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麵兩個例子:
例1:
8:00 起床
8:30 吃飯
...
例2:
坐車從家到單位要30分鍾時間。
第一個例子描述了某一時刻(鍾表短針指在數字8)發生某事(起床),也就是說鍾表短針指在數字8和起床可以收進同一張照片。第二個例子描述了一個過程(坐車從家到單位)需要的時間(鍾表短指針位置變化半格)。
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總是通過物體的運動狀態來定義時刻,比如鍾表的短針指在8的位置就是8點,而通過物體運動狀態變化來定義時間,比如鍾表短指針位置從8變到9,就是一個小時。人們在描述物體運動時自然地引用時間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兩個運動著的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比較而已。
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之前,人們普遍相信宇宙中隻有一個時間,它不受任何物質運動的影響單一存在並且均勻地流動著。愛因斯坦給我們揭示了時間的相對性,被觀測物體的時間依被觀測物體在觀測係統中的空間位置不同而不同,依與觀測係統的相對運動狀態的不同而不同。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不存在嚴格的同時概念。現在的人們已經認識到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每一個物質的個體有它獨立的時間。
人們研究與時間有關的事物時習慣把時間映射到空間的坐標軸上,而把要研究的量用另外一個坐標的值來表示。這時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代表時刻,時間軸線段的長度代表時間。為了形象地理解這一過程,請想象一台心電圖機。坐標紙的滾動代表時間,筆的運動代表被觀測的物體狀態變化,被觀測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時間的關係就被展開在坐標紙上。我們可以給坐標紙的某一條線標上某年某月某日幾時幾分幾秒,但實際上隻是坐標紙的那一條線運動到筆的位置這一狀態的描述。
實際上即使沒有鍾表,即使我們閉上眼睛不去參照外部物體運動,我們仍然能夠感覺到時間。這是因為人的大腦提供了區分先和後,時間長和短的功能,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中有一架“時鍾”。人們之所以定義時間這個量,和我們能夠感覺到時間這一點不無關係。我們用一台“心電圖機”來描述大腦中這架時鍾的工作方式。記憶就相當於一大卷“坐標紙”,而我們腦中的時鍾就是讓這一大卷坐標紙滾動起來。當我們的感覺器官受到外部刺激,並把信號傳遞到大腦,心電圖機的筆就開始移動,在我們的記憶中和時間有關的事件就被描繪出來。人類在為了適應自然的生存進化中,具備了調整內部時鍾的時間和外部時間一致的能力。雖然我們僅憑大腦還不能精確地進行時間測量,也就是說大腦這一台“心電圖機”工作並不穩定,轉軸時快時慢,但是通過不斷的信息反饋,比如觀看鍾表,觀看太陽,可以不斷地校正內部時鍾。
我們可以做如下實驗:
讓一個人獨自待在一間屋子裏,沒有任何可以參照的和時間有關的東西,或者即使有也不去使用它,外麵的人可以對裏麵的人講話。然後外麵的人這樣對裏麵的人說:
“事件一開始”
......等待一分鍾......
“事件一結束”
“事件二開始”
......等待五分鍾......
“事件二結束”
如果屋子裏麵是一個清醒的正常人,對於哪個事件時間更長他是能夠給出正確的回答的。
但是如果我們想象一下這樣的實驗過程,並且時間換成兩小時和三小時,恐怕自己也沒有把握是否一定能給出正確答案。那要看自己當時狀態如何,有沒有想事情,如果一不留神睡著了就更別提了。
大腦能夠感覺時間,這是人腦的功能之一,所以是客觀意識。主觀意識隻是一個感覺者,能夠感覺到什麽全都是人腦提供的,所以是客觀意識範疇。建立人的大腦中“心電圖機”這樣一個模型對於理解來世有所幫助,所以請您耐心地想象這樣一個過程。
人的大腦中有一台“心電圖機”,記憶好比坐標紙,隨著這卷紙的滾動與時間有關的事件展開在記憶這張坐標紙上。我們主觀感覺上的時間長短是坐標紙上兩條線之間的距離。但是記憶這張坐標紙並不是勻速運動的,當我們睡著了,坐標紙就停下來,當再醒來時第二天早上的記憶和前一天晚上接起來。睡著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快,是因為在記憶這張坐標紙上隻走了一點,一晚上就過去了。如果人死了呢,記憶這張坐標紙就走到頭了。從主觀層麵上講,人生就是沿著一張坐標紙畫線的過程。來世就是沿著另一張坐標紙畫線的過程。
人們用物質(鍾表)的運動狀態以及運動狀態的變化來表現時刻與時間,但是,依據相對論,兩個相對運動的物體不存在嚴格的同時這樣的概念,所以客觀世界中,如果說時刻(時間),就會遇到哪個物體的什麽樣的狀態這樣的問題。即使一個孤立的物體(例如鍾表),我們仍然存在這一部分與那一部分不存在同時概念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把宇宙作為一個係統,來說它的時間,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宇宙不存在絕對的統一的時間這樣的命題。如果我們把一個鍾表作為一個係統來說它的時間,我們是否也可以理解它不存在絕對的統一的時間這回事呢?
請再仔細地想象一下,我們是如何判定時刻的。看一眼鍾表,鍾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發出(或反射)的光,通過眼睛在視網膜上成像,人腦對於視網膜上的神經元所產生信號進行處理,形成意識圖像,再在大腦儲存的知識中尋找對於該意識圖像的解釋,形成對於時刻的判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時刻概念是代表物質運動狀態的信息傳遞到“我”而形成的。而時間不過就是時刻的變化。
說到時間,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概念,叫做現在此刻。現在此刻把時間分成過去和未來。通過上麵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客觀層麵不存在現在此刻的概念,現在此刻的形成是客觀世界作用到“我”的結果。反過來想,如果說客觀世界存在現在此刻的概念,那麽現在此刻是什麽?現在此刻是什麽事物的現在此刻?
請注意,我們說客觀層麵不存在現在此刻的概念,不等於客觀事物不存在時間先後的概念。時間的先後是客觀層麵的概念,它符合因果律。舉個例子,A物體發生了a,b事件,B物體發生了c事件,對於同一物體A的a,b事件,我們可以分辨先後,也就是因果,比如a為因,b為果,a在先,b在後,而對於A、B不同物體,這個過程要複雜一些。從A物體看,B物體的c事件作用到A物體的時刻與A物體的a事件比較,如果a為先,c事件不能成為a的因,從B物體看,A物體的a事件作用到B物體的時刻與B物體的c事件比較,如果a為先, a事件能夠成為c的因,這時我們才可以說,A物體的a事件先於B物體的c事件。當然,還存在互不為因的獨立事件,就無所謂誰先誰後了。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互相為因的悖論事件。像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向過去的時間旅行,就會出現悖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