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時評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
個人資料
正文

化石能源與環保

(2012-12-10 18:06:25) 下一個

化石能源是指煤、石油、天然氣以及頁岩氣等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短期內不可再生的能源。地球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球生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氧氣被釋放,能量被以有機物的形式儲存,形成了化石能源。這個過程十分緩慢。地球總體上在一段時間內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作用大於反向作用時,我們定義為地球化學能的正增長,反之為負增長。正增長的時期有機能源轉化為化石燃料,大氣環境變得更加適合人類居住。負增長時期化石燃料被燃燒,大氣環境被破壞。

首先,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對於氣候有沒有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有沒有影響這一點,學者們分成兩派爭論不休。對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全球極端天氣增多這些基本事實沒有爭議,隻是在有沒有因果關係上出現分歧。其實,道理可以這樣講,如果是其它原因宇宙要滅絕人類,不論人類努力還是不努力結果都一樣的話,那麽是不是說因此人類就不需要努力了?如果不是宇宙而是人類自身的活動要滅絕人類,不努力怎麽行?所以,與其糾纏在人類的行為是否對環境有影響,不如切實地約束自身,保護環境,爭取最好的可能性。

人們經常容易產生一個錯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保護環境隻要不再繼續破壞森林,都種上樹,就可以了。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一棵枝葉茂盛的參天大樹,它的壽命如果有300年,這300年中累計向大氣中釋放了多少氧氣,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呢?也許有人會覺得海了去了,無法計量,那麽我告訴你,你把這棵大樹連根帶莖帶葉統統燒掉,會消耗多少氧氣,會放出多少二氧化碳,那麽它這輩子的貢獻也就這麽多了。再平分到每一年的每一天,還能有多少?什麽意思呢?一個工作的人,他的工資或許很多,但是他自己還要吃喝拉撒睡,他還要養一家子,看他死的時候兜裏還剩了多少錢就是他這輩子的積蓄。

使用科學研究方法的學者們如果隻懂得在實驗室中測量一片葉子光合作用的效率,進而推廣到整個森林從而得出結論,那麽這個結論恐怕離真實很遙遠。同理,如果隻在實驗室裏測算浮遊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進而推廣到大海對環保的貢獻是不行的。地球生物是生活在生態圈中,而不是在實驗室裏。

一棵大樹要深埋地下,變成煤,還要看運氣,如果遇到森林火災,300年的積蓄就什麽都不剩了。而要燒掉300年的積蓄,一把火幾分鍾就行了。說這些是為了讓讀者建立一個概念,保護和恢複環境是一個緩慢、艱難、漫長的過程,而破壞環境則是一件簡單的事。人類這個敗家子,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毀壞著地球花費了幾十億年的時間構築的生存環境。這些化石燃料,一方麵可以理解為自然形成的,人隻不過是碰巧發現並使用,但從另一方麵,也就是從人擇原理角度來理解,是地球母親花了數十億年時間為人類這個嬰兒精心準備的生存食糧,而人類就這樣毫不珍惜地揮霍著。不僅化石燃料麵臨枯竭,而且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對氣候甚至是呼吸產生的影響將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從這種揮霍中,人類到底得到了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