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令健康養生園

讓我們一起締造青春不老的傳說。。。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戲說端粒

(2010-11-13 18:03:10) 下一個

by 網友:特爾蒙迪

戲說端粒 01

延壽與速死的一個悖論 : 端粒和人類壽命有何聯係

2009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讓中國人知道了三位美國科學家的名 字:伊麗莎白 · 布萊克本、卡蘿爾 · 格雷德和傑克 · 紹斯塔克,同時也讓中國人知道了 “ 端粒 ” 和 “ 端粒酶 ” 這兩個看似高深莫測的生理學名詞。 “ 端粒 ” 和 “ 端粒酶 ” 之所以引起人們關注,是因為,據頒獎者的評價,它們的發現,不僅為人類治療癌症提供了新思路,更有可能讓人類長生不老的夢想成真。

那麽,端粒和端粒酶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它們又是怎樣控製人類的生命進程的?本屆獲獎者發現的端粒酶與端粒之間的關係意義在哪裏?

端粒 其實就是人的壽命鍾

2009 年 10 月 5 日,伊麗莎白 · 布萊克本、卡蘿爾 · 格雷德和傑克 · 紹斯塔克三位美國科學家一起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關於他們獲獎的原因,頒獎詞中這樣描述: “ 他們解決了生物學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如何完整地自我複製以及染色體如何受到保護以免於退化。這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向我們展示,解決辦法存在於染色體末端 —— 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 —— 端粒酶。 ”

端粒和端粒酶,這兩個詞對普通人來說非常陌生,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童坦君院士告訴記者,實際上,在醫學界,這兩個詞語並不新鮮。

1938 年 9 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法爾茅斯鎮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著名遺傳學家穆勒發表了一個名為《染色體重置》的講演。在講演中,穆勒提出,末端基因一定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即可以對染色體的末端起到封閉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染色體不被這樣封閉,染色體就不會持續存在。為了區別於其他的基因,穆勒第一次采用了 Telomere( 端粒 ) 這個詞。

“Telomere 的字麵意思是末端的部分,翻譯成中文,就成了 ‘ 端粒 ’ 。也有人翻譯成 ‘ 染色體端區 ’ ,後一個翻譯可能更易於普通人理解。 ” 為了說清端粒,童坦君院士還打了幾個形象的比方, “ 有人把端粒比喻成鞋帶兩頭的塑料套子,有了它,鞋帶頭子就不會被磨損;也有人把端粒比喻成染色體頭上的一頂高帽子,起到保護染色體的作用。 ”

端粒究竟是怎樣保護我們的染色體的呢?

端粒磨損盡了人也就死了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易被堿性染料染色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 “ 染色體 ” 。正常人的體細胞有 23 對染色體,染色體攜帶著遺傳信息,它們對人類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生命的形成發育和成長,就在於細胞的不斷分裂。

“ 細胞的分裂是個奇妙的過程,每一個新細胞都會完整地將染色體攜帶的遺傳信息複製過來。這個複製的過程,就是人類漸漸長大的過程。當然,一個人的生長,不 可能永無止境進行下去。 ” 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內科的丁國憲主任告訴記者, “ 早在四十年前,細胞學家海弗列克 (Hayflick) 就發現,每一種細胞都有一定的壽命,它們在分裂到一定代數後,就停止分裂,趨於死亡。人的生長也就停止,死亡到來。 ”

細胞之所以停止分裂,就是和端粒的磨損有關。

諾獎得主伊麗莎白 · 布萊克本和卡蘿爾 · 格雷德在她們的名著《端粒》一書中,曾介紹過對一些特殊人群的端粒的研究。科學家對患有早衰綜合征的兒童的成纖維細 胞進行體外培養後發現,其端粒長度與正常的相比,明顯變短,這與細胞的複製能力降低相一致。另一種遺傳疾病 —— 唐氏綜合征,已被認定為早老樣綜合征,通過 對唐氏綜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的檢測,科學家發現,其端粒的磨損程度是同齡正常人的三倍之多。

對這些病症以及其他加速衰老病例的深入研究,證明人的衰老,的確和端粒的磨損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此,當人類從胎兒到兒童,再到成年老去,在外表和器官老去的同時,掌管生命長度的端粒,也在不知不覺中耗盡。

人體器官衰老的速度為什麽不一樣 ?

丁國憲主任告訴記者, 2000 年前後,他也曾經帶領學生做過有關端粒的實驗。類似的實驗,國內的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做過。

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童坦君院士和他的同事們,就通過實驗和其他人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 正常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在體外培養是隨代數的增加,細胞中的端 粒以一定的速率縮短, DNA 每複製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段。 ” 童院士是國內比較早進行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學者,他告訴發現周刊記者,人體的其他細胞,例如血 細胞與皮膚細胞端粒長度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縮短。例如,每增加一歲,中國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端粒長度平均縮短 35bp( 堿基對,它常被用來衡量 DNA 和 RNA 的長度 ) 。

伊麗莎白 · 布萊克本和卡蘿爾 · 格雷德在她們的著作中也提到,人體的細胞一般有大約 10000bp ,總的看來,對於處在複製狀態的體細胞而言,其端粒丟失的速度在體外平均為 30-200bp/ 次細胞群分裂,在體內約為 10-50bp/ 年。當端粒被磨損耗盡時,染色體失去了保護傘,細胞也就死了。 “ 不同的細 胞,端粒縮短的速率不盡相同。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麽人體的各個器官衰老的速度會有差別。 ”

當然,端粒與染色體之間的關係也意味著,如果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端粒能夠得到保護並被及時修複,維持原來的長度,染色體就永遠充滿活力,而人就能永遠活下去。

這個夢想有可能實現嗎?怎樣才能修複受損的端粒呢?

端粒酶可以讓端粒 堅固耐磨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特殊的逆轉錄酶 —— 端粒酶。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蛋白,它是以 RNA 為模板合成 DNA 的酶。端粒酶的存在,能夠修補 DNA 複製的缺陷,讓端粒不會因細胞分裂而有所損耗,使得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因此,細胞中的端粒酶越活躍,端粒的長度就越能維持。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 學獎的得主,正是因為在研究端粒和端粒酶方麵有突出的貢獻。

科學家的發現,似乎為人類的醫學研究指明了一個方向:如果讓細胞中的端粒酶永遠保持活力,人類長生不老的夢想就有可能實現!

不過目前,這個夢想還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上。這是為什麽呢?

丁國憲主任告訴記者, “ 因為科學家同時還發現,隻有在造血幹細胞和生殖細胞,這些必須不斷分裂克隆的永生細胞之中,端粒酶才呈陽性,非常活躍;當細胞分化 成熟後,必須負責身體中各種不同組織的需求,各司其職,於是,端粒酶的活性就會漸漸地消失。也就是說,在正常的人體細胞中,是測不到端粒酶活性的。 ”

如果在人體的細胞中加入端粒酶,並讓它保持活力,能否實現長壽呢?科學家已經做過這種實驗,結果細胞的生命比原來長了將近一半。科學家因此認為,人類體細胞引入端粒酶的確有望能延年益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端粒和染色體等雖然與細胞老化有關,進而影響衰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而且,值得警惕的是,除了生殖細胞、造血 幹細胞,在人體的另一種非正常細胞 —— 腫瘤細胞中,居然也有較強的端粒酶活性。這個發現,讓人類通過加強端粒酶活性實現長壽的夢想,變得更加遙遠。

癌細胞之所以凶猛是因為端粒酶在幫忙

伊麗莎白 · 布萊克本和她的同事早就發現,人類原發腫瘤細胞的端粒在其發育的某個階段,通常比它們附近正常細胞的端粒短,但長大的腫瘤,它的端粒則出乎意料的長。

為什麽會這樣?《端粒》一書中,做出這樣的推測: “ 一種解釋是,這些腫瘤的端粒開始時喪失了一部分,但在潛伏期被端粒酶所複原。 ” 因此,在檢測中,醫生會發現,腫瘤細胞的端粒酶活性較高。

所以,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就提出以抑製端粒酶活性為手段的基因療法,對腫瘤有很強的廣譜性和針對性。不少學者甚至設想,將端粒酶抑製劑列入抗腫瘤新藥。

江蘇省腫瘤醫院的何曉鬆醫生告訴記者,在學者提出設想的同時,這方麵的科研也已經啟動了。現在,一些專門的實驗室已經在進行端粒酶抑製劑的研製開發,隻是 還沒有大規模的臨床使用。江蘇省內在這方麵也開展了一些相應的研究工作。在上世紀 90 年代末,他就主持了一個省裏組織的 “ 檢測端粒酶活性與診斷和治療惡性 腫瘤的意義 ” 的課題研究。他們實驗室通過檢測病人體內腫瘤細胞的端粒酶活性,來觀察病人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以及預後情況。如果端粒酶活性相對較低,說明病 人預後較好。

“ 利用端粒酶抑製劑來治療腫瘤 ” ,和過去的一些方法相比,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它對正常體細胞基本無害。不過,也有它的缺點。 ” 何曉鬆醫生解釋說, “ 一是, 並非所有腫瘤都有端粒酶活性表達的升高,一般說來,端粒酶活性陽性腫瘤大約占 80% ~ 90 ﹪;二是,端粒酶抑製劑的使用,是否會影響生殖細胞與造血幹細胞?因為端粒酶對它們來說是必須的。雖然目前尚未在任何增殖組織中發現此種證據,但現在的研究和經驗畢竟有限。三是,腫瘤細胞可能進化出針對端粒酶治療的逃逸機製。 ”

控製端粒酶成了解決長壽與癌症這一悖論的密鑰

抑製端粒酶活性,可以抗擊腫瘤。而加強端粒酶活性,則可能使人長壽。這兩種觀點,顯然是個悖論。

但是科學家們的發現,似乎又為這個問題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著名腫瘤學專家郝希山院士主持的 “ 惡性腫瘤流行趨勢分析及預防研究 ” 課題,建立了我國覆蓋範圍最大、時間跨度最長的人群惡性腫瘤發病死亡監測係統,曆時近 30 年、覆蓋 400 萬城市居民,共獲得連續 20 年、 59 種惡性腫瘤、 520 萬例發病死亡的數據及流行趨勢參數。郝希山院士他們根據統計數據,提出一個新的觀點: “ 人口老齡化是導致惡性腫瘤總體發病率上升的主導因素。 ”

還有一些激進學者甚至認為:癌症是自然界調控人類生命,使之趨於平衡,不至於嚴重失衡的一種重要機製。

對此,何曉鬆醫生表示, “ 根據目前的假說可以看出,衰老可能是由端粒的縮短導致,這似乎可以通過激活端粒酶來阻止,在基因治療的幫助下,改變我們的細胞使 之都產生端粒酶已成為可能。可是,一旦重新獲得有活性的端粒酶,這些細胞又將成為永生化細胞,繼而衍變為腫瘤細胞。為了避免衰老而導致腫瘤的發生,這顯然 不是人們激活端粒酶的初衷,那麽如何能恰當、正確地發揮端粒酶在解決衰老與癌症中的作用,這為生命研究領域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看來端粒和端粒酶 同衰老和癌症是密不可分的。雖然人們提出的各種假說很難全麵解釋其中的奧妙,但是我們畢竟找到了同衰老和癌症有著密切相關性的因素 —— 端粒與端粒酶。現在 的關鍵是我們如何了解並掌握存在於它們之間的聯係和規律。 ”

也許,這就是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要解決的課題吧。

戲說端粒 02

這兩“端”掀開冰山一角 

        又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發季。在10月5日最先公布的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上,端粒和端粒酶成為耀眼的明星。它們背後,是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ElizabethBlackburn)、卡蘿爾·格雷德(CarolG reider)和傑克·紹斯塔克(JackSzostak)的卓著而經典的研究。頒獎詞裏寫道,三位科學家獲獎的原因是揭示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據頒獎者評價,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不僅為人類治療癌症提供了新思路,更將可能讓人類長生不老之夢成真。

  端粒和端粒酶在哪裏,是什麽?它們緣何如此重要?

  發現之旅有驚奇

  細胞裏每個新部件的發現,都被有趣的故事所環繞,端粒和端粒酶也不例外。按照教科書的說法,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是DNA與相關蛋白質的複合體。端粒主要有兩大生理功能:維持染色體結構的完整性,防止染色體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體間相互融合;防止染色體結構基因在複製時丟失,解決了末端複製的難題。

  為了這簡短的幾句話,科學家們花了近半個世紀。

  早在1938年9月,著名遺傳學家赫爾曼·穆勒 (HermannMuller),首次提出端粒這一概念,以英文telomere表示。它在題為《染色體改造》(Theremakingofchromosomes)的文章中談到,端粒一定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即可以對染色體的末端起到封閉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染色體不被這樣封閉,染色體就不會持續存在。與此同時,另一位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也意識到這一問題。囿於實驗條件和技術,他們未能繼續深入研究端粒到底具有何種特殊功能?

  時間行駛至上世紀70年代。彼時剛興起的基因重組技術,為科學家研究DNA打開一扇大門。隨著人們對DNA聚合酶研究的深入,新的問題隨之而來。DNA每複製一輪,末端都將損失一段DNA片段。如果沒有補償機製,DNA在經過萬千代複製後,終將不斷縮短甚至消失。這一難題,被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詹姆斯·沃森(JamesWaston)稱為“末端複製問題”。

  此次諾獎得主布萊克本,也在思考這一重大科學問題。1978年,它在四膜蟲的 rDNA末端發現了約50個串聯在一起的六核苷酸重複序列CCCCAA。原來,端粒巧妙特殊,通過重複的序列來解決“末端複製問題”。1980年,布萊克本在學術會議上報告這一成果時,引起紹斯塔克的注意。當時,他正嚐試在釀酒酵母裏,建構人工染色體,卻每每遭遇被降解的結局。布萊克本的報告,讓他茅塞頓開。他進入布萊克本的實驗室,將四膜蟲端粒序列整合入質粒,並將該質粒成功轉入酵母細胞,使人工染色體走入現實。

  另一個問題是,端粒的DNA片段如何複製呢?布萊克本意識到,應該存在一種專門的“酶”,專職端粒的複製工作。她的學生、本次諾獎的另一得主格雷德,在實驗室泡了兩年,於1984年終於發現細胞內合成端粒的端粒酶(telom erase)。

  說個小插曲。端粒的發現和重要功能揭示,離不開一種獨特的真核生物——生物四膜蟲。它外觀呈橢圓長梨狀,體長約50微米,與頭發絲粗細相當。它的特殊在於,大細胞核裏的染色體能大珠小珠落玉盤——斷裂成上百個小染色體。複製過後,則變成上萬個。由於每個染色體末端都有端粒,四膜蟲無疑是端粒的富礦。布萊克本的係列研究,正是基於它而揭示端粒及端粒酶的作用的。

  端粒與端粒酶的研究並未結束。隨後20餘年裏,科學家逐次揭開端粒酶RNA亞基、催化亞基的秘密,為完整揭示這一重大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實驗依據。現在,人們可以氣定神閑地回答,端粒和端粒酶是多麽重要的問題了。

  端粒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以此保證DNA序列的完整性。此外,端粒能“鎖住” 線粒體末端,避免與其他染色體重組或被破壞。打個形象的比喻,它像工人頭頂的安全帽,全為你的人身安全著想。然而,隨著染色體複製次數增多,端粒仍將不可避免地縮短。換句話說,安全帽永久了,也會脆弱不堪。這帶來兩個重要問題,衰老和腫瘤。

  與衰老有瓜葛

  誰都想成為《返老還童》裏的本傑明·巴頓,生下來是糟老頭,越活越年輕。惱人的是,目前這隻是科學幻想。在科學家發明返老還童之術,或時間箭頭逆向倒流前,沒人能逃脫衰老的“魔掌”。

  對於衰老,一般的看法是,過度耗費身體、營養不良、動怒生氣的人,都容易衰老。當不能熬夜、行動遲緩、駝背拄拐時,衰老可能已悄然來臨:人體結構和機能開始減退,工作適應性和疾病抵抗力降低。不過,截至目前科學家對衰老尚無完整統一的定義。那怎麽測量衰老呢?美國巴爾的摩老年學中心,就通過24項數據評價身體衰老程度,如肺活量、血壓、血紅蛋白、聽視覺、最大工作效率和反應時間等。

  對身體衰老的機製,科學家也有多種解釋。近百年來,科學家也提出過幾十種衰老學說。比如,德國的魏斯曼就認為,長壽對物種是有害的,因為它剝奪占用了年輕人的資源。上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漢密爾頓為研究衰老,還建立過數學模型。簡言之,如果我們讓有性生殖生物的繁殖期提前,那麽經過若幹代後,其壽命就會縮短。從這點看來,人類集體晚婚晚育將可能讓第N代子孫更為長壽。

  科學家們認為,器官衰老的早晚與端粒大有關係。簡單說來,作為細胞內染色體的末端結構,端粒像保護傘一樣維係染色體遺傳基因的穩定性。隨著細胞的每一次分裂,端粒都會“丟車保帥”——不得不丟失掉一小段。可以想象,經年累月之下端粒縮短,完整性逐漸丟失,保護作用開始變弱,細胞的衰老終於來到。

  哪些生活因素,會讓端粒變短呢?吸煙、肥胖、不鍛煉罪責難逃。

  2005年6月,著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稱,抽煙或肥胖者的端粒往往較短,使他們在生理上比不吸煙或不肥胖者更容易衰老。端粒的長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生物學的年齡標記。負責此項研究的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蒂姆·斯佩克特(TimSpector)教授說,“肥胖與抽煙導致氧負荷增大,這種損害的長期積累將使端粒受損。端粒被我們認為是加速衰老的標誌,也是罹患心髒病、糖尿病、關節炎及其他疾病的原因。”

  告訴你數據吧。苗條與肥胖者的端粒長短不同,造成8.8年生理年齡差距。與不抽煙者相比,抽煙者大約有4.6 年差距,每天抽一包煙者則是7.4年。如此看來,人們都說抽煙顯得讓人成熟,還真可以從科學上做點解釋哦!

  2008年1月,斯佩克特教授發布另一項重磅研究成果。研究者調查了2401 位雙胞胎的運動水平,評估他們的端粒長度。他們發現,一周鍛煉超過3小時20分鍾人,其端粒同比最懶惰的人(一周鍛煉少於16分鍾),長出200個核苷。發表的《內科學檔案》上的論文稱,就生物學意義而言,經常久坐的人要比常運動的人“老”上10年。斯佩克特教授的研究,將端粒與衰老的關係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有科學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值得肯定的是,端粒是解答衰老之謎的關鍵一環。

  非常自然的問題隨之而來。如果能人為控製端粒長度,對其嚴格保護,是否能延緩衰老呢?想法雖妙,科學家的答案是:一切遠非想象中那麽簡單。要知道,通過基因治療使細胞的端粒酶重獲活性,已具有現實可能性。端粒酶雖能“保得住” 端粒,進而使細胞永生化,但繼而衍變為腫瘤細胞可能性非常大。簡言之,端粒和端粒酶,與衰老有關,也與腫瘤(或癌症) 有關。在這兩者之間,你想要哪一種結果?因此,未來研究仍需“向深處著手”,加大端粒和端粒酶的基礎研究深度,尋找掌握相互之間的作用規律與關係。

  催生癌症新療法

  對正常細胞而言,增殖過程伴隨端粒的變短。也有例外存在,人體內有極少數細胞的端粒酶活性,因某些特定原因被激活後,能使端粒維持在一定長度,進而穩定了染色體。結果顯而易見,細胞長生不老,具有無限增殖而不死亡的能力。遺憾的是,它們正是腫瘤細胞。

  一方麵,科學家寄望於穩定端粒長度,來延緩衰老。另一方麵,又必須抑製端粒酶的活性,去破壞端粒的穩定性,促使腫瘤細胞凋亡。矛盾相悖集中於此,端粒酶成為其中關鍵。換句話說,它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

  端粒酶做天使時非常乖巧。例如,正常成年人幾乎所有細胞,端粒酶均處於休眠狀態。這意味著,任憑端粒不斷縮短,端粒酶不為所動,人走上不可避免的衰老道路。可在癌細胞裏,端粒酶轉身為魔鬼活躍異常,使癌細胞呈現出無限複製的能力。

  緣何如此?諾獎得主布萊克本和格雷德曾在《端粒》一書中,做出這樣的推測: “一種解釋是,腫瘤細胞的端粒開始時喪失了一部分,但在潛伏期被端粒酶所複原。”有數據表明,約90%的癌細胞,都具有不斷增長的端粒與相對豐富的端粒酶。因此,自端粒酶被發現開始,科學家就提出以抑製端粒酶活性為手段的基因療法,將是對付腫瘤的創新性療法,既具有廣譜性又有針對性。

  端粒與端粒酶的研究,也正不斷縱向深入。去年8月底,《自然》雜誌發表美國費城威斯達研究所的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報告。研究者發現赤擬穀盜(Triboliumcastaneum)的端粒酶基因要比其他昆蟲短得多,成功構建其基因後,將其在細菌體內進行了克隆,利用X射線結晶學方法,從而揭示了端粒酶關鍵部位。

  這一成果有望為絕大部分的人類癌症提供安全的治療手段。研究者稱,“抗病毒藥齊多夫定已被用於抵抗癌症,但療效有限。而端粒酶關鍵部位三維結構的揭示,將有助於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綁定,從而增加藥物的效力。”端粒酶的發現者、今年諾貝爾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也予以積極評價:“該研究是邁向根本性理解端粒酶及其潛在的醫療應用的重要一步。”

  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之無愧!有評論說,這 “更多的是對細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其實,科學研究者像另類的上癮賭徒,他們沉迷於一方世界,在細胞裏找尋光亮華彩的“燈紅酒綠”。把生命的天書解謎,給後來者以啟迪。

  或可預見,端粒和端粒酶的此番獲獎,將極大推動相關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蓬勃開展,它將有助於醫學三大難題的破解,分別是衰老、癌症和特定遺傳性疾病,至少是揭開了“冰山之一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