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育的有效解決之道(校訂版)

(2010-07-30 23:31:29) 下一個
【按:此文曾由期待詩雅在本壇發表,這裏發表的是刪節修改後的版本,刊登於8月期的《歐洲新報》。】

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育的有效解決之道

文/家有春夏、期待詩雅

隨著近二三十年來海外華人移民的不斷增加,海外華人子女的中文教育問題愈發凸顯。很多華裔子弟中文聽說程度不足,特別是中文表達不暢,或者能夠聽說,卻無法有效閱讀,寫作對他們就更是難上加難。如何解決這一係列棘手的問題?為什麽海外華裔子女的識字閱讀關如此難以突破?筆者將通過幾年來的海外中文教育思考和實踐,分析海外中文教育的關鍵所在,並分享我們的成功經驗。

聽說是語言的基礎

語言學習中首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聽說。海外華人身處西文大環境,因此即使是純中國家庭一般也不必擔心孩子的西文母語,而家庭中的小中文環境尤其可貴。須知兒童接受多種語言和廣泛信息的能力是強大的,他們都是語言學習的天才。在兒童期給孩子正確的語言輸入尤為重要,華人父母應堅持用中文與孩子對話,不使用中西文混雜表達法,輔以播放中文錄音等多媒體資料,保證孩子獲得足夠的中文輸入,則孩子自如聽說中文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除了被動地在環境中習得語言,還可以教給孩子以誦讀的方式主動輸入語言。所有重要的人類文化都重視兒童期的誦讀傳統,就是抓住了兒童學習語言需要反複重複這一關鍵。重複誦讀的內容可以是故事書,精品美文,或中國幾千來傳統誦讀教育中使用的《大學》、《論語》、《老子》、《詩經》等經典文本。

海外中文學習的瓶頸

在缺乏母語環境的海外,父母隻要稍微用心,讓孩子同時聽說中文和當地語言的是不難的。但是真正瓶頸並不在此,而是在於識字閱讀,海外中文教育之所以普遍地失敗,是因為孩子們十年中文教育的結果還是認字量不夠,大都在被動學習,無法真正自主閱讀和學習中文。很多海外華裔子弟中文即使聽說方麵還不錯,自從上學後就漸漸開始不喜學習中文。而這絕非中文學習內容本身太生澀難懂,而是因為他們識漢字的速度太慢、認字量太有限,以致於根本無法開展適當的中文閱讀,也就無法從中文學習本身獲得足夠的樂趣和成就感。無論北美還是歐洲的中文學校一般每周要求的識字量也就是六、七個左右,加之有些字詞因不常用而不時忘一些,孩子常常學了十年也隻認了一千多個字——也就是半文盲的水平,常常連報紙上的新聞也讀不下來。經過多年學習後仍然不能主動學習中文,離開了老師家長就寸步難行,又如何會對中文學習產生持續興趣呢?而孩子們的西文因為有學校的規律學習,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正常發展,到十歲左右時,他們的西文和中文閱讀水平已呈現極大差距。可是中文閱讀內容實在過於膚淺幼稚,無法滿足孩子的心智需求,又怎麽繼續激發孩子中文閱讀的興趣呢……如此循環下去,孩子們中文學習日益舉步維艱。

中文識字關的突破以及如何順利開展讀寫

要想成功突破海外中文教育的瓶頸,就需要正確把握教育的時機,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合適的教育內容。在學齡前或者小學低年級突破識字關正是衝破海外中文教育瓶頸的關鍵。盡早開始中文自主閱讀是保持孩子對中文學習熱情的法寶。

先說海外中文教育的時機。孩子的教育好比種地,要在恰當的時機開展。兒童學習漢字是有敏感期的,尤其漢字圖畫性的特點,是右腦學習的強項,因擅長記憶圖形的右腦在兒童期最為發達,這就決定了兒童可以輕鬆快速識字。這時讓孩子認漢字,是得天時之利,輔以得當的方法,更是事半功倍。因此在4~6歲學齡前兒童期,順應孩子的生理發展特點,及早開始引導孩 子有效認字,開始中文閱讀需要搶占先機。因為一般西文都是拚音文字,即所謂我手寫我口。一個孩子隻要會說這種語言,他一 旦上學掌握了簡單的拚讀方法,就可以在閱讀上一通百通,一日千裏。所以海外華裔子弟的西文母語閱讀一般都不成為問題。而中文呢,是象 形文字,得一個字一個字的認,不認識就是不認識。若海外華裔兒童也等到上了學再認字,中文的學習速度大概 無法抗衡西文拚音母語閱讀的神速進步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海外中文教育中最好不要拚音先行,即在孩子有了一定識字量之前不必教授拚 音。因為西文環境下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拚音依賴,拚音最後成了很多海外兒童中文學習扔不掉的拐棍,離開了拚音就不願閱讀不敢閱讀,用注音讀物來發展啟蒙學童的閱讀能力更是欲速則不達。

再談教法。在中國古代私塾教育中一般僅用一兩年的時間即可讓學生脫盲,為什麽實行白話文教育的九十年中,卻普遍需要小學六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呢?而且水平還不可同日而語。可見這兩種教育的方法成效相差甚遠,這也是為什麽大陸和台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語文教育要回歸傳統,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都重新認識到了傳統誦讀教育的優越性。而這種經典誦讀教育法在海外的實踐,也 充分證明了它是突破海外中文教育瓶頸的良方!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在孩子4~7歲時,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以誦讀並手指文本的方式,通過整篇文章的立體記憶和一段時間的積累,實現快速大量識字,輕鬆開始中文閱讀。邊讀經,邊鞏固識字效果,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後,選擇什麽教材好呢?在海外中文教育中沒有應試的壓力,華人父母完全可以根據喜好選擇適合的誦讀教材。當代名家名作可以,優秀的繪本童書可以,選擇傳統的經典更是值得推薦,例如傳統蒙學經典《三字經》《千字文》,或者《論語》《老子》等。經典是超越時空而曆久彌新的文化精華,相對白話文作品更加適合反複誦讀。而學習了經典的孩子,都感覺白話文閱讀更加簡單,自然也更有信心。實踐表明,以中文經典誦讀為主、白話文閱讀為輔的教學方法,讓海外華裔兒童在兩三年甚至一兩年內即可突破識字關。如果孩子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朗誦經典著作, 一年之內即可學完《大學》、《中庸》、《論語》、和《老子》,其中的生字量達到1900字,特 別是高頻詞識字量超過1500字,基本涵蓋了正常讀書看報所需字數的97%。之後再用兩年時間讀完《孟 子》和《易經》。則識字量可達2700字, 已經超過國內小學教學大綱所要求的2500字識字量。而以此方法,在順利突破識字關的同時,學 生還進行了中文誦讀正音、閱讀訓練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謂一舉多得的高效教育方式。

結 語

綜上,隻有把海外中文教育的主次分清,才能達到良性循環和可持續性發展,即首要重視誦讀;然後通過誦讀指讀可以大量識字;進而順利開展現代文閱讀;一個能讀書且喜歡大量閱讀中文書的孩子,想教他寫字是容易的,想讓日後學習中文寫作也是可能的。目前大多數海外華裔子弟中文寫作如擠牙膏般的可憐狀況,說到底就好像是讓一個沒有吃過桑葉的蠶吐絲。所以,練 習寫字是不錯的,組詞造句乃至作文也是很好的,但是,一定不要本末倒置,如果僅僅指望學習了十幾本中文教材就可以讓孩子掌握中文,那是天方夜譚。語言學習需要熏陶和涵養,而以誦讀為主結合大量閱讀,可以給海外華裔子弟孩子充分的素材以醞釀和掌握中文。

目前在德國漢堡、卡爾斯魯爾和斯圖加特、Krefeld和Wuppertal,都有兒童經典誦讀班,其中開展讀經教育四年的漢堡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成果,通過兩三年的讀經學習突破中文識字關的學生不在少數。相信隨著經典誦讀教育的進一步推廣,越來越多的海外父母將會了解這種高效的中文教育方式,也希望有更多的華裔兒童因此受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erian66 回複 悄悄話 請問在STUTTGART哪裏有誦讀班?
noexit 回複 悄悄話 嗬,支持樓上的。還不如看中文的電視劇,追星來得快呢。我家就這樣教的。流星花園看了好幾遍,周末不定期的唱卡拉OK,認字量嗖嗖的漲,每天晚飯時候正好看中國新聞,現在字幕看得快多了,中規中矩的官話也能聽懂了。在海外教中文,一定要讓孩子覺得能堅持下去,一定不能枯燥乏味。
callmesir 回複 悄悄話 “孩子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朗誦經典著作, 一年之內即可學完《大學》、《中庸》、《論語》、和《老子》。。。”這就是孩子漢語進步不快的根本所在的了。

應該給他們看金庸小說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