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2012-03-06 00:58:19) 下一個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這是一個故事,也是一部電視連續劇的名字,52集,很長。我幾年裏看過三次,確切說,是看過三遍,從頭至尾的看完了全部52集。

我不知道這部連續劇是哪年拍攝的,在網上查資料時看到最早是2004年,後來多次看到是2006年。我是2007年在網上發現的。當時我不知道還分電視版和DVD版,我看的是DVD版。

王朔的小說在那些年風靡一時,我幾乎都看過。其實最火的時候,我已經身在國外了。現在回想,竟然想不起來王朔的這幾部小說我是怎麽看到的。隻是記得看過,而且看得很仔細。也是因為被冠以痞子文學,所以也特別關注過一段。按說,一部小說的麵世,該是以讀者喜好來定位,而不該是由那個圈子裏的某些人來確定基調。所以痞子之說,我並不讚同,該歸結在百花齊放中百花之一種。

那時出版界剛剛開始展現出一點點複蘇的跡象,王朔得以脫穎而出,是機遇和巧合,也是王朔文章所反映的那個時代,和時代遺留給我們的反思太多,故而王朔以軍隊大院孩子為題材的那些小說確實震撼了一陣。

我喜歡那些小說,是因文章的真實,非常真實的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事兒。我特別煩感的一句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麽要高於生活。如果藝術創造永遠要高於生活本身,總是多少給了我一種造假欺騙的感覺。其實藝術該是真實表現生活的形式,而不是從某些方麵去誇大,從而為了歌頌去創造出偉光正或高大全兩位傳奇人物。

王朔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避諱,有時暴露的恰恰是那時的醜陋。揭露是為了反思,是為啟迪,而過去那些個“醜陋”有時未必不是純真,是某種社會教育的反射。我為之感動也是這些看似醜陋的情節。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字,是因為我最近看完第三遍《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也是我唯一一次看影視類節目掉淚,而且是淚流滿麵。

興許是我自小出身在演員家庭,生活中的演員與舞台上的演員見過太多,所以很難被寫成劇本編成電影的故事感動。很多時候,人們議論某部電影必須要準備幾條淚巾才能看,而我甚至會連鼻子發酸眼眶濕潤都沒有過。到國外看恐怖電影,還非要半夜看以增加環境的感染力,卻從來沒有被電影情節嚇到過,甚至屏幕上血肉橫飛,鮮血噴灑,我也就是看看熱鬧而已。

太冷血了。自己給自己下的評語。

不過這次卻發現,我開始不冷血了,因為我淚流滿麵。在看過三次的電視劇結尾時,我居然淚流滿麵。

我不喜歡劇中的方言,很不喜歡,也非常奇怪為什麽那些男女卻都喜歡他。也許是因為他的矯情?但我又喜歡方言,是因為佟大為的表演吧,因為他成功演出了一個我不喜歡的方言,也說明了佟大為的成功。

在我們生命的每個角落,都會有一個被加工好了的故事。不管結局是福是禍,也不管它是美麗還是悲傷,歲月的洗禮總能給我們留下淡淡的回憶。這或許就是生命值得延續的魅力。回憶使我和我的幾位朋友彼此牽掛一如往昔,有人會認為那是清高,也有人會說這是愚昧,但對於我來說他們都是我的知已。我們這些各自尋找不同歸宿的人,隻想知道我們到底是誰。這段話是編劇通過方言的嘴告誡大家的,被春迷們視為經典。不過遺留在人們記憶裏的結局,無論美好或是悲傷,歲月留下的記憶對於悲傷來說,卻很難是淡淡的回憶。生活中被忽略的多是幸福,為不能珍惜的即逝的美好時光而懊悔,也使得那遙遠的幸福變為後來的刻骨銘心的悲傷。

這部小說裏最成功塑造的該是卓越。從小到大的連貫性,也反射出那個時代我們的理想和抱怨。隻所以說是抱怨,是因為當年即使生活在動蕩如火如荼的革命變革中,可對於那年的我們之中卻依舊有生不逢時的抱怨,不能在短暫的有限生命中做到極大限度的報效祖國。於是便有了無數的假如。

假如我被敵人在抓住,也會像江姐、許雲峰那樣堅貞不屈。

假如我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會像劉胡蘭那樣在日寇大的屠刀下,為了祖國英勇獻身;

假如我參加了解放戰爭,或抗美援朝,也會像邱少雲、董存瑞、黃繼光那樣為國捐軀。

多是想到如何為國家轟轟烈烈獻出寶貴生命的那一刻。

而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裏》,卓越延續了光榮傳統,高喊著向我開炮死在一群流氓的刀下。看似荒誕。但我太能明白卓越,因為當年的卓越裏也有我的思想,如今我變了,變得更加實際,就因為幻想在我經曆過那些時光後的回歸。一般所說的回歸該是歸向本初,回到原來的起點,而我說的卻是相反方向的,是歸一到更加現實的社會。可我還是敬佩卓越,就因為他一直是最單純的人,直到他帶著那片純真離開。

我的感動是在最後,是在那些哥們兒多年後來到卓越的墓地,高洋和方言哥倆見麵的場景。其實我喜歡高洋,盡管高洋在故事裏背叛了所有的哥們兒,包括自己的親弟弟,但我依舊喜歡他。因為他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我想做的不是欺騙和背叛,而是他那種勇於玩心跳的感覺。其實一開始我就喜歡王朔給自己小說起的這個名《玩的就是心跳》。如果當年我也有勇氣玩玩心跳,興許我的命運會因此而改變。可敢於玩心跳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也沒必要抱怨那些因為敢於玩心跳而富起來的人。這樣說,大多數人會不讚同,我也是,我也不讚同我的這種潛意識。為富不仁,好像是一條定律,就如無商不奸是一樣的。也是因奸商使國家轉型後成為商品社會,很困惑,奸商倒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主力軍了。

怯懦,大多數人的怯弱。就像方言多年後見到李白玲時說的那樣,他一直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將來,也因此不敢麵對李白玲,更不敢麵對來愛情。很多時候,就因為對前途的渺茫使人產生出的怯懦而影響了一生的命運。其實這麽說,還是很矯情的,性格決定命運似是一條定律,很少有人能改變自己的性格。我也是因為怯懦所以才喜歡高洋,因為我做不到。

很多時候,都會說往事不堪回首。要是堪回首的話,多是早熟。有多少人能夠在未經曆過就英明得如同先知先覺,那是聖人,該是被稱為救世主的。凡是凡人,不堪是正常的。也因為那些不堪,才有了不斷被重複的故事。如同高洋、方言、許遜們被搬上銀幕,演義出那個時代的一部分生活在部隊大院孩子們的生活。

怯懦,也是因迷失而來。信仰消失後的怯懦很多時候會轉換成玩世不恭,玩的就是心跳。心跳是會在無數種情況下加劇,當然也包括在頹廢時的墮落。還是悲劇,是內心最深的創傷。這也是我為之落淚的原委之一吧。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我們浪費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為是,又如此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朝氣,也有頹廢;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們敏感,我們偏執,我們頑固到底的故作堅強;我們輕易地傷害別人,也輕易地被別人所傷;我們追逐於頹廢的快樂,陶醉於寂寞的美麗;我們堅信自己與眾不同,堅信世界會因我而改變;我們覺醒,其實我們已經不再年輕,我們的前途,或者也不再是無限的,其實,它又可曾是無限的?曾經在某一瞬間,我們都以為自己長大了,有一天,我們終於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欲望,還有勇氣、責任和堅強,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在生活麵前,我們還都是孩子,其實我們從未長大,還不懂得愛和被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