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改革而墮落的足球,能靠“深化改革”救命?(轉貼)  

(2010-06-14 10:00:19) 下一個
邋遢道人:因改革而墮落的足球,能靠“深化改革”救命?  

   

斯洛文尼亞一比零勝了阿爾及利亞。沒看完,覺得傷心,人家斯洛文尼亞隻有200萬人,沒有半個鄭州市大,頂上上海或北京一個區的人口,挑上二十幾個人就參加世界杯了,而且還能贏一場。這讓13億中國人很沒趣。  

   

想起十年前,中國足球起碼在國內是很風光的。光足球專門的報紙就有兩份,一個足球記者就拿100萬年薪,電視上報紙上隻要說體育就是足球。非足球轉播不看,非足球新聞不聽,非楊晨不嫁……2002年進入世界杯決賽達到頂峰。可很快,2006和2010年世界杯幹脆小組都出不了線,到現在,足球幾乎淡出了很多中國體育愛好者的視線。這讓一個剛剛獲得奧運金牌第一的大國國民很無趣。  

   

中國足球是中國第一個職業化體育項目,而且至今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比較徹底職業化的項目。改革以來,體育職業化一直是所謂體育運動改革的主要方向,一個職業化,一個奧運戰略,基本就是90年代以來體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所謂職業化,就是由錢花不完的企業出錢、出麵組織球隊,搞一套轉會規則確定隊員職業身份,組織全國職業聯賽。90年代開始,先是男足,1995年是女足開始職業化。男女籃分別在九十年代後期和新世紀開始職業化。男女排尚未真正職業化。  

   

職業化給中帶來好處了嗎?帶來了,體委的總結都是這樣寫的。中國男足1992年職業化, 2000年踢進世界杯。女足1995年職業化,1996年奧運會亞軍。男籃1996年職業化,中國就出了姚明、易建聯等世界級球星。可事實是,職業化後10年開始,這些項目沒有一個不倒退。  

   

中國男足第一個職業化,也是職業化程度最深的項目。可到現在中國非常多體育項目從落後走向世界前列,很多傳統優勢項目保持繼續領先情況下,足球是下滑最嚴重的體育項目。記得八九十年代,中國在亞洲起碼還算個一流隊,在3名出線名額情況下,動輒還接近出線。一次小組賽輸給香港,差點暴亂了。職業化8年後進入世界杯,從此一蹶不振,現在連續兩屆小組未出線,大家都沒覺得不正常。  

   

1995年,足協正式創辦女足職業聯賽。5年後,2000年悉尼奧運會小組賽沒有出線,2001年亞洲杯半決賽不敵朝鮮,首次沒能晉級決賽。2002年世界杯不敵加拿大無緣四強,2004年雅典奧運會遭德國8球羞辱,2005年東亞四強賽墊底……直到本次亞洲杯獲得第四名,首次缺席女足世界杯。  

   

男籃1996年職業化,此前11屆亞錦賽中國隊10次摘桂,職業化第二年將5連貫寶座交出。2007年到2009年,連續兩屆將冠軍交給伊朗。今年如果姚明不能打,恐怕還難說。  

   

比較堅決的職業化項目,怎麽都是先榮後辱呢?其實,所謂先榮,也是非職業化前的積澱,而後辱,才是中國職業化的一般表現。  

   

中國體育組織方式是所謂舉國體製。什麽是舉國體製?就是政府設立到縣一級的體委係統(城市設到區),各區縣都設各種業餘青少年體校(一般根據教練情況設),與轄區各中小學校隊掛鉤選擇隊員,業餘訓練。體委負責組織各種業餘體育比賽項目。同時,省一級設專業隊,代表省參加全國性體育比賽。  

   

在國外,職業隊的青少年隊員來自兩個部分。一個是自身學校培養,在二、三隊訓練;一個是低等級聯賽隊員轉會或非職業聯賽的選拔。中國目前俱樂部青少年隊員主要是自己培訓和足球學校中選拔為主了。  

   

我們可以比一比選拔基數。舉國體製青少年隊員是省隊從各級業餘體校選拔,選拔基數很大。因為所有中小學中比較優秀的隊員都經過體校係統訓練。比如河南,100多個縣區都有體校,以足球為例,每個年齡段起碼有80個以上20多人的隊,2000多隊員。而目前中國基本以省為單位的足球俱樂部,自己培養隊員和足球學校隊員,每個年齡段不會超過100個。有些省連足球學校也沒有。當然,國外由於有很多級別的全國和地區聯賽,在開展比較多的項目中,有非常多的業餘俱樂部,等於是職業加業餘,因此選拔基數很大。業餘體校隊員基本相當於其他國家所謂“注冊運動員”,那麽河南等於每個年齡段有2000以上,一些足球比較熱的省份,如東三省,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山東等,一個年齡段會有三四千人。這樣全國有6、7萬。而其他國家,如日本一個年齡段足球注冊運動員超過5萬。中國現在這種體製就慘了。2008年亞青賽(U19)決賽,劉春明執教的89年齡段國青隊將代表中國參賽。這些隊員將是下屆奧運會主力。但是這些隊員隻能從720左右人中挑選,因為這個年齡段在中國足協注冊就這些人。(上一屆是1550人)。日本各俱樂部能從5萬青少年中挑選,中國從不足千人中挑選。中國國家隊員/可挑隊員=1/32;日本為1/2273,是中國71倍。與當年舉國體製相比,大約相差100倍。  

   

這就是為什麽中國足球上不去,而且將永遠上不去的體製性因素。也是職業化的項目很快下滑的原因。當年殺進決賽的主力隊員,無一例外的是各地少年體校畢業的學生。包括姚明、易建聯和奪得奧運亞軍的中國女足隊員,也無一例外的是少年體校學生。  

   

體校體製為什麽不能與職業化合作呢?簡單的很,錢從哪裏來,隊員的前途去哪裏。體校的隊員是不收費的,國家白給運動服、場地和器械,教練國家出錢。俱樂部學校和足球學校是收費的。讓一個不收費的學校給賺錢的單位送人,怎麽算錢?因此無法接軌。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體校收學生,不管家裏窮還是富,隻要潛質好就收了。足球學校和俱樂部學校要收費,那麽窮人孩子就麻煩。起碼有一半小孩子就算有天賦,也是不可能去踢球的。  

   

中國青少年體育活動已經隻有功利目標了。小孩子上足球學校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當職業隊員,掙錢,掙大錢。家長不會因為一個小孩喜歡踢球就讓他放棄其他機會去上足球學校的。現在的中學生參加學校各種體育專業訓練隻有一個目的——上體育學院或上大學加分,沒有功利的體育再也不會有了。  

   

1977年貧道如果不是老娘逼著考大學,當時就是河南省棒球集訓隊教練了。前幾天碰見一個老隊員,說他在訓練隔壁12中幾個棒球隊員,貧道就跟著去看看。草場上總計5個學生在練習傳接球,一集合,教練介紹我說:這是你們祖師爺。一個學生回去拿個手套陪著貧道傳傳球,30年不玩了,開始有些生疏,很快就熟練了。我問那個老隊員:隻有這幾個學生怎麽組隊?(最少10個隊員)他說不組隊,這是為考學訓練的。說上屆他培養的學生有2個考上重點,3個上了大學。這5個學生早有家了。當然,他不會白給這個學校訓練的,但我沒問。  

   

七二年貧道在中學教體育,三屆全運會75年開,體育組 施 老師以前是省棒球隊隊員,他就和省體委商量好在74年初在我們學校組織了個棒球隊(女壘是16中為主)。貧道那時候年輕,跟著他混。買了十幾雙手套,用水曲柳自製了十幾根球棒,十幾個棒球縫了又縫。當時河南省沒有棒壘球專業隊,中學也就我們學校、三中、十六中開展。但,學生們很上勁兒,覺得很好玩。最後河南參加三屆全運會棒壘球隊員就是我們學校和16中高中生組建的。雖然名次不好,但還是贏了幾個省。現在河南男女隊總教練就是貧道當年學生。我們學校每天早晨、周末、寒暑假不間斷訓練的包括田徑隊、男籃、女籃、棒球隊、足球隊。這些項目基本都進全市中學生比賽前四名。當然,很多學生是“兼職”的,既跑中長跑又打籃球還是足球守門員。三年體育教學中,我校給八一田徑隊和國家田徑隊送過兩個隊員,其中一個是直接從學校走的。不同學校強項不同,這主要與教師有關。  

   

沒有中小學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一些集體項目,或者說涉及隊員較多的項目確實很難培養出來好的運動員。  

   

就看看現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情況,就知道不要再指望足球有什麽前景了。  

   

體育職業化並不見得就是體育標準做法。實際上,國外也不是每個項目都是職業化的。所謂職業化,實際就是將該項目搞成像古羅馬角鬥一樣,具備觀賞性,讓大家高興。羅馬角鬥是職業化體育的鼻祖。這裏麵,錢是關鍵。當年角鬥學校表演角鬥也是要花大價錢的。隻是這錢是凱撒出的,讓羅馬公民高興的。現在的職業化就意味著運動員靠運動項目掙錢,俱樂部也靠這掙錢。但是,隻有少數項目能成為很多人願意觀看的項目,大多數項目並不具備多少觀賞性。因此,認為職業化就是體育項目方向本身就不周延。  

   

別看韋迪上任12天就表態:堅持職業化改革方向“堅定不移”,5年足球恢複亞洲一流。足球因改革的墮落要靠深化足球改革來重生,恐怕沒什麽希望。別看贏了法國,贏了韓國日本。等到正式大賽,還不會有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