練了,他們從小學習的課本也是“小貓小狗小英小明”,他們開始也對讀經教育很有疑慮的。目前和致謙學堂合作的台灣中華會館,他們的老師和家長都是台灣人,也大都不了解讀經教育,聽王老師的講座也是有震驚的感覺。我也認識德國台灣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她知道讀經教育後,還自責自己這個一直站在語文教育前沿的人,怎麽會如此孤陋寡聞。我安慰她說不是她孤陋寡聞,而是這種教育方式大家已經遺忘太久。所以以龍應台生長的經曆來講,她想不到這樣教育孩子是正常的,因為她自己有學習古書的經曆,但是這並不是她的學校教育經曆,更何況她當時身處海外,所以她沒有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教她的混血孩子,在海外隻是很普通的經曆,也算不上失敗。大家不是都這樣嗎?海外長大的孩子不會中文,天經地義啊。在這點上,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文學家也很難例外。

我曾去一些中文學校和家長們座談,很多家長說起孩子的中文教育都是一肚子苦水。一個媽媽說為了讓十三歲的兒子喜歡中文閱讀,每天相約和孩子讀一頁《天龍八部》,但是孩子每天是多一個字也不讀,純粹完成任務;另一個博士媽媽每天和自己十二歲的女兒讀《瓊瑤》,因為這是女兒喜歡的主題,但是,女兒仍然是非常勉強,能不讀就不讀,可是抱起德語書,是兩天讀完一大本。這個媽媽是有些苦惱的。她說對女兒的中文要求也不高,可是女兒就連基本的脫盲也沒達到,她心裏多少有些自責。

其實,問題就是,這兩位媽媽開始意識到認真教孩子中文的時機太晚了,方法也很有問題。

但是,我還是得說,能脫離開自己成長經曆和環境來思考問題的,能反思五四以來語文教育的,有幾個人啊。所以,很難責備任何父母。

但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也沒有用恰當的方法教,也不是不能補救,隻是可能要付出更多辛苦。事倍功半。

對於讀經教育,我也不僅僅是聽到看到它的成果就將其奉為聖旨那麽幼稚。事關自己孩子的教育,每個媽媽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我個人是反複研究過讀經教育理念的,也找了很多中國傳統私塾學習的資料參照,實地去了不少私塾考察,認定這是學習中文的正途(至少是正途之一),才開始三年的業餘讀經教學實踐,這過程中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華裔兒童和他們的家長,看到了個別成功的例子,和更多的無奈例子,我因此也思考了海外中西文教育三年。結合教自己孩子和教一群孩子的實踐,通過和海外做讀經教育的媽媽和老師的不斷溝通,我自己是越來越明了海外中文教育的困境和其原因所在,也越來越明白其解決之道了。

其實,海外中文教育的迷思並非那麽難以打破。在現在的我看來,中文教育很簡單,海外中文教育也很簡單。

效率比較高的做法就是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教孩子;至於教材,我個人選擇經典為主,輔以白話文閱讀,其他家長選擇白話文為主,我不反對,表示理解。

具體說,一個可操作的方法(不排斥其他方法,嗬嗬。)就是在孩子小學入學前(6,7歲前),用兩~三的時間,用指讀誦讀文本輔以白話文閱讀的方式突破識字關,讓孩子順利開始中文閱讀,養成中文閱讀的習慣。

如果沒有在入小學前做到這點,那麽到小學3,4年級前繼續努力,爭取突破識字關,讓孩子順利開始中文閱讀,養成中文閱讀的習慣。

以我們目前的教學經驗來看,無論是4歲半開始讀經,還是6歲開始讀經的,每天有一定的讀經量(平均每天30-45分鍾),配合白話文閱讀學習,堅持兩~三年後,孩子的識字關都能突破,閱讀習慣也可以逐漸建立。

當然,這兩三年需要家長比較用心,但是假如我們是對孩子的中文有些要求的家長,假如我們還要陪著他們學習十年中文,那早點進入佳境,讓他不到十歲就有中文閱讀習慣,不比等到他十三四歲逼他讀金庸和瓊瑤更好嗎?不比等到他十七八歲再也不想學習中文更好嗎?如果早晚是花時間花精力,早花些時間精力,早些讓孩子可以獨立遨遊中文世界不好嗎?

學習隻是一種習慣,中文閱讀也是一種習慣。什麽事情成了習慣,就可以自主前進了。因為那時孩子就可以進行半自主甚至是自主學習,你不用逼他學,他看到中文書就想讀,沒有了還要找你要!

這時,就不擔心西文閱讀的衝擊了。因為,中文有中文閱讀的獨特世界,自由其別具一格的風景,他給孩子帶來的信息和感受很多是西文閱讀不能取代的,正如很多西文閱讀的體會不能在中文譯文中感受到一樣。假如這種獨具魅力的中文閱讀是孩子能力所及的,他怎麽會放棄呢。

我們的教學實踐也證實,海外華裔少兒是可以象閱讀西文一樣地熱愛閱讀中文的。

我女兒春子目前正在識字關突破階段。我會盡量細致地記錄她的成長,給大家更多第一手資料。我也會多替大家了解我們那些“書蟲”學生的經驗。


附:【春子誦讀繁體字版《易經》蒙卦第四和小學課本的視頻】 (請移步我的育兒博客觀看視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aa3d70100h6oo.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