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討論一個比較虛的問題。
從當前局勢看,對抗還是和諧,爭還是不爭,這是兩個我們麵臨的選擇。
先解釋一下概念,對抗指的是在自己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選擇對抗,而不是指別人打殺過來,沒有別的選擇時的被動應對。
這個所謂的我們小而言之指的就是指每一個人,大而言之就是整個中國(別的國家咱就管不過來了)。當“我們”指每一個人時,爭就是與社會中的他人爭奪自己的利益,當“我們”指中國時,爭就是與世界上的他國爭奪自己國家的利益。大小雖然不同,道理卻有幾分相似。
如果選擇對抗,不管是誰,總是要分清對抗的陣營以什麽來劃分。是國界、國籍、國家集團,還是民族、階級、信仰等其他屬性?
如果要選擇對抗,總要搞清楚朋友和敵人的界限,盡管這個界限既不是非友即敵那麽簡單,也不是一成不變。
如果要選擇對抗,采取實際的行動之前,總需要搞清楚背後的原因和要達到的目的,總需要有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
這些問題如果不搞清楚,就沒有辦法避免對抗的盲目性,就沒有辦法避免一團亂局的結果,就沒有辦法避免被別的人或勢力當槍使,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他人作嫁衣裳。
另外選擇對抗,還要準備付出代價,還要想到有可能會輸。如果這些都想清楚了,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對抗和鬥爭,那麽這個爭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如果選擇和諧,和諧社會或者更進一步可叫作和諧世界,那麽,就需要一個可行的遊戲規則,在這個遊戲規則下,參與者可以明白行與止的界限並遵從這個規則。但是另一個問題來了,以這個遊戲規則建立的這個和諧是風一吹就倒的不穩狀態,還是禁得住風雨,禁得住居心叵測之人的攪和的一個有足夠深度和自淨能力的穩定社會狀態?這個和諧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會越來越穩定,還是會越來越搖搖欲倒?這些問題不搞清楚,任何理想或者主義都隻不過是不現實的烏托邦。所謂穩定的和諧不過是參與其中的所有個體,在進行博弈中達到了一個均衡,在這個均衡中,任何個體不願意輕易改變現狀。
在中國曆史上的曆次改朝換代,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就是大多數人強烈要求改變現狀,從而使得社會總體博弈達到最激烈程度以至於產生了顛覆性的結果。迷信武力,隻不過是不明白什麽叫做博弈,因為武器的力量是哪一方都能看得見的。隻有當力量對比發生逆轉時,顛覆性的行為才會出現,否則一切看似完好如初。這就好比泰塔尼克號,即便撞了冰山,一開始什麽也看不出來,而會不會沉隻不過是漏了三個艙還是四個艙這樣一道簡單的算式。
雖然和諧是段好時光,但是上升到哲學高度,任何均衡隻能是暫時的,即便是在和諧之中,也是暗流湧動。主觀上以和諧為最終目標,隻能是理論上的迷失和行動上的此路不通。那麽一個社會,它的出路在哪裏?既然我們懂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也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那麽作為一個社會,如果要想不因為迷失而走向墮落和滅亡,唯一的出路就是積極進取,這一點或許不難明白,難以明白的是前進的方向在哪裏。
縱觀中國的曆史(希望再次強調中國幾千年有記載的曆史應該成為財富而不是包袱),每一個穩定的朝代建立之初(想李自成那樣的就不在討論之列了),由於戰亂的切膚之痛還沒有忘記,由於物質條件的匱乏,同時執政者對於前朝弊端進行了適當的改正,整個社會前進的方向明確,就是發展生產力,生產出更多的有用的東西,整個社會呈現出的是一種健康狀態。這段時間並不富裕,但是通常是中國曆史上最好的一段時期,但是,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從上到下都感覺可以開始享樂了,在應該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之間更加偏向於想要做的事時,欲望開始膨脹,人與人開始碰撞,爭奪利益,土地兼並,財富失衡,整個社會上前朝弊端統統呈現出來。執政者隻想著我這艘船如何不沉,但是船艙漏水的洞卻在增加。即便有英明執政者出現,有什麽什麽中興,不過是認識到窟窿的存在並且實施了堵窟窿,然而,人亡政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能改變周期律。
有人把中國現今的問題歸結為社會道德體係的瓦解和核心價值觀的缺失,實際上,我們遇到了人生意義和人生目的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哲學問題。漁夫和金魚故事中,漁夫的老婆,她不是個澀的稀有動物,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魔鬼。地球大,生物更大,但是欲望是無限大。欲望或許可以是創造的動力,但是它更是爭奪的動力。對後者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前者。周期律之所以沒有能夠改變,因為那根本就是人性。和天鬥,和地鬥,和人鬥,或許你都有辦法,但是和人性鬥,怎麽鬥?
社會道德體係依賴於每個人的道德水準。人生觀,價值觀需要有更加令人信服的世界觀的依據,而不是單純的道德說教,這種口號式的價值觀說教如果不能被真心接受,隻能變成一件華麗的外衣。如何檢驗一個人自身(包括自己)的價值觀,不是看他如何自我表白,如何宣傳,而是一方麵看他的行為(通常所需時間較長),另一方麵可以看他如何判斷一個不了解的人的道德說教。他會覺得那人說得有幾分道理還是質疑說:“你自己能否做到,如果不能就別忽悠別人。”社會道德體係同樣是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問題,你想守住哪一條底線,往往是守不住的。
本文已經太長,關於宗教作用,人生意義和人生目的,另外起文探討。本文以柏拉圖一句名言作為結束。
---- 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是有智慧的,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人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