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荷蘭除了鬱金香、風車和運河,還有“珍珠女”

(2024-03-30 07:50:05) 下一個


2023年4月我們從紐約港出發,乘坐荷美遊輪的旗艦“鹿特丹號七世”,跨越大西洋到荷蘭去,終點站是鹿特丹,也是荷美遊輪公司的起源地。這個航程是荷美公司為紀念公司成立150周年專發的。這次跨洋之行的遊記見“從紐約至鹿特丹,慢船去荷蘭”。遊輪行程結束後,我們開啟了荷蘭陸地遊。荷蘭有“四絕”:鬱金香、風車、運河和大師畫作。荷蘭出產大師畫家:倫勃朗、維米爾、梵高、哈爾斯、斯特恩、個個聞名遐邇。看大師畫作的去處自然也是阿姆斯特丹莫屬,但是情況有變,源於我們的疏忽大意。

本以為來阿姆參觀美術館輕而易舉,掉以輕心沒有預訂門票。到了阿姆傻眼了,國家博物館和梵高美術館的票隻有10天以後的了。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行“維米爾特展”,而且規模空前,把維米爾不多的36幅畫中28幅從世界各地搜羅來,展期6個月,是匯集維米爾作品最全的一次特展。特展票呢,早在年初就一搶而空。我想起以前用過的一招,網上訂不到票,就一大早起來去博物館門口排隊,在弗洛倫薩烏菲茲美術館,我們就用這個套路現場買票進去的。我最不怕的就是大清早起床,長年拍片起早貪黑,養成了習慣。可是今年在阿姆行不通了,博物館說疫情前這樣是可以的,疫情期間改為隻能網上預定門票,這個做法沿襲至今。

在阿姆碰了壁,還好,在海牙圓了看荷蘭大師畫作的夢。

海牙在13世紀由當時的荷蘭伯爵威廉二世啟動建設,隨後此地一直都作為荷蘭伯爵(總督)的居住地,直到後來成為荷蘭國會的所在地。我對海牙的印象極好,優雅、精致、緊湊、靜謐,遊人不多,但也不冷清。任何地方都不需要提前訂票和預約。

海牙Plein廣場旁邊的國會大樓(Binnenhof),是座十三世紀建立的城堡。自1446年起,它升格為荷蘭國會開會之所,也是荷蘭皇室所在地。所以海牙是名副其實的皇城,是許多世紀以來荷蘭的政治中心。我們去時裏麵大部分建築圍起來了,在修繕。

霍夫菲法湖 (Hofvijver)中有小島和噴泉,湖畔的花壇開滿了鬱金香,水靈靈的。

和平宮(Het Vredespaleis),聯合國國際法庭、國際仲裁法院、海牙國際法學院的所在地。

和平宮由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Andrew Carnegie)捐款,於1913年建成。為了促進世界和平,卡耐基去世後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了教育和公益事業,他認為:“人類戰爭起源於無知和誤解”,畢生致力於民眾的教育和開智,美國賓州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就是他創建的。

和平宮鍾聲長鳴,我們依在門口聆聽,享受這平和的氛圍,真願意相信世間還有地方主持公道和正義。

海牙莫瑞茨美術館前身是荷蘭17世紀伯爵莫瑞茨的住宅,伯爵去世後租給了荷蘭政府。18世紀一場大火後重建改為博物館,從1822年開始就用於放置皇室的收藏品。主要館藏為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的作品,以及佛蘭德斯(Flanders)畫家的作品,(佛蘭德斯地區原屬尼德蘭現屬為比利時)。這是主館的正麵。

從莫瑞茨收藏品的發源地說起,那是威廉王子五世畫廊 (Prince William V Gallery) ,在與主館不同的地方,5分鍾路程,湖的另一端。

威廉五世從小就喜歡收藏,26歲的他在這幢房子裏創辦了威廉五世畫廊,使之成為整個尼德蘭首家對公眾開放的美術館。

拿破侖占領海牙後將畫廊中的所有藏品作為戰利品掠奪到盧浮宮,直到1815年荷蘭(即尼德蘭聯合王國)才向戰敗的法國討回這些藏品。此時威廉五世已經去世,他兒子即尼德蘭聯合王國的首任國王,將追回的藏品捐給國家,成立了莫瑞茨皇家美術館。原址則變成莫瑞茨存放藏品的倉庫,直至1977年才恢複原貌,以“威廉王子五世畫廊”的名義向公眾開放。

我們找到地址進去時,門口沒有守門人,問了一圈才在一間小偏房裏找到守門的,他問我們要看哪個館?原來這裏畫廊與監獄門博物館 (De Gevangenpoort Museum) 共用一個入口。那個監獄門樓博物館來頭也不小,門樓建築就是最初的伯爵府。威廉王子五世畫廊隻有一間半展室,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畫,一幅接一幅,連大門背後都有幾幅。說明呢?是兩塊大紙板,有圖示和簡要介紹,對應牆上相應位置的畫作和作者。兩塊紙板在遊客手中傳閱。現在這裏一共有130多件藏品,但隻展示了一部分,展廳太小,實在放不下呀。

進門後最打眼的一幅巨畫是荷蘭黃金時代畫家亞伯拉罕·布盧馬特(Abraham Bloemaert)的《珀琉斯和忒提斯婚禮上的眾神宴》,就是希臘神話中那個發生了“金蘋果事件”的婚宴。畫中最前排是新婚夫婦,宙斯戴王冠主持婚禮,“爭吵之神”埃裏斯藏在後麵,她正不懷好意地將寫有“絕色美神”的金蘋果拋向眾人,引起天後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佛洛狄忒之間的爭執。

這幅畫的右上方有幅小畫,是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的畫作《男子肖像》。我非常喜歡哈爾斯和諧的色調和灑脫的筆法。

這裏有兩幅彼得·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年輕女子肖像畫,這幅肖像的模特據說是魯本斯的第二任妻子伊蓮娜·福爾蒙(Hélène Fourment)。

這裏原有的皇家藏品很多都移到了莫瑞茨皇家美術館主館,主館在國會大樓總理府的旁邊,霍夫菲法湖的東北角。館藏884件作品,現在主館內展示了247件作品。

保盧斯·波特(Paulus Potter)的《年輕的公牛》由於其巨大的尺寸引起所有遊客的注意,一個帶著客人的向導給他們講解這幅畫的妙處:雖然巨作幾乎與實物大小相當,波特在這幅畫中又極其注重細節:天上的飛鳥、地上的青蛙、公牛身邊飛舞的蒼蠅、地上的牛糞、甚至牛身上的每一根毛發和胡須都刻畫得清清楚楚、惟妙惟肖。

從莫瑞茨美術館樓上的窗口望出去,能夠看到後院的霍夫菲法湖,上麵不時有天鵝遊弋而過。還能看到總理府的尖頂。

莫瑞茨收藏中大約有11幅倫勃朗,這是倫勃朗《杜爾普教授的解剖課》。倫勃朗26歲畫的,他憑此畫一舉成名。這是一張群體畫,畫麵的焦點是杜爾普教授。這是當時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委托倫勃朗畫的群體肖像畫之一。荷蘭當時盛行群體肖像畫,追其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人人都可以在畫上露臉流芳百世,而花銷比單人肖像便宜不少。精明的荷蘭人啊,早在17世紀初就有了“共享經濟”的理念。

倫勃朗青年時期自畫像,意氣風發,青年才俊一個

倫勃朗在1635年繪製的這幅《戴羽毛貝雷帽的男子》,被稱為“Tronie”的風俗畫,Tronie為法語,直譯就是“臉”的意思,泛指虛構的人像風俗畫,跟真人真臉的肖像畫是有區別的。但是,這不就是中年倫勃朗嗎?太像了!

倫勃朗老年時期自畫像,垂垂老矣,行將就木。這幅是倫勃朗最後一張自畫像。1669年是倫勃朗生命的最後一年。就在一年前,他兒子也是唯一的親人去世。其他的家人早已經撒手人寰。

莫瑞茨美術館還有哈爾斯的兩幅巨幅肖像作品和這幅廣受歡迎的小畫:《大笑的男孩》。

揚.斯特恩(Jan Havickszoon Steen)是那個時代風俗畫大師中的傑出代表,畫的主題以詼諧幽默著稱,他尤其善於製造紛亂的大場麵,極有戲劇性。這幅畫起名《老人唱,小孩吹》,荷蘭諺語,意思是上行下效。表現這家大人們有各種毛病,而孩子們有樣學樣。館裏有兩幅同名的畫,表現同樣的意思,隻不過家庭和場景不同。

老弗蘭斯•範•密爾斯(Frans van Mieris the Elder )的小畫《吹泡泡的男孩》。他是倫勃朗徒弟的徒弟。蜜爾斯家族是繪畫世家,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都是頗有名氣的畫家。密爾斯的特長是微型風俗畫,尺寸很小,畫作講究閃亮的色澤和金屬質感。這幅微型畫隻有25X18厘米,繪製得極其精細。在莫瑞茨這種微型畫不少,還有比這更袖珍的,也就一本書大小的畫,筆觸如針尖,精美絕倫。還非得現場看真品才能體會到個中奧妙,印刷品或者網上看就差多了。不由得感歎:別看荷蘭個個人牛高馬大,但特別內秀,善於精工細作。

莫瑞茨底層樓有一半的展廳裏麵全都是Flemish畫家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魯本斯,魯本斯的作品以人像畫為主,他特別擅長捕捉生動的表情。這幅《持蠟燭的老婦和男孩》我尤其喜愛,喜愛那神來之筆的光影效果。

還有魯本斯的學生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安娜·韋克》。凡·戴克是魯本斯最好的學生。肖像畫中的人物是一位布匹商人的妻子。

當人們提起莫瑞茨皇家美術館時,馬上就會聯想到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作品代表了荷蘭風俗畫的精華,也是莫瑞茨美術館的標誌,大門口的招貼畫就是這位“珍珠女”。

約翰內斯·維米爾(Joannis Vermeer)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的繪畫大師,本職是代爾夫特城的旅館老板,兼職畫商,業餘畫畫補貼家用。他是構圖、用光和調色高手,透視尤其精準。但是他慢工出細活,產量極低,一生隻有不到50幅作品,現在市麵上隻見到36幅,然而幅幅是精品。維米爾生前默默無聞,十九世紀他的畫開始走紅,英國王室都收藏了一幅。他很神秘,沒人知道他跟誰學的畫,逝世後沒有留下任何畫稿和文字記錄,從不帶學生,也不跟人掰扯繪畫理論。

莫瑞茨有3幅維米爾作品,當仁不讓地全部去了阿姆國家博物館參加特展。特展為期半年直到7月,但是莫瑞茨隻同意出借“珍珠女”到4月,我們到海牙時“珍珠女”已回館,欣喜的是這裏不用預先訂票,我們才有幸看到“珍珠女”原作。

遊人也不是很多,體驗超棒。有點惱人的是:畫上蒙了一層薄薄的透明材料保護層,產生了反光,不好拍照不說,仔細欣賞畫的細節和筆觸也不太容易了。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和烏菲茲的《維納斯的誕生》也是這樣有透明罩。老式宮殿的布光本來就不適合看畫,燈光產生了嚴重偏色不說,這樣一來加上反光就更不爽。布光最好、最適合看畫的地方,還得數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啊。

這幅畫為什麽成了維米爾最熱門的畫呢?畫本身肯定是好啦,少女畫得很純很美很有靈氣,也是一張虛構的“Tronie”人像,但是在歐美變得幾乎家喻戶曉卻是近幾十年的事。有個英國作家寫了一本小說,以神秘的“珍珠女”為題,編了活靈活現的故事,成了暢銷書。後來兩度被拍成電影,英俊小生Colin Firth主演畫家維米爾,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維米爾家的女傭,也就是相傳的此畫的模特。後來電影又被改編成戲劇。這一切使維米爾的這幅畫名聲大振。大量遊客來海牙莫瑞茨美術館就衝著這幅畫來的,火爆程度緊跟盧浮宮的《蒙娜麗莎》。

在“珍珠女”離家遠走阿姆斯特丹的空檔期,莫瑞茨美術館也沒閑著,想出一妙招:號召民間以“我心目中的珍珠女孩”為主題作畫,形式不限,萬物皆可成為“珍珠女”。莫瑞茨在圖片社交網站Instagram開設了此次活動的官方賬號,收錄投稿的作品,並在其中選取優勝者在展廳展覽。世界各地的群眾藝術家們踴躍參與,莫瑞茨收到了快上萬幅投稿。5幅畫勝出,獲得殊榮,在“珍珠女”對麵牆上位。另外170幅作品入選,在展室裏的電子屏幕上滾動播出。

第一幅獲得殊榮的作品是用人工智能軟件畫的,當“珍珠女”遠走他鄉時,這幅作品掛在空出來的原位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事是好是壞不要緊,重要的是:AI珍珠女帶來的嘩然使得莫瑞茨美術館關注度陡升,客流量也大幅上漲。兩月後維米爾珍珠女回宮,AI珍珠女挪回對麵牆上了。

第二幅上位作品是真人複盤

第三幅上位作品主角甚至都不是少女,而是一老頭,評選官員的“白左”邏輯大概是:性別不要緊,隻要“我心目中”認為那老頭是少女就行了。

第四幅上位作品珍珠女物種變異成了洋蔥

第五幅上位作品主體是毛線娃娃

屏幕上的作品五花八門,群眾藝術家們腦洞大開,令人捧腹。各種形式的畫:漫畫、卡通、木刻、素描、塗鴉,...,應了那句話:“高手在民間”。


有惡搞的 - 甚至將動物腦袋上掛上珍珠。

作畫的材料也有趣,有用紐扣拚鑲而成的畫,別說,還挺有文藝範兒

有用石頭拚成圖案的,奇思妙想

玉米棒子也上啊,這創意令人目瞪口呆

最後來看看吃貨心目中的珍珠女:衣服是醃火腿片,頭巾是白菜幫子,珍珠耳環呢,一粒醃漬橄欖。

看樣子藝術的發展趨勢就是大眾娛樂啦,怎麽好玩怎麽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