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時評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建國後發展

(2012-12-12 05:48:46) 下一個

要談論中國建國後發展,就要先搞清楚建國之初中國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況。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無一不敗,喪權辱國條約一個接一個,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毫無尊嚴的屈辱的時代。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也就是個一巴掌一溜跟頭的東亞病夫。抗日戰爭雖然勝了,但是在別人眼中你是熬勝的。這也就是美國為什麽沒有在中國內戰時來淌這趟渾水,並非無暇顧及,而是它根本瞧不起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況呢?經過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中國大地滿目瘡痍,人口素質又是以文盲半文盲為主,工業基礎幾乎為零,還被蔣介石卷走了大批黃金,抽得隻剩下一個空殼子,名副其實的一窮二白。不僅如此,蔣介石天天叫囂著要反攻大陸,土匪、特務破壞,飛機轟炸,敵人一天也不讓你安寧,而之後爆發的朝鮮戰爭,更是對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考驗。當時中國的境況,未必就比現在的阿富汗強。雖說中國是個大國,但是大有大的難處,能讓大家吃飽飯就很不容易了,遑論其它。

再看看60年後今天的中國,就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恐怕也不明白這個戲法是怎麽變成的。因為這根本不是奇跡,而是神跡。有句話叫“成功者是不應該受到指責的”,而中國當今所受到的無孔不入,無休無止甚至是無中生有的指責,其中的人為惡意就相當明顯了。

中國建國後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可以分為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我們拋開情緒化的因素,隻從結果來看待問題。前後三十年所走的完全是不同的路。前三十年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為主,後三十年則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前三十年好比餓著肚子挖渠,老百姓辛苦且得到的實惠少,後三十年好比開閘放水種莊稼,實惠似乎多了,但是是在前三十年基礎上;前三十年是又叫馬兒跑,又叫馬兒不吃草,人民消費一直抑製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國家實現了高效率的積累,但是不吃草總是不行的,後三十年,給馬兒吃草,而且是西方引進的“興奮”草,馬兒是猛跑了一陣,但是毒癮卻越來越大;前三十年如果用數字經濟來衡量,實在是窮得不得了,但是國家建設的是基礎,是實體,發展的是技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拓展的是生存空間,雖然不富裕,但基本保障了多數人的衣食住行;後三十年如果用數字經濟來衡量,可以說是持續高速發展,但是發展的是加工業,第三產業,是金融、房地產,是奢侈品及娛樂業,製造業關鍵技術被國外掌控,淪為血汗工廠的比比皆是,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麽都快要說不清楚了,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生存空間遭到擠壓,損不足而補有餘的資本特性使得人的生活走向兩極分化。前三十年建設使中國脫胎換骨,後三十年或可叫做發展壯大,因為在前三十年構築的係統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軍工、航天等支柱產業還在,否則恐怕隻能叫做虛胖增肥了。雖說後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戰略是必須的,但是資本的毒性之大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

後三十年中還有一個怪現象,當馬兒吃了毒草走起路來遙遙晃晃時,周圍環伺的群狼一個勁地喊“倒倒倒……”,喊了十幾年,這匹馬遙遙晃晃就是不倒。西方已經奇怪了很多年了,中國的經濟為什麽還沒有崩潰?中國社會為什麽還沒有動亂?為什麽中國現在越變越強?

沒有航天人的“算大賬,不算小賬”的奉獻精神,神州、天宮、嫦娥、北鬥都是難以想象的。同樣,中國前三十年教育出來,以及由前三十年構築的教育製度教育出來的大批“公益理性人”還存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老人”還在影響著下一代,他們共同支撐著我們的國家,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公益理性人”進而成為的“理想理性人”擺在自私的“利己理性人”麵前,那就是永遠也讀不懂的天書。

前三十年建設中也有失敗的教訓,主要源於科技水平和人的認識水平的局限。還有喪失信仰後的製度,漸漸失去它的活力,也是一個問題。但是要曆史地看待,中國建國之初是那個樣子,用三十年時間完成脫胎換骨,這在世界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從上麵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真正有價值的建設實踐是前三十年,並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它能夠讓社會中的成員整體上保持一個比較低的消費水平,並且完成高水平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對人的改造。這個實踐經驗的價值不論怎樣高估都不為過,它不僅為中國將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樣板,還同時為今天的世界提供了一個極其有價值的製度的參考。這是在人類曆史上,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導的社會主義實踐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一例。

可能有人會不以為然,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當年講“農業學大寨”,大寨到底幹了什麽事呢?山西省昔陽縣大寨鄉,地處太行山麓,本來是個窮山惡水的地方,而且大寨並不大,全村200戶人家,520口人,1953年,實行農業集體化後,采用“大兵團”(才58人)作戰方法。通過高強度集體勞動,把一座山的山頭整個削平,再從山下擔土到山上,造起了人工梯田。全村投工1500多個,修築了24道堤最後隻得地5畝。

就通過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從1953年到1962年,大寨人在7條山溝裏壘起了總長7.5公裏的180多條大壩;把300畝坡地壘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塊地修成了2900塊,還新增加了80多畝好地。平均畝產從65公斤上升到385公斤,有的梯田的畝產量竟然超過500公斤,最終成為產糧的先進鄉並成為中國農業的樣板。

如果用今天數字經濟學的眼光看,進行這麽大的工程卻隻為了種莊稼絕對是入不敷出的大賠本買賣,今天的資本對待“窮山惡水”,除非裏麵出金子,根本是不屑一顧的。“窮山惡水”裏的人寧可跑到大城市住地下室,也不願意再看家鄉一眼。

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角度看,“非誠勿擾”這樣的節目你就是再辦100期,也沒有大寨人當年搞那麽一下子有意義。大寨今天的繁榮實在是與當年的“賠本買賣”分不開的。

什麽樣的製度會讓人們做大寨那樣的事,什麽樣的製度會讓人們貪圖安逸享樂,難道不值得思考嗎?經濟騰飛了,而人的生存空間卻年年被自然環境擠壓。難道我們不應該反省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