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令健康養生園

讓我們一起締造青春不老的傳說。。。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佛教給中國文化帶來了什麽?

(2014-12-01 19:35:35) 下一個


佛教給中國文化帶來了什麽?

孫昌武

對於佛教在中國所起的作用,對於佛教在中國曆史上的價值的估價,我用兩句 話概括。一句話是,佛教輸入中國,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漢傳佛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大家都知道,佛教產生於南亞的印度,實 際上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爾的南部,喜馬拉亞山南麓的迦毗羅衛。佛教形成於北印,逐步發展到西北印一帶,流行到現在的克什米爾,古稱犍陀羅地區。後來輸 入中國,當然也輸入其他國家。輸入中國的形成世界佛教三大體係之一的漢傳佛教。一般說佛教傳播到“漢地”。“漢地”一語主要指中原地區,概括說就是中華大 地。古代的這個說法顯得籠統,但有它的好處,就是包容開闊。傳入漢地以後的佛教形成以漢語經典為依據的漢傳佛教。漢傳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三大體係之一。另外 兩個一個是藏傳佛教,一個是南傳佛教。南傳佛教主要流傳在後來的斯裏蘭卡和泰國、緬甸等國家,也流傳在我國廣西、雲南一帶。漢傳佛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的一 大成果和貢獻。至於貢獻在哪裏,下麵還要說。漢傳佛教現在已經成了世界性宗教。古代已傳播到三韓,即新羅、高麗和百濟,今天的朝鮮半島,通過百濟又傳到日 本;向南傳到越南。十九世紀之前漢傳佛教主要流傳在東亞地區,到二十世紀,經過中國及日本一些佛教徒的努力,傳到北美、歐洲,現在佛教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有 相當大的規模了。佛教傳入中國確實是對於世界文化交流史的一大貢獻。

    第二句話,佛教傳入中國又是人類智慧的一個集中體現。世界各主要宗教都有它普世的價值,有很多共同的觀念,比如說慈悲、為善、和平、仁愛等等,在人類曆史 上都發揮重大的積極作用。但是大多數宗教對於異教都采取否定、敵對的態度。但佛教不是這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它適應中國的思想文化土壤,在異質的文化土 壤上紮根、生長,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結果是佛教和儒家、道家與道教鼎足而立,成為中國文化的支柱之一。佛教對本土的其他思想、宗教、信仰采取一 種包容、調和的姿態。它不排斥異己,更沒有發動所謂宗教裁判或者宗教戰爭。佛教在中國和平地發展,它一方麵不斷給中國輸入新的文化滋養,又從中國文化當中 接受有益成分,即所謂“中國化”。結果成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之一,也是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中國五大宗教當中,佛教是最強大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從 曆史上到現在都不能和它相比。所以佛教傳入中國,被中國人所接受這件事,的確是人類智慧的一個集中表現。

那麽佛教在中國的地位到底如何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一位當代學者李慎之說得最為圓融、透徹,他說:

就哲理上說,儒學化於佛學者為多,不過又因為最後落實在“事父事君,無非妙道”上,因此就政治禮俗的框架上說還得以儒家為主。(《什麽是中國現代學術經典》)

就是說,在政治和禮俗上,即在中國文化的主導層麵上,是以儒家為主的;但是在哲理上,我可以補充在諸多文化領域,化於佛學者為多。陳寅恪先生在對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下冊)的審查報告裏說:佛教昔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做者,必須一方麵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使成 相成之態度,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使之所昭示者也。

他說文化發展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輸入外來之學說”,二是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他說這兩者看似相反,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佛教與中土固有傳統的關係,評估佛教在中國文化的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那麽佛教給中國文化主要帶來了什麽?

僧人出家,從理論上來說完全是自願行為,手續非常簡單,就是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寶。所以僧團是一種相對自由的組織。如果你想還俗,脫離僧團就可以了,沒有什麽約束。

而就中國實際情況看,僧團作為方外組織又有特殊情況,就是出家人並不全都是真正的佛教信徒。有不少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出家(如躲避戰亂等)。所以某些僧團成員的行為並不代表佛教。

佛教沙門師希望一切有情像自己一樣的眾生平等的道德標準,既可施之於僧人,也一樣可以用於在家之人,很清楚,佛陀的意向是向社會普遍宣傳那種理想,作為對時代罪惡的解決方案,而不限製在憎團之內。

     佛教向中國輸入了一種新的宗教信仰。這是成係統的宗教信仰,又有嚴整、係統的理論(教理)來論證和支持。

中國自遠古初民時期就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例如靈魂不死觀念:相信靈魂不死,發展為祖靈信仰和祖先崇拜,並形成一整套祭祀製度。還有報應信仰,“積善之 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還有對於自然界的信仰,比如認為日月星宿、山河大地都有神明主宰,等等。但是在先秦“百家爭鳴”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 思潮之下,古代這些信仰沒有發展、形成為定型的宗教。宗教要有三個主要要素:一個是有教主,即信仰對象;第二要有教義,就是宗教經典所體現的教條;第三要 有教團,就是信徒組織。中國上古時期沒有形成這樣的宗教,這在世界曆史上是很特殊的現象。直到佛教傳入中國,中國才開始有了這樣的宗教。本土的道教是在佛 教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中國古代留下來的原始信仰是淩亂的,不成係統的。這與中國自古以來強大的理性主義傳統有直接關係。正是基於這樣 的傳統,當時很多中國人的信仰心又是比較淡漠的、遊移的。而佛教傳入一種係統的信仰。宗教信仰則是絕對的,先驗的;又帶著熱情和激情。這樣一種心態,中國 古代是缺乏的。宗教信仰的核心則如意大利神學家田立克所說,是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終極關懷”,即宇宙存在的終極意義在哪裏?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麽?等等。 佛教輸入了關於六道輪回、三世報應、往生淨土、它力和自力救濟等等,這些都與終極關懷有關係。由於樹立起堅定的信仰,也才有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懺悔 心。所以佛教在中國傳布了係統的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很大的。

佛教信仰還有重要特點,一是突出直接的救濟觀念。中 國古代傳統上有天命觀。在漢代董仲舒興“儒術”,鼓吹天命,當皇帝被說成是“奉天承運”,老百姓遇到什麽苦難或得了什麽好處都說是天降的。另外道家講自然 觀,一切都是自然命定的,人沒有辦法改變。而佛教給人一個辦法,可以通過虔誠信仰行善積德來救濟,改變命運。佛教這種信仰給人以很大的期許和很多的鼓勵, 是一個積極的導人向善的宗教。

佛教給中國輸入了一整套學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特別發展了它重學理的方麵。中國佛教講究“定、慧雙 修”。“定”就是禪定,心不散亂,安定心神。一方麵通過它達到心神愉悅的禪定境界,另一方麵獲得神通,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但不特意尋求)。印度 佛教特別重視禪定。中國佛教同樣要求修習禪定,但更重視“慧”,即重視對於教義的理解和闡發。中國本是一個學術思想非常發達的國家,文化高度成熟的國家, 所以佛教的教理、教義層麵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特別是被知識階層所接受。中國佛教重在慧,重在義理的發揮,從而形成發達的佛教義學。中國佛教十分重視思想 理論,重視教育,宗教學術特別發達,對於中國思想史的影響非常巨大和深遠。

再比如倫理學,中國傳統倫理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究等 級製度,而佛教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眾生平等,法無高下。因為每個人都是五蘊合和而成的,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帝王還是百姓都是平等的,都處在六道輪回的“規 律”之中。你當皇帝不做好事,不積德,死後也會墮落到餓鬼、畜生道那裏去;我是一般老百姓,堅持虔誠信仰行善也可以成佛,這種觀念就有很大的積極成分。所 以佛教在倫理方麵影響很大。

佛教認為所有的現象界的事物,無論是人也好,物也好,都是因緣所生。因是內因,緣是外緣,一切存在的東西 都是內因和外緣相結合而存在的。《金剛經》結尾有一個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裏的“一切有為法”,是指世界上一切處在 生、住、滅、異變化之中的現象界。這裏是說,一切事物都處在出現、存在、逐漸地消亡,變化成另一個東西,在這個過程當中,全都像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變動不居。這個觀點就是變化的觀點,否定凝固不變的觀點,是非常富於辨證意識的,和中國古代“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正好相對立。

   又如,佛教是講出世的,道教是講入世的。佛教的終極關懷是要從這世界上解脫出來。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 得苦,五陰熾盛苦,所以要解脫出來,追求寂滅,達到一種永恒的涅槃狀態。道教追求的是生命的永恒,它的終極關懷有兩個,一個是長生久世,另一個是飛升成 仙。道教性命雙修的目的是通過修煉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民間的佛教信仰主要是救濟思想,輪回報應,拔苦與樂,慈悲精神,等等,類似這樣 一些內容在民間表現得更為充分和深刻。佛教在很多方麵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報應觀念,還有慈悲、護生等觀念,這在現在都具有 普遍的倫理意義。一個荷蘭學者許理和說:佛教是一種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

   佛教也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非常巨大,改變了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麵貌,創造了文學藝術的新境界。比如中國古代建築當中,直到現在保留最多的是佛寺和塔廟。 在五台山還保留了唐代的寺院,遼金以後的寺院保留得更多了,在各地都是很重要的人文景觀。這完全是隨佛教傳入、在中國發展、創造的。至於繪畫,可以說如果 去掉佛教內容的話,中國繪畫史要去掉一大半。中國的美術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佛教的東西。中國文學藝術的其它方麵也是這樣。文學方麵的影響大家知道得更多 了。

這裏指出為什麽會忽略宗教,有兩個原因,一是“意執之偏蔽”,是由於主觀認識太偏頗了。用理學的觀念看宗教,就會認為宗教是純然 的迷信,沒有價值,應該排斥。另外就是“知見之狹陋”,就是知識不夠,對宗教不了解,不了解就不去重視,認為它沒有意義。現在我講宗教問題,大家都來聽, 這證明大家沒有“意執之偏蔽”;至於“知見之狹陋”,大家正在努力加深了解。我剛才實際的,隻是提出些問題和意見,希望大家有機會的話,不論是業餘的還是 專業的,可以做深入的研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