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就餐

(2022-05-02 00:54:00) 下一個

就餐

 很少在外麵餐館吃飯。昨天要跟親家兩口子在一起做點事,中午請他們吃飯。地點由他們來選。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該去哪裏。這幾年中餐館變化很大。小城過去的幾家不錯的中餐館相繼“失蹤”。按說那幾家餐館是不會倒閉的,算是老字號,回頭客很多。不外乎就兩個原因,其一,年紀大做不動,子女又不願接班;其二,錢掙夠,不想做了。其二是明智的做法,錢掙到什麽時候算是“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年紀大幹不動時再停,估計想花錢也沒精力了。這樣的話,錢都給誰掙了。一般來說,子女有自己生財的路可走,未必需要家裏奉獻。尤其在歐洲,孩子大了都希望獨立,不再依賴父母。
親家母是個有主張的熱心人,提議我們就去附近一家中餐館,不過那家餐館誰都沒去過。那條公路是以前從魯汶到布魯塞爾的老路,修高速公路後,一般再去布魯塞爾都不從那邊走。除非是上下班堵車,才會繞到那邊。
從外麵看,小餐館滿有特點。在藍天映襯下,典型的歐式風格和中國特色的門臉,中西合璧得很隨意。
多雨的冬天,難得能看見這麽藍的晴空,還要配上萬裏無雲。其實前天蒙蒙細雨還在洗刷著這片潮濕的土地。轉過來就陰轉晴,哭臉變笑臉,人們的心情也開始舒暢。
進門,古香古色,依舊是中西合璧,看上去舒服。

坐定環顧,整個餐廳就靠窗戶坐著兩個就餐的西方人。很冷清。可能是我們來得比較晚,過了飯點,附近公司來吃飯的人都已離開,給老板創造財富去了。
看樣子像是自助餐。類似餐館目前比較流行,大家都省事。最大優點就是不用幹坐在那裏等著。
據說是先上湯,人家給端來。在等候的間隙,四下看看。見牆壁上掛著鏡框像是古詩之類的文字。走過去,發現不是詩詞,而是孟子的一段話。細讀。才知道原來我是多麽的不學無術。天時地利人和加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來是在一起的。可見多麽無知。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古人,也有稱聖人的。千年前就這麽警句一家夥,實在覺得在他們麵前,五體投地並不失大雅。而是一種敬畏。透徹而入骨,前車之鑒。所以自古多有明白者攻心。為的是人和。和諧,最大的就是人和。別的好像都不該太重要。
以前討論佛教時,說起”緣“。佛教與緣,與緣的道理很多。那時有一位大姐跟我說,她問葉曼女士,學佛的人是不是不可以離婚。回答是,不是不可以離婚,而是不可以攀緣。由此我開始琢磨,緣到底是怎麽回事。總有一種難以說清楚的感覺。隨緣、順緣。好像沒太大區別,可是細想,又覺得不完全一樣。笨嘴拙舌的,用語言一時找到不合適的解釋。
也有一種好奇,究竟緣有多少種。因為好像因緣而起的說法很多,到底何為緣。無知的我在網上搜了那麽一下,不想太深入下去,因為這類探究該是很深奧的吧,敲進:緣有多少種。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複製過來:
 
心中有佛佛緣,放棄非分的欲望是佛緣,平和地麵對生活是佛緣,對己對事負責是佛緣,擁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緣,行智慧之事是佛緣,善於忍耐是佛緣寬容待人是佛緣,懂得愛與感恩是佛緣。
 
沒懂。可能是我太笨了,沒有慧根吧。好像是一句句口號串聯在一起,可以振臂高呼的。說了半天,佛是什麽,緣又是什麽。對於門外漢來說,這段文字可能信佛的人明白,估計真明白的也不用看這段文字了。還是不死心,繼續找找看。
 
一種 萬萬千千 ,其實隻包含在一種裏 即 “心緣…”
 
 這句雖然簡單,感覺很有點內涵。“心緣”。心理學上來了。記得最初接觸佛教時,提到“心魔”。即一切幻化皆出自心魔。那麽何為幻化,要是細說可能該是論文的題材。簡單點,不可能涵蓋,大意吧。一切苦惱皆產自內心,喜樂也同樣。關鍵是心態。樂觀的人看問題總是喜歡從積極的一麵去認識。悲觀的人,卻容易從負麵多些的角度認識。所以,有時同樣一件事,每個人得出的結論卻不一樣。
所以我說,心緣有內涵,也是我這樣覺得,是我心的感悟。 其實上麵引用的第一段話,也可以很簡單一句概括,那就是善緣。善就是佛。
還是沒解決緣的問題。猛然間想起,一位老者曾經跟我說到緣,記得他說:

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三缺一就不是緣。其實在尋找緣時,還看見很多人的不同解釋,沒一一搬來,再多說可能就有迷信的嫌疑。

湯端上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