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艾灸治療方法(轉貼)
艾灸療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條,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艾火的溫熱性和藥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發熱、充血,刺激經絡腧穴,從而達到溫散寒邪、溫通經絡、回陽救逆、消瘀散結、強身健體等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對一些頑疾療效特佳。
1、直接灸:是將艾絨捏成大小適宜的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按醫者規定的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用此法。
2.間接灸:是用間隔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而進行艾灸的方法。如可用生薑、大蒜和鹽等作間隔物,此灸法比直接灸較不容易灼傷皮膚,是常用的灸法。
(1)隔薑灸。是用鮮薑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得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鬁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淨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薑片上用針刺數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麵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等症。
3.艾條灸:分溫和灸和雀啄灸,可用中藥店買來的現成艾條來施灸。
(1)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2)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複的旋轉施灸。
4. 溫灸器灸:施灸時,將艾絨捏成的艾炷或加摻中藥的艾炷,裝入溫灸器,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一般用於腹部和背部較平坦的部位。
禁忌症與注意事項:
一、禁忌證
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邪熱內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皮膚癰疽療癤並有發熱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療法。
2.器質性心髒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顏麵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二、注意事項
1.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幹淨,灸後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
2.在灸治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傷皮膚。尤其幼兒患者。如有起泡時,可用酒精消毒後,用毫針將水泡挑破,再塗上龍膽紫。
3、偶有灸後身體不適者,如身熱感、頭昏、煩躁等,可令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或按壓合穀、後溪等穴位,可使症狀緩解。
4.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防止燒壞衣服、被褥等物。
常見疾病的艾灸療法
(注:凡屬上述所列禁忌證者不可施艾灸)
1.慢性胃炎
選穴:脾俞、中脘、內關(在前臂掌側,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足三裏。
操作步驟:每次選穴2~3個,用艾條溫和灸,每次15分鍾,每天l~2次,10天為一療程。同時點燃藥用艾條後在中脘穴、一側足三裏穴上各灸10分鍾,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可使胃痛立即緩解。
2.風寒感冒
選穴:大椎、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取之) 。
操作步驟:用艾條溫和灸上述穴位,每次20分鍾;也可取0.3厘米厚的生薑片置於穴位上隔薑灸,每次3~5壯,每天兩次,連灸2~3天。
3.腰椎間盤突出症
選穴:脊中、腎俞、命門(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俞(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骶管裂孔處)。
操作步驟:每次選上述穴位中的2~3個,各穴灸7壯,每天1次,10天為l療程。
4.痛經(虛寒證)
選穴:氣海、關元。
操作步驟:用艾條溫和灸此兩穴,每次15~20分鍾,每天兩次;或隔薑灸,每穴3~5壯,每天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