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論壇詩評心得

詩友寫詩、評詩心得交流。
正文

《詩歌簡介 - 寫給入門者》東籬

(2010-05-20 14:44:24) 下一個

自幼習畫,原想以繪畫為職業了卻一生,卻沒想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科學的春天到來了”的感召下,考上大學攻讀理工科。上大學後,我就沒有時間畫畫了。我雖然努力攻讀強調邏輯思維的理科,卻也非常喜好強調形像思維的古體詩歌和散文。好的詩就是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嘛!詩歌可以暫時止住我對繪畫的饑渴。近年來,我逐漸開始喜歡近體唐詩和宋詞,每每讀王維的景物詩時,腦子裏就浮現出詩人所描繪的畫麵。偶爾,筆者也模仿著寫些古風詩。這裏,我想根據自己的體會談一談詩歌常識。

詩歌與音韻密切相關。在古漢語中,文字的發音分為四聲:平、上、去和入聲。古人依照四聲將文字發音分為平仄兩類。平,包括上平和下平聲;仄包括上、去和入聲。在《康熙字典》裏有一首口訣是“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如以拍子長短分四聲,則平聲最長,上聲次長,去聲較短,入聲最短。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用今天的語言讀來,此詩無論如何說不上押韻。但是如果知道“兒”在此處發古韻平聲ni,則此詩押韻了。在現代漢語中,新四聲則是:平(陰平、陽平);仄(上聲、去聲)。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帶有地方色彩(粵語和其它南方語言)的入音字轉入了漢語新四聲中,然而有些古韻入聲字卻轉為陰或陽平,如一、八、十、國等字。隋朝時,音韻分成206款,但太過於細分而難押韻。到了南宋,劉淵將韻減為107款。以後,人們又減去1韻,流傳至今為106款韻,均納入《平水韻》一書。

古人寫詩時,不僅要注重字的意思,還很注重字的音韻。當詩的平仄發音字交替出現,並有押韻時,詩讀起來才抑揚頓挫和美。押韻,就是要在指定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用相同韻母的字。近體詩用韻非常嚴謹,要求用平水韻,不允許有“出韻”的情況發生(即平仄韻相混)。平仄理論研究對於曆史,考古,語言等學科有重大的意義。當然,也有人主張用現代漢語發音來押韻(參閱《中華新韻》)。一般說來,新韻比舊韻要簡單、寬泛且容量大,對於繁榮詩歌創作有促進作用,但這並不妨礙繼續使用舊韻,這就是“今不妨古”。而且使用新韻,可以使用比《中華新韻》更嚴、更細的韻目,這就是“寬不礙嚴”。

詩歌體可分為古體、近體和現代體。近體詩即是絕句和格律詩(五絕、五律、七絕和七律),將是本文的重點,放到最後討論。


一、現代詩

現代詩用白話文寫成,又稱為自由體詩。一首現代詩有如一篇抒情散文,它不要求符合近體格律詩的那種音韻平仄和押韻格式,也不限製每句的字數,寫現代詩的詩人可以完全自由發揮。當然,現代詩同樣要求意境和文字流暢。我最推崇的現代詩是近代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該詩情真意切,回腸蕩氣,具有鮮明的用詞獨創性和意境美。《再別康橋》雖然是現代詩,仍然注意了押韻,並逐章轉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樂美。另外,該詩每句長短呈現周期性變化,錯落有致,有建築美。故《再別康橋》具備文字、音韻和結構“三美”。我曾寫下過不少現代詩,它們都受到《再別康橋》的影響。比如,在2004年夏我寫下《夜風》:

昨夜,你飄然來到我身邊。如仲夏已久違的夜風,輕輕穿過池塘邊的紫菀,吹醒了池塘中熟睡的月影,蕩起那陣陣漣漪去輕吻睡蓮。
白雲,總幻想和月亮作伴。星星眨著含情的眼睛,似有吐不完的千語萬言。夜風中的棕櫚在搖擺呻吟,想掙紮出我心靈深處的呼喚。
夜風,快快地推動那白帆。飛舟跨越那漭漭海麵,讓我駛向你心靈的彼岸。讓我們並肩相會月下沙灘,讓我們一起聆聽海浪的詠歎。
細雨,拍打出歡樂的快板。霧氣正追逐斷崖山巒,晨露已留連忘返小草間。小溪終投入海洋寬闊情懷,林海期望靠近那無垠的天邊。
今晨,你隻留下我的思念。如那夜風已吹散的雲,你漸漸遠離了我的視線。那片海水曾衝刷過的沙灘,將永遠地眺望你奔去的天邊。

這首詩平仄韻通押,而每句字數隨意,隻是每句長短隨每章呈現周期性的變化。


二、古體詩

古體詩又名古風詩。古體五言詩稱為五古,古體七言詩稱為七古。五言是每句五字,七言是每句七字。古體詩每句可三言、四言到十一言不等,可長短句混在一起,稱為“混言”。“混言”可納入七古,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混言古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可納入七古。古體詩不受近體詩平仄押韻要求的限製,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還可以平仄韻通押,較長的詩還可以換韻。有很多絕句、排律詩(超過八句的五言、六言和七言詩等)和樂府詩屬於古風詩。唐朝詩人寫的古風詩雖然不符合近體格律詩的平仄要求,但仍注意平仄的交錯變化,甚至還用到了對仗。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詩人們盡量避免整句字字仄聲或字字平聲,所以古詩讀起來依然有抑揚頓挫的美感,如岑參的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宮體”詩歌(流行在宮內的詩歌),該詩將古風詩推向了格律華,被讚譽為“孤篇蓋全唐”。近代詩人聞一多先生曾稱之為“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這裏,筆者引用後人的評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詳其體製,初唐無疑。”(明朝胡應麟《詩藪》內篇卷三);“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清朝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春江花月夜》以每兩句一聯,共十八聯,詩開頭的八聯之精彩非同尋常,意景宏偉壯麗,抒情深遠,思緒悠悠負重,具有強烈的曆史和哲理性。這首詩用七言的形式,逐段以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轉韻(每次換韻,韻腳的平仄就改變一次),通過有規律地換韻,給人以婉轉優美、回腸蕩氣的感受。

我自上大學後至今,以五言、七言體形式寫下不少模仿性的古風詩。在2005年,我曾寫下一首一百四十四句的七古《神州吟》,發表在www2.bbsland.com上。這裏,附上一首古風詩。十五年前,我來美國後第一年獨自一人過中秋時,寫下一首《夢歸》:

輪寒,在雲端。天涯羈旅夜不眠,頎影孤燈憐。鎖凝眸,思悠悠。依稀明月樓,銀湖茫茫一扁舟。
風搖佩,玉鏡碎。蘆花細柳風中濕,如聞有人泣。立江畔,月婉婉。飄然入雲間,萬裏歸程頃刻還。
奔家園,高堂安。別時音容幾許殘?但覺鼻中酸。玉人前,語纏綿。惆悵湧心田,何時月圓人亦圓?
聞風鳴,夢驚醒。夢中親人消如煙,兩眼淚漣漣。清輝冷,月沉影。相思越千山,遊子乘月把鄉還。
 

這首詩以三言、五言和七言混雜,每章有轉韻。寫下這首詩後,我方知已“中毒”不淺!因為我能夠從這首詩裏看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意境和轉韻美)和徐誌摩的《再別康橋》(結構美)對我的巨大影響。


三、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為今體詩,它起源於齊、梁時代,盛行和定型於唐朝。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中有五律、七律,全詩八句。絕句有五絕、七絕,全詩四句。

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三、四句稱為頷聯,第五、六句稱為頸聯(或腹聯),第七、八句稱為尾聯。第一、三、五、七句稱為出句,第二、四、六、八句稱為對句。在律詩中,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個字是規定押韻的。五絕、五律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絕、七律首句以入韻為常見。押韻絕大多數是押平聲韻。當然,也有例外,如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和柳宗元的五絕《江雪》均押仄韻。晚唐後,首句入韻用鄰韻(如東與冬,江與陽在古韻裏是鄰韻)常見的。近代人做詩時,有時還在其它韻腳用鄰韻。嚴格地講,必須照《平水韻》押韻,每個對句押韻不能用鄰韻,不可用非鄰韻通押,隻能一韻到底。

其次,律詩頷聯、頸聯的出句和對句要求對仗。對仗指按照字義的虛實和字音的平仄做成對偶的語句。對仗要求出句與對句詞性相對,語法結構相同,平仄相拗。對仗有數目對、顏色對、方位對等“工對”(同類對)和“寬對”(非同類對),杜甫詩中常有“寬對”。有興趣者可翻閱有關書籍和對韻譜,如《笠翁對韻》。

近體律詩和絕句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平仄格律去寫。下麵,僅談談七律的格式。五律句型格式,減掉七律各句前兩字即可。五絕、七絕句型格式,隻需在五律、七律格式基礎上截下首、頷聯,或頷、頸聯,或頸、尾聯,或首、尾聯,並不強調各聯對仗。詩的起收式是指詩句的格式,平起表示句第二字是平音,仄起表示句第二字是仄音,平收表示句末字是平音,仄收表示句末字是仄音。七律詩有四種常見的格式,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由於七律首句多半入平韻,以平或仄起而平收二種格式多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裏,(平)、(仄)表示可用平聲字也可用仄聲字。不管是四種格式中的哪種格式,首句第一字可平可仄,而第四、七字平仄不可改動(除非遇到下麵提到的三平、三仄調情況)。對五絕、五律而言,則是第二、五字平仄不可改動。需要提到的是,七絕或七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型被近代學者稱為“特殊平仄格式”。而五絕或五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平平仄平仄”,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均用到此格式。

“三平調”就是句尾最後三個字都用平聲字;而三仄調就是句尾三字都用仄聲字。近代的一些學者對三平調與三仄調(簡稱“三調”)持否定態度。其實,“三調”是寫詩的一種特殊技巧,放在句尾的“三調”在強化意境方麵能起到了其它平仄句子無法替代的作用。如崔顥名詩《黃鶴樓》的頷聯“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出句末三字“不複返”是三仄調,而對句末三字“空悠悠”是三平調,這“三調”用絕了。

再談談“粘對”。“對”即是一聯之間,平仄相對。如果首句入韻,則第一聯兩句最後一字違反這一原則,由於韻腳限製,這是許可的。“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指後聯第一句的第二字平仄和前聯第二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不“對”,則上下聯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則前後兩聯平仄又雷同。這樣,“粘對”使聲調多樣化。當然,因為律詩及絕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如果嚴格按照格式去寫,就不用去考慮所謂的“粘對”的問題。

“孤平”被認為是寫近體詩的大忌。在五言平收格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句型中,除了韻腳的平聲字以外,句中必須保持有兩個平聲字,也就是說上述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都必須用平聲,而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孤平。孤平僅對平收句有限製,對仄收句,全句僅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是孤平,頂多是“拗口句”。孤仄與孤平不同,它可視為合律。

另外,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說在近體詩中,每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則一定要按照格式的要求;在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中,這句話就變成了“一三不論、二四分明”。其實,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能很客觀反映近體詩的格律要求和多種變化。格律詩格式被違反後,還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稱為“拗救”。李白、杜甫詩中多有此手法。“拗救”方式又分為當句救、粘句救、隔句救、多句救和對句救等等,種類繁多,有興趣者可翻閱有關書籍。初學寫近體詩的人,還是先按照規定的格式去寫為好。等練成高手後,再去了解其中的變化規則不遲。

詩歌創作,主要需要形像思維。而透過詩歌描繪的千形萬象,則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意境”是情感(喜、怒、哀、樂)的境界。一首好詩,一定要抒發真情,以情動人,文字流暢,具有音樂感。一首好詩一定還要渲染和聯想豐富,具有強烈視覺形像感。寫詩切忌閉門索詞,它需要了解詩歌基本常識以外的其它“本事”,即瞬間靈感、寬廣想像力、字句錘煉、意象組合、謀篇布局、氣韻等等。博覽群書和博采眾長,如讀《千家詩》,是寫詩的重要基礎,此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另外,習畫和唱歌也對寫詩有很大幫助。最終,還是得以寫為本,應多寫多改,不怕出錯,有錯就改,逐步提高。詩詞創作應該是以“意”在先,“韻”在後,而“韻”不壓“意”,且要“詞必己出”(韓愈語)。

至於詞,乃異曲同工,宋詞裏均用到很多唐詩妙句。關於詞的韻部,並沒有正式的規定。在科考時代詩韻是朝庭頒布的,所以近體詩一律要求押本韻。詞與科考無緣,並長期與音樂結合在一起。詞人填詞用韻隻求唱之上口,聽之順耳,韻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韻很寬,沒有作詩那麽嚴格的要求,有時還受方言影響,韻域更寬。南宋之前沒有詞韻專書,明清兩代有不少研究詞韻的學者,根據唐宋著名詞人的押韻情況,用詩韻加以歸納分類,出了不少詞韻專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清人戈載的《詞林正韻》,直到現代仍作為填詞用韻的根據。《詞林正韻》把填詞可以通用的詩韻韻目合並在一起。把平上去三聲合並為十四部,入聲合並為五部,共十九部。詞的平韻和仄韻是涇渭分明的,詞調中規定哪一句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的,就不能用平韻,而用仄韻的上聲和去聲可以通押。有興趣者可以在網站上下載宋詞詞譜、詞韻,按譜韻(固定長短句、平仄和韻)填詞。詞比詩更易表達寬闊的意境,隻要有豐厚的寫詩基礎,填詞也就能順理成章了。

最後,我以自己按七律平起平收格式及平水韻合律而成的第一首七律愚作《七律•謫仙孤舟漂寒江》作為結束(“謫仙人”一句出自賀知章對李白的讚歎):

茫茫一派亂濤翻,白鷺飛空下遠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岸闊山高雲蔽日,風涼露重霧遊巒。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帆一影時時寂,濁酒千杯處處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月落蕭汀霜滿樹,情豪不屑晚江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006年3月17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