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C博客

為了我走過的(For All My Days in) Kansas, Massachusetts, California
正文

相遇荀子

(2010-09-19 19:17:43) 下一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句耳熟能背的警示名言就取自於戰國時期荀子勸學篇中的一句。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於他的學說和經曆,我從初中的曆史的教科書上略知一二,但在長大之後,隨著那些大部分史實從我的記憶中消失了,對於荀子,腦子裏也就隻留下了上麵那個警句。今年回國過年的時候,在新華書店買了幾本中華文化書係,其中就包括我手中現在這本《荀子》。時光流逝,從我最初知道荀子到現在能夠係統地閱讀他的原文著述,已經三十幾年過去了。

讀到荀子在兩千前寫的文字,深深為他的思想和文風所打動。那飛揚的文采,縝密的思維,磅礴的氣勢,令人震撼。那種震撼仿佛就像麵對Mt. St. Henlen火山噴發的800 °熔岩掃蕩周圍十五萬英畝大地之後所留下的遺址一樣。  

荀子思想對我觸動最深的是,他認為人的行為應該有禮義的約束,究其原因,他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反對順遂人的性情之樂,認為“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隻有製定和遵守禮義,才能“使欲比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

可見,荀子認為人的天性是有局限的。要克服這種局限,隻有不斷地學習,所以,他的著述的第一篇就是《勸學篇》,開宗明義,“學不可以己”。‘己’,就是停止的意思。他反反複複地告誡人們不斷學習積少成多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修身和培養美德,而這其中的關鍵在於遵循禮義,即倫理道德規範和日常行為準則,否則“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其實,自己是個隨性之人,而且常常滿足於那種天上流雲般不受約束任人順性的個性。 荀子字字珠璣,一語道破這種個性是受著生而有之的‘欲望’來操縱的。在失控的欲望下麵,生命之舟在人生的大海裏起伏跌宕,偏離了航道。荀子思想的邏輯起點就是從揭示出人性中的這種弱點來出發的,從而也是荀子撰寫勸學篇的緣由。

似乎與荀子思想的基礎相同,佛教思想的核心也從人的‘欲望’出發,認為人生有‘八苦’,隻有克製住人的欲望,才能達到涅槃的境地,所以佛教提倡那種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來修行自身,其本質與荀子的修身思想完全不同。

《荀子》這本書還剛剛開始讀,以上隻是最初的體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