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麽落後了?——有感於兩個不同的《勸學篇》(轉貼)
(2010-06-23 17:21:44)
下一個
我們為什麽落後了?——有感於兩個不同的《勸學篇》
我一向很佩服和欣賞張之洞(1837—1909年),因為他是個熱心教育的政治家,或者說是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有些人不太喜歡政治家,在我看來,能真正利用手中的政治權力為國民教育做出點什麽,其實真的不錯,何況張之洞做的還不少。廢科舉,他和袁世凱共同上書,功勞不愧很大;辦新學,進一步學習先進;定學製,勾勒了我國近代學製的藍圖……他的“中體西用”的思想在他的《勸學篇》中得到了係統的闡述。
張之洞的《勸學篇》共24篇,分內篇和外篇。“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內篇講中學,外篇講西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他指出:“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可偏廢。”在這裏,他把“中學”的內容概括為經、史、子、集。其中,張之洞特別注重綱常名教,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是“五倫之要,百行之原,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他針對維新派提倡民權,抑製君權,倡導男女平等的改良主張,針鋒相對地指出:“知君臣之綱,則民權之說不可行也”,“知夫婦之綱,則男女平權之說不可行也”。
關於“西學”,也稱“新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他主張對西學要“政藝兼學”,“政尤急於藝”,而“政”、“藝” 的具體內容是:“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功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聲、光、化、電、西藝也。”從他提倡的西政看,並不指西方政治,而是學習西方的近代學製、賦稅管理、通商辦法等。他所提倡的西藝,有別於洋務運動初期把西藝理解為西方的“堅船利炮”,而認為西方近代生產與技術的發展,都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因而在西藝中增加了自然科學的內容。這無疑是一種曆史進步。
除了張之洞的《勸學篇》外,與張之洞差不多同一時代的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1835—1901年)也寫寫了很有影響的《勸學篇》。但是他在《勸學篇》裏所主張的思想和精神與張之洞卻不相同。
福澤諭吉,慶應義塾的創始者,作為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給近代日本人的思想形成以巨大影響。尤其是《勸學篇》(第一篇明治五年)更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本揭示近代日本的理想的人的形象的書,貫穿全篇的旨趣是,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有覺醒的國民意識的國民。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即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來就有貴賤上下之別的。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本應依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取得天地間一切物資,以滿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地安樂度日。但是,如果環顧近日的人間世界,就會看到有賢人又有愚人,有窮人又有賤人,他們之間似乎有天壤之別。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理由很明顯的。事實也告訴我們:人要是不學就沒有知識,沒有知識就會成為愚人,所以賢愚之別是由於學與不學所造成的。”(《勸學篇》第一篇)
“生當今世,隻要有愛國心,則無論官民都應該首先謀求自己的獨立,行有餘力,再幫助他人獨立。父兄教導子弟獨立;老師勉勵學生獨立;士農工商都應當獨立起來,進而保衛國家。總之,政府與其束縛人民而獨立操心國事,不如解放人民而與人民同甘共苦”。(《勸學篇》第三篇)
當我們還在尋求表麵製度的改革上時,日本人就在尋找內在人格的獨立。這大概就是我們和日本的區別,就是我們落後的地方。即使我們保留了祖先的“遺產”,學習了“新學”,但是國民沒有獨立意識,健全人格,前進還不是一紙空文,仍擺脫不了落後的命運。
話又說回來,前進是一個過程吧,張之洞以及當時一切有誌之士的做法,無疑推動了當時千瘡百孔的中國的前進,隻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落後於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