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門
雖然師祖和師叔都是諾貝爾獎得主,老公認為,師祖其實比師叔要更勝一籌。我很好奇,想知道兩者的差距有多大。
老公給我打了個比方。
天才也有等級。如果把把天才分為三等,像牛頓,愛因斯坦這種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可列入第一等。古往今來就那麽幾個,手指頭能數出。第二等麽,便是諾貝爾獎中如師祖這樣的人,有那麽幾十個。第三等麽,便是諾貝爾獎如師叔級的,有那麽幾百個。
天才究竟是什麽樣的?
師祖 16 歲進 MIT ,但極為不務正業,第二年被勒令退學。一年後又被 MIT 重新錄取,再一年後已拿到本科文憑,再一年後已拿到博士學位。世間頂尖大學,如囊中取物,進出自如。
MIT 要求研究生有導師。但師祖的導師隻是個掛牌的,他是自己導自己。 20 歲開始在哈佛做 research , 27 歲在哈佛做 Assistant Professor , 29 歲成為Associate Professor , 33 歲已是全職教授, 48 歲獲諾貝爾獎,其他榮譽獎項不計其數。如果他晚死兩年,他能獲得第二個諾貝爾獎。
他成家早, 21 歲就結婚了。事業和家庭兩不耽誤。但後來離婚了,又結了一次婚。他是要付前妻贍養費的。他的葬禮由師父一手操辦。在他葬禮上,他前妻的 comments 就是“ I’ll miss his checks 。”有趣吧。
我在哈佛看到了師祖的像片。不得不說,他顛覆了我對 scientist 的印像。極有氣質,風度翩翩,一幅紳士派頭。聽說師祖桃花旺。不旺才怪。不知當時他課堂上的女學生怎能集中注意力聽課,也不知當時有多少女學生選了他的課。
再來看看師叔。
與師祖相似,師叔也是 MIT 出身。 20 歲拿到本科, 23 歲拿到博士。 28 歲已是教授, 31 歲開始在哈佛任教, 62 歲獲諾貝爾獎。與他諾貝爾獎同樣聞名的是他組裏學生的自殺。有段時間年裏哈佛有 8 個研究生自殺,三個自殺學生是師叔組的,最後一名自殺的學生還特意留下遺書,點明罪魁禍首便是他的導師。因學生的自殺,師叔上了 NewYork Times 不止一次。
師叔結了一次婚,並一直與這個妻子在一起。
在哈佛我沒見到師叔本人,但看到了像片。一句話,很嚴謹的科學家模樣,氣質和師祖截然不同。
師祖和師叔天分的差異在哪兒呢?老公說,師祖這種人,看到不知道的物質,腦袋裏能自動出現這種物質的分子結構。師祖自己也說,他隻是把腦袋中的 image 畫出來而已。可師叔是要靠自己努力研究推算才能得到這個物質的結構。
師祖就是生得比師叔聰明。
兩人曾合作搞科研,出 paper ,後來卻關係緊張。除了個性差異大外,我們從下麵這個小例能看出些端倪。師祖去世近 20 年後,師叔宣稱,師祖一個偉大的創想其實是他的。言下之意,師祖剽竊了他的創意。究竟是誰的?師祖已不在人世,無從辨解。令人困惑的是,師叔為何二十年後才站出來?
即便在人世,又能如何?看看楊政寧和李政道。利益衝突永遠是不和的根源所在。搞科研的人,亦不能免俗。
師父是站在師祖這邊的。估計因為擁護師祖沒少得罪過師叔。師叔當時權勢正濃,師父沒法在哈佛立足,於是遠走加拿大。師父是個持才傲物的人,雖呆在加拿大的一等學府,卻從不把同僚放在眼裏,係裏的同事得罪個遍。這下苦了我老公和其他在他手下的學生,因為博士資格考試的時候,需五個教授,可他們很難找到其他教授來給他們考試。
師父又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得諾貝爾獎的老師見了幾個,得不得獎其實有很大的偶然性。
The best of Harvard is a Thai restaurant, a dim sum place, and it's not too far away from a Shabu Shabu place in Chinatown . The Prudential center is a good place to shop too.
Many people take Harvard too seriously. No point, it's a place for those tenured faulty who have super ambition.For others, it's just another fun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