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自我----論證來世的存在 (十九)
寫在結尾的話
自從文明開始,人們即不甘心於將事件看作互不相關而不可理解的。他們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們仍然渴望知道,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我們所從事的不斷的探索提供正當的理由。而我們的目標恰恰正是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史蒂芬·霍金
本書寫到了這裏,關於主觀自我與來世的討論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在結束之前,筆者想再一次強調,本書的內容既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科幻小說,更不是宗教迷信,而是在一個簡單、合理的假設基礎上,進行的嚴肅的論證。“來世存在”作為結論是否正確,取決於論證的依據是否堅實牢固,論證的過程是否合乎邏輯。我們的主要依據“宇宙對稱性公理”實際上是簡單的邏輯三段論,正是因為其簡單,所以才堅實。而本書中所用到的感性經驗,也毫無神秘可言,筆者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近乎常識,隻不過通常我們並不用這樣的方式去分析這些經驗。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通過主觀自我證明來世存在的論證過程:首先,從客觀這個角度上提出假設,假設我是和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沒有本質的區別的;其次,把意識分為客觀意識和主觀意識兩個層麵,通過想像也就是從主觀意識層麵把握人腦產生的這個自我到底是什麽;然後,從客觀意識層麵論證自我並非我獨有,這個人腦和那個人腦沒有本質區別,產生的主觀自我也沒有質的區別;最後,再次通過想像也就是從主觀意識層麵去理解隻要一個人有主觀自我感覺,這個人就一定是“我”,這是主觀自我這種感覺的實質。進而探討如此多的人每一個都是“我”是怎麽回事,從而得出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我”的一世,現在正在經曆的是今世,其它的全都是來世。
另外,在相對論的時空觀的基礎之上,論證了“現在此刻”這個概念不可能是客觀世界的概念,因此,以“現在此刻”分界的過去和未來也不可能是客觀世界的概念,所謂的未來從客觀的角度看,與過去沒有任何區別,那麽曆史沒有如果,將來同樣確定,也就是命運存在。
整個推理和論證的過程並不複雜,筆者隻是奇怪,到現在為止沒有人發現它。或許有人曾經有過這樣的領悟,但是因為“沒有用”所以既沒有深入地思考,也沒有整理和係統地論述,最終隻不過是瞬間即消失的閃念。
筆者盡可能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對於有依據的經過足夠嚴密推理得出的結論,相信它並把它呈現出來,而並不是非要回答所有問題,更沒有任何進行道德說教的目的。然而即便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所得出的結論已具有足夠驚人的顛覆性,它和我們以往學到的任何知識都不同,和已知的任何派別的信仰都不同。
或許我們已經習慣於這樣的思維模式:
“因為跟我的想法不同,所以是錯的”;
“因為我上學時是好學生,費了好大勁才背熟了這些知識,所以和我的想法不同肯定是錯的”;
“因為我得到的知識是寫在教科書上的,是刻在石頭上的,是在高山之巔的宏偉寺廟裏由一位大師傳授的,所以不可能是錯的”;
“因為我學習的教科書是權威機構修訂的,有數以億計的人相信,所以不可能是錯的”;
……
雖然不能說這樣的思維模式完全不可取,但隻要深想一層,不難發現,他們都不應該是判斷對錯的標準和依據。
本書開篇《引子》中已經明確表述了這樣一個原則:認識是發展的,不存在因為是誰說的所以就正確這樣的邏輯,也不存在越古老的學說就越高深越正確這樣的邏輯。我們隻關心,現在我們把什麽樣的認識當作真理,而它必須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而非人雲亦雲地迷迷糊糊地就相信了的。
然而我們今天麵對的卻是這樣一個問題:相當多的人對於一個學說是否是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有價值的,根本缺乏通過內容本身來判斷的能力與耐心,而是需要權威機構給它貼標簽。他們實際上隻是在相信標簽。
因此才會有偽科學施展手段搶“科學”這頂花冠,似乎“科學”了就能如何如何。還有對媒體的興趣超過了實驗室,靠生產“基礎科學理論”為生的團隊,對那些內心與其說是求知者,不如說是運動員,天天想著捧金杯的“研究人員”,又能有多少帶來真知灼見的期待。
對求知的執著,是人性中最為光輝燦爛的部分。但仍然有 “身在此山”的迷惑。我們經常會遇到“到底需要知道什麽,為什麽和如何知道”這類實際上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我們應該看到科學今天的成功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已經奄奄一息。
科學技術在改造自然和改變人們生活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使得人變得自滿了,以為有了“科學研究方法”便什麽都可以明了,隻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科學研究有意地排除了主觀意識的影響,從客觀這個角度來看待世界,是它的長處,也是它的局限。理論模型、預言、實驗驗證,是科學研究的通常方法,但似乎除此之外再無他途。科學隻能夠提供一個客觀的視角,提供一個不允許與之相違背的標尺,但是,想要給我們所處的宇宙一個完整的描述,單純地憑借“科學研究方法”是遠遠不夠的。無視主觀自我的感性經驗,任何學說隻能是一個片麵的認識,哲學和宗教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此。
在人類的曆史上有過許多哲學和宗教的派別,由於人們在用語言準確表達這類概念時所遇到的困難難以克服,而哲學和宗教又有支配社會生活中人的行為這個用途,因此,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不同哲學派別之間存在著斷章取義和語句上的批判,爭奪的是形式上的勝利。如此也就偏離了哲學和宗教本來的目的。
人們對於將意識排除在外的世界的探索是那麽的積極和熱烈,有無數的猜想,建立各種模型,運用各種各樣的論證方法,產生各種各樣的理論。不論是用抽象的概念進行純粹的推理,還是建造宏大的試驗室進行實證,人們進行各種嚐試,目的是要讓現有的認識水平向前推進哪怕是一小步。與此相比,將意識包含在內的世界本應該是更加複雜與奇妙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但是在這個領域人們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求知、探索、合作與包容的精神,更多地看到的是固執地抱著某種觀點的人們努力地批判和壓倒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不論人們可以舉出多少理由來強調這樣做的必要性,也不能成為阻礙認識發展的理由。毋庸置疑,人們在地上畫了個圈,並把自己關在了裏麵。在這樣的圈中,宗教墮落成為心理治療的麻醉劑,更有邪教對人實施精神控製。
本書所闡述的觀點並非要推翻前人的研究成果,換一個角度去看,你就可以看到一個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確立這樣的信念和探索精神恐怕是比接受“我”可以有來世這個發現本身更加有意義的事。
複雜事物需要複雜的認知方法,需要從多角度去看,不要以從某一片麵視角看到的結果為依據,草率地得出應該如何如何做的結論,因為從某一視角看合理的結論換一個角度看也許就變得荒唐可笑。我們管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叫做“高維度思維模式”,與非正即反的“單線思維模式”相比是一個進化。
最後,說一個有趣的巧合。傳說上帝造的第一個人亞當所說的第一句話是一句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字母順序都相同的回文:
“MADAM I’M ADAM.”
請注意正中間的那一根豎線,它既是“我”又是“1”, 還包含有“中心”的信息,是否隱寓了“我隻有一個,是整個宇宙的中心”這一至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