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哪裏,哪裏就是根,哪裏就是家。父母去世之後呢,那根還在劉家屯,但那家呢?按照當地的習俗,那個家要取決於家裏的祖宗牌位放在哪裏。祖宗牌位放在誰家,誰家就是名義和實際上的家。而那個家在哪裏,縣裏每年對他這位海外赤字的慰問信和慰問品也就在春節前寄到哪裏。
在劉屯有他的三弟和四弟,在父母去世後,兄弟倆曾都相當家,最後牌位歸老三,老四對此很有意見。這次回去,老四媳婦還很不滿地跟我提起此事,告訴我當地的習慣一直是,老祖宗牌位首先跟長子,長子不在屯裏就要跟老兒子。
可以想象,由於兄弟對此不合,三弟的家裏即便豎了牌位,但那個“家”的地位也似乎搖搖欲墜。去年,也就是他父母去世後的第一個春節,本來計劃在三弟那過團圓年,身為大哥的他也拿著電話從美國遙控,而且從城裏回屯過年的二弟,為此也辦了好多年貨,但最後四弟堅決不去,團圓年也沒有過成,二弟帶的年貨也都分發給各家,大家各過個的年了。
此次大哥出征,回屯過年,大有鞏固老三“家”的地位之勢。農曆二十九晨三四點鍾,當我們到了劉屯後,就直奔他三弟的家裏。此時我們已經饑腸轆轆了。三弟和三弟媳婦為我們準備了一些簡單的飯菜,很遺憾菜裏沒有什麽肉,就是一盤盤清炒綠豆芽,使我更想念北京機場那難忘的醬羊肉的肉香。 吃罷飯後,我們已人困馬乏,倒炕便睡。此後在屯裏的每一宿,即使我像隻蝴蝶一樣,這家睡來,那家睡去,而他這位大哥每晚都雷打不動坐鎮三弟家。屯裏人都知道,這位大哥是為老三壯腰呢。 不管怎樣,那個“家"似乎終於確定了。兄弟們在一起歡歡喜喜地過了一個團圓年,相互之間的感情也由此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