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能適當降低體內鐵元素 減少患癌症風險(轉載)
《國際癌症》雜誌報道:人體內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罹患腫瘤的幾率就會提高。適量獻血,可使體內鐵元素含量適當減低,從而減少癌症的發生。
個中原因,要從“含鐵酶類”在生物氧化中起的重要作用說起。線粒體常被比作細胞內的“動力工廠”和生命活動的“發電站”。因為所有糖類、脂類及蛋白質分解代謝後的最後物質,都是在線粒體內進行氧化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大量能量。
在這個釋能的過程中,能量代謝酶——鐵硫蛋白(Fe-S)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Fe-S中的鐵,能夠進行可逆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如果鐵過多了,活化的氧離子過多了,參加了細胞內的氧化反應後還有富餘,就成為副產品被從細胞裏釋放出來了。
這個副產品的名字,叫自由基。自由基在結構上,有多餘的不對等的電子,為求得結構的穩定,它必須將這個電子轉移到附近的細胞上去,就會損壞細胞膜,打亂DNA的排列,使細胞發生癌變。
據《國際癌症》雜誌報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絕經婦女的飲食習慣後發現:攝入的鐵過量,會使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增加3倍。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飲食攝入鐵和體內存儲鐵過多,與乳腺癌發生的風險相關;最新研究還表明,進食中以任何形式攝入的鐵過量,對肺癌的發生、發展都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科學家總結說:“鐵在誘發癌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可能是通過氧化應激機製發揮作用的。”
《美國流行病學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血液中鐵含量較高與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較高相互作用,造成氧化壓力,在癌症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對3278名年齡已超過30歲的受試者,隨訪了10年,檢測受試者血液中的鐵和脂質水平,並觀察癌症發病情況。結果發現:血液中鐵含量增加,會使癌症發病危險增加66%;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會使癌症發病危險增加54%;如果血液中鐵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時增加,癌症發病危險會增加168%!
專家認為:“那些血液中鐵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較高的患者,如果降低血鐵和血脂水平,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病危險。”而獻血,可起到這個效果。
獻血,應該說是現代人健康的需要,因為現在時尚的高能飲食,讓“攝鐵”過多成為必然。鐵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為血紅素鐵(又稱卟啉鐵)和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可直接被粘膜細胞吸收,因此,在體內吸收時不受膳食中各種有機酸和無機酸的影響。而血紅素鐵,在肉、肝中的含量較多。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則受很多因素影響。糧穀和蔬菜中含量較高的植酸鹽、草酸鹽以及茶葉中大量的鞣酸,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鹽,阻礙鐵的吸收。
如果偏食,偏愛肉食,不喜果蔬,即可造成“飲食攝入鐵和體內存儲鐵”過多。《國際癌症》報道中說到,人體內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時,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發病也將增多。
為什麽呢?這也和自由基有關。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年輕婦女與男性相比,較少患中風、心髒病和腫瘤,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患上述疾病的機會也就隨之升高。為了探討個中原因,有關專家觀察了30例正常人及185例冠心病、高血壓病人,結果發現,冠心病、高血壓病人血漿中氧自由基增多了。
氧自由基增多,可引起紅細胞的脂質過氧化損傷,使紅細胞變形和細胞膜結構破壞,引起紅細胞聚集性增強,導致血液流變性異常,從而加劇高血壓、冠心病和並發症的發生。
為什麽年輕女性患中風、心髒病和腫瘤的較少,有個原因是“月經讓部分鐵流失了”。心腦血管病的發生還和血粘稠度有關,而科學家運用血液流變學與血液動力學對血質與獻血的關係作了研究,發現:定期適量獻血,特別是單獻紅細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顯降低,加快血液流速後,腦血流量提高,從而達到緩解或預防高粘血症,同時也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
芬蘭研究小組對2682名42-60歲的男性進行調查,其中兩年裏至少獻過1次血的人在5年內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比例,比未獻過血的低86%;美國一個心血管病研究小組的研究表明,在3年中,獻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險僅為未獻血者的一半;另一個調查發現:中年男子每年獻血550毫升,患心髒病的風險將減低86%。
獻血400毫升是安全值。我國獻血法規定:“一次獻血200到400毫升”。而世界上好多國家對獻血者的獻血量要求都大於400毫升。專家介紹,400毫升是經全球驗證的輸血安全量值,這對獻血者沒有什麽危害。
成年人體中鐵的含量為4-5克,其中72%存在於血中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中,參與氧的運轉。每個紅細胞含2.8億個血紅蛋白分子,每個血紅蛋白分子由4個亞單位組成,每個亞單位都以鐵原子為核心,每個鐵原子和一個分子氧結合。足見鐵在氧的運輸中,功勞是很大的。
其餘的鐵,除參與酶的構成外,其他的全都作為儲藏性化合物形式,散布在肝髒、脾髒、骨髓等網狀內皮中,一旦機體需要,如獻血後,它們就會立刻被調動出來,參與血細胞的合成。貯備鐵在組織器官中長期滯留,會像鐵鏽一樣腐蝕組織器官,因此從某個角度講,獻血,將貯備鐵給動員出來了,有利機體健康!
醫學專家曾將332名66歲以上的獻血者,與在同一地區出生,而且年齡和性別類似的399名未獻血者進行了調查比較。結果顯示,獻血組平均壽命為70.1歲,高於未獻血組的平均67.5歲;遇到意外事故,獻血組的存活率為67%,高於未獻血組的40%。
為何會如此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獻血後血液的減少,會刺激造血器官骨髓。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都來自骨髓中的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變為在血管裏流動的各種血細胞。如果經常獻血,可令造血機能旺盛,加速生產血細胞,新的血液很快就產生了。
正常的紅血球在血漿中約有120天壽命。因此,即使沒有獻血,機體每時每刻也有許多血細胞衰老、致死,另外又有好多新生細胞生成,以維持機體新陳代謝的平衡。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獻血的人的血細胞,比不獻血的,相對來說要年輕,這種質量上的優勢,可輸送更多的氧氣和營養成分到機體的各個部位。
另外,新產生的年輕細胞等,具有很強的吞噬病毒素的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和抗病能力,從而能起到抗癌的作用。如果突然出現大量失血,身體造血機能也能夠及時應對,減少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