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自我----論證來世的存在 (十二)
為什麽說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所謂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爭論,指的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哪個是第二性的爭論。在這個爭論中,對於意識這個概念,恐怕唯物主義者與唯心主義者的認識並不那麽一致。如果放任這樣的不一致性存在,爭論本身就會變成雞同鴨講。因此,我們有必要讓意識這個概念的內涵更加明確,以減少混淆甚至是偷換概念的風險。
在談論哲學基本問題時,我們更希望能夠跳過對像宇宙大爆炸學說,或者神經解剖學這些具體科學得出結論對錯的糾纏,而抽象出其中的一些更本質的特征。例如即便有新的證據證明現有的宇宙大爆炸學說的某些預言是錯的,理論需要修正,甚至需要新理論,但是,在宇宙正在按照自身規律演化中這一點上,新理論和現有理論也不會有什麽不同。因此,下麵在談宇宙演化時我們會借用大爆炸學說而不去糾纏它是否正確,因為從哲學上看,宇宙演化的物理學解釋隻是一些具體的細節。
本書中定義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意識概念是本書所闡述的主觀意識概念,即主觀自我。而意識的物質基礎--人腦,以及意識的內容--物質的反映等客觀意識範疇的東西,不用來解決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這個哲學基本問題,因為客觀意識隻是一些具體問題,細節問題,雖然它非常複雜,目前科學家們仍然沒有把它完全搞清楚,但是從概念上講,客觀意識隻是枝節問題,並無神秘可言,也不反映意識的本質特征。
另外,當我們試圖認真地回答物質和意識關係問題(而不是背中學課本)時,我們會發現無法回避一個問題,那就是任何回答都是有觀點、立場,也就是看問題的視角的。唯物主義者在主張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是本源,意識是派生時實際上已經站到物質世界這個立場,從物質世界這個角度在看問題了。我們與其說唯物主義者描述的是真實的宇宙的全貌,不如說是宇宙的一個純物質模型。
唯物論者主張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可以理解為宇宙誕生後超過100億年的時間裏才有了人這樣的智慧生物,才有了意識。在人這樣的智慧生物出現之前,宇宙按照物理的規律進行演化,這些都是不依賴於意識的。而意識的出現,需要很苛刻的物質條件,需要長期的生物進化,而且為了不變成狼孩那樣的人,還需要社會的文化的生活。另外意識的內容不會超出能夠感知到的物質世界,所以意識是依賴於物質的。這樣的認識有大量的經驗和證據支持是不能夠被推翻的,但是同樣明顯的是,在闡述這樣的認識時站在了物質世界的立場,從物質世界這個角度看待整個宇宙,用到的包括時間在內的概念都是物質世界的概念,同時我們注意到,唯物論者用到的意識概念實際是客觀意識。
在談論唯心主義的觀點時,我們不得不麵對人類認識發展的曆史,不得不麵對許多非學術性的神權宗教的影響。即便是科學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西方的許多科學家仍然不得不采取“在我的理論中不需要上帝存在這樣的假設”這種十分保守的表述方式,而不會像受神權宗教影響比較小的國家(例如中國)的人那樣直白:“你居然會相信有個上帝在對你指手畫腳,你腦子進水了吧?”
雖然我們應當看到,唯物主義在擺脫神權宗教對人思想的束縛,為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唯物主義在堅定地站在物質這個視角的同時,失去了其它視角,成為了摸象的盲人。
正如本書開篇時所主張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和得出結論的基本原則那樣,我們不以前人的言論作為判斷正誤的依據。認識是發展的,不存在因為是誰說的所以就正確這樣的邏輯,也不存在越古老的學說就越高深越正確這樣的邏輯。我們隻關心,現在我們把什麽樣的認識當作真理。我們所依據的隻有當今具體科學的研究成果、我們自身的感性經驗和邏輯。
下麵把唯物主義失去的那個視角補充進來,不管你是否把它當作唯心主義,它就是我們所處宇宙的一個本質特征。
主觀意識的定義中其實已經包含了這樣的意思,那就是對意識實現表達是物質存在的必要條件。即:如果一個宇宙不能夠做到產生有意識的生物,並且通過這種生物把物質世界反映到意識,那麽這個宇宙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物質不能夠脫離意識而存在。
當科學家們考察我們這個宇宙時,發現人類的產生所需要的條件是那樣的苛刻,而自然定律卻驚人地適合生命的存在。另外,地球進化出人類也是如此的偶然,正如康德所說的那樣,如果再讓地球進化一次,地球出現人類的概率是0。
對於這個問題,人擇宇宙學原理(簡稱人擇原理)給出的回答是:正是人類的存在,才能解釋我們這個宇宙的種種特性,包括各個基本自然常數。因為宇宙若不是這個樣子,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來談論他。宇宙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看到它是這個樣子。我們之所以活在一個看似調控得如此準確,以至能孕育我們所知的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為如果宇宙不是調控得如此準確,人類便不會存在,更遑論觀察宇宙。若任何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是跟現在的有足夠的差異,那麽我們所知的生命便不能存在,更不會有智慧生物去思考宇宙。有論文指出,人擇原理能解釋精細結構常數、宇宙的維數、和宇宙常數等物理常數。
人擇原理雖然為人類的宇宙觀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觀點,但是仍然差了一步,畢竟物理學家們通常都是客觀地看待事物的。人擇原理的核心問題不在於宇宙能不能產生有智慧的生物,雖然什麽是智慧也需要定義。即便宇宙產生了比人類更加有智能的,包括能夠向宇宙發問,把宇宙作為物質世界進行探索的能力的生物都不是宇宙存在的決定性的因素,這個生物必須能夠產生主觀意識,也就是說這個生物必須是“我”,這時候宇宙的存在才剛剛會顯得有意義。一個不能夠在意識世界表達的物質世界是無法“存在”的。人類有主觀自我意識,不是人類進化的需要,而是物質世界存在的需要。本書把這樣的擴展了的人擇原理起個名字叫“我擇原理”。
例如問那些基本物理常數跟現在有足夠差異的宇宙是否存在,問能夠產生三個腦袋六隻手踩著風火輪這樣的生物的宇宙是否存在,那麽因為不論回答是還是否都不會有依據,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變得沒有了意義。我們不妨認為,在主觀意識麵前,那樣的宇宙“坍縮”掉了。
樸素的唯物主義最直觀且最容易理解,是因為人類的生存需要這樣直觀的信息解釋。語言是人類為了生存,為了適應物質世界而自然形成的信息傳遞工具,因此在表述抽象的概念時很可能會遇到詞不達意的問題。當人們開始關注在樸素的唯物主義之上的世界的內在的規律時,遇到了神權宗教的幹擾,人們的精神受到了束縛。當唯物主義通過打倒神權宗教再次回歸時,由於其鬥爭的曆史,使其變得剛愎和頑固。不能直觀地理解,難以用語言表達,需要深度思考的那些概念被埋沒,哲學變成了簡單的最具表麵意思的詞語間的真假對錯的對抗。而這種對抗很多時候又抱含了要壓倒對方的非學術性的阻礙人類認識前行的動機,因此說這種對抗和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宇宙就在那裏,不論用物質的還是用意識的來形容它都是片麵的。關於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影響我們觀點的是我們所處的立場。當我們站在物質的立場時,我們看到的宇宙和意識就是這樣的,當我們站在意識的立場時,我們看到的宇宙和物質就是那樣的,僅此而已。另外,在本書所闡述的宇宙觀中也不需要“上帝存在”這個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