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跨越大西洋的遊輪行:直布羅陀、馬拉加和加迪斯

(2023-06-21 06:53:41) 下一個


話說2022年11月初從紐約乘遊輪跨越大西洋到葡萄牙裏斯本,途中停留了10站(見首篇“紐約-裏斯本跨洋遊輪行: 開篇)。結束了加納利群島幾個站的停留,遊輪北上駛向地中海,接下來的3天,遊輪要到訪地中海入口一帶的3個城市:英國的直布羅陀(Gibraltar)、西班牙的馬拉加(Malaga)和加迪斯(Cadiz)。

直布羅陀 - 大英在此占山為王
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咽喉海域,直布羅陀半島雖然地處西班牙,但屬於大英。半島雖是一塊彈丸之地,但位置十分重要,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南端,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前,地中海沿岸的國家想出海到大西洋,必須經由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開通後,直布羅陀-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這條航路每天有千百艘船隻通過,是最繁忙的國際航道之一。

18世紀以前從1501起始直布羅陀屬於西班牙。18世紀初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危機中,為了防止法國控製西班牙,英荷奧結盟,跟西班牙幹了一仗,英荷聯軍奪取了直布羅陀這個戰略要地。在1713年的媾和條約中,西班牙割讓直布羅陀給英國,換取英國承認法國波旁家族的王子為西班牙國王。1830年,直布羅陀正式成為英國派駐總督的殖民地。

其實西班牙的塔裏發才是海峽最窄處,不過直布羅陀有座岩山(The Rock),大英當年奪取直布羅陀是看中了岩山的軍事價值。直布羅陀被建成了一個軍事基地,山腳修了不少城牆和炮台,山頂建了觀察哨和雷達站,半山腰挖了許多隧道,長度多達近60公裏。除了炮台,隧道裏兵員宿舍,指揮中心,軍火和食品倉庫,還有醫院,一應俱全。這一切在當時構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堅強的防禦體係,以致在西班牙人中流傳有“像直布羅陀那樣堅不可摧”的成語,來形容任何難以逾越的障礙。二戰中,這個防禦體係得到進一步的擴充和加強。

遊輪進入直布羅陀海峽的時間很早,我們還在睡覺,朦朦朧朧中覺得陽台對麵有燈光,再定睛一看,遊輪已經快進到泊位了,錯過了從海上看直布羅陀巨岩的機會。港口位於巨岩的西邊,從遊輪上看岩山,隻能看到它的西側,就是很平緩的、有植被的那一側,而它的東側才是刀劈斧砍的嶙峋巨石尖崖,隻有海上才能看到。

我們吃完早飯就下船,朝著上岩山的纜車站走去。直布羅陀的老城市容整潔有序,但平庸至極,感覺不到絲毫特色,街道和建築既不像西班牙海濱城鎮的多彩繽紛,也沒有英國老城那麽古樸典雅。老城仿佛是匆匆忙忙趕工趕出來的,能住人就行,沒心思仔細規劃和裝飾。市中心有些紀念碑,其中一個是關於二戰大疏散的。1941年德國對英作戰正酣,而西班牙弗朗哥也蠢蠢欲動,據說希特勒對弗朗哥說他可以幫西班牙奪回直布羅陀,隻要弗朗哥允許德軍長驅直入。老辣的弗朗哥看透了希特勒的心思:從西班牙北部到南部頂端直布羅陀,要穿越西班牙全境,你要是沿路布兵賴著不走,不戰就占了我的國我怎麽奈何你?弗朗哥婉言謝絕了,說這事驕傲的西班牙人是要親手幹的。麵對德國和西班牙的威脅,英國人疏散了直布羅陀所有的婦孺老弱,直到1946年這些人才回來。

英國有十幾處死活不鬆手的海外領地,大多在美洲,歐洲就直布羅陀這一處。跟治理美洲的百慕大、開曼和維京群島的路數一樣,英國把直布羅陀從一個軍事基地徹徹底底轉換成了免稅港和離岸金融中心。其經濟支柱還有航運、博彩和旅遊,人均GDP高達9萬多美元。直布羅陀大街上標識都是英語,但人們都講西班牙語。事實上當地人西裔葡裔加起來比英裔多得多,他們都是英國公民。當年搞公投是否脫英入西時,憑著“誰有錢傍誰”的直覺,幾乎全部直布羅陀人都讚成留在英國,甚至連英-西共治都不想。

我們經過了威靈頓堡壘,到達了纜車站。門口有許多拉客的中巴團遊,我們篤定遵循Rick Steve的教誨:乘纜車上山頂觀景台,那裏風景最好,比乘車沿公路上山觀景要好得多。乘纜車登頂岩山,來回的纜車票兩人共34.5英鎊即42刀,還有一種票貴一些,包括自然公園門票,我們不打算逛自然公園,就沒買。纜車是雙向纜車,一架上另一架下,同時起步。昨天下過大雨,從纜車下來步入觀景台幾層樓時,地上和樓梯口都有積水。朝北的上層觀景台風光無限,岩山尖頭指向北部內陸。

在岩山之巔俯瞰海峽,南望非洲大陸,直布羅陀船運公司每天輪渡船穿過海峽,連結大海彼岸的摩洛哥丹吉爾城,每天有不少摩洛哥人來直布羅陀倒貨,坐渡輪把東西帶到海對麵的坦吉爾,煙,酒和電器是他們采購的重點,在直布羅陀這些是免稅品,回去一倒賣就可以小賺一筆。

直布羅陀麵積隻有區區6平方公裏,分老城和新城,不斷填海造地,新城不斷擴大。港口附近就是高樓大廈林立的新城,是最現代化最靚麗的地方,賭場、高檔購物中心、豪華度假村和高檔公寓都在這一帶,直布羅陀已經從一個軍事要地蛻變成了旅遊度假勝地。遊輪港口的西麵便是西班牙的阿爾赫西斯港(Algeciras),北麵是與直布羅陀接壤的拉利尼亞(La Linea)港,西班牙開發了這些港口跟直布羅陀競爭,許多商船泊在這3個海灣裏。近處就是直布羅陀海港,遊輪靜泊在碼頭。

沿海有濱海浴場,給遊客提供一係列探險活動、水上活動和娛樂活動。

直布羅陀機場很有意思,填海造就,橫在邊境線上。

清晨遊輪進入泊位時正逢一架EasyJet飛機降落,被我拍到。

這個機場跑道靠海那一段是填海填出來的,一共就2000米長,最大能接受的飛機是737 。還是覺得太短,在這種跑道降落真要點勇氣和技術。如果遇到狂風暴雨的壞天氣,從英國來的飛機就得改道降落到臨近的西班牙城市馬拉加去。

我們在觀景台走動時,遇見大名鼎鼎的直布羅陀無尾獼猴,第一印象還好,沒有傳說中那麽凶悍。

幾個猴子像是一家子,老猴子挺肥的,懶懶地坐在牆上,任由其它猴子梳理毛發。小猴子撿了一個煙蒂,正在聚精會神地研究。

這群無尾獼猴可是直布羅陀的寶貝!據說很早以前大英跟西班牙、法國等敵對勢力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猴子在夜裏發現敵情“嗷嗷”亂叫,驚醒守軍,挫敗了偷襲。自此以後英軍對這群獼猴關愛有加,把它們視為吉祥物,進而發展成一種迷信:如果獼猴消失,直布羅陀就守不住了。英國人對某種動物迷信由來已久,比如倫敦塔裏麵的渡鴉,傳言“如果渡鴉消失,皇家就要滅亡”。即便在二戰最艱難的時刻,英軍高層也沒忘了指示守軍照顧好獼猴,為每個獼猴每天預算幾便士的津貼,以保證“基本生活水準”,大有“猴在陣地在”的意思哈。

現在這群獼猴成了翻包搶食的攔路大盜,纜車工作人員不斷提醒乘客把食物藏好,猴子一看小包包和塑料袋就搶。上行的纜車進站了,下車的遊客中一個姑娘手裏拎著幾個購物袋,被纜車站工作人員大聲提醒:“趕快藏起來,猴子見到就翻,100%的幾率”!遊人給猴子喂食是要被罰款的,但架不住猴子自己動手啊。猴子吃多了垃圾食品普遍發胖,為此當局專門在山上為猴子開設了水果蔬菜喂食攤,以保證它們的“均衡飲食”。我們在山上一看見猴子就躲,最終也被它嚇一大跳:在下山的纜車裝滿了人正要啟動,頂上突然躥來一隻猴子,企圖從開著的窗子翻進來,我們靠窗的幾人嚇得靈魂出竅,大喊大叫,猴子趕緊離開了車窗,一躍跳到了崖壁的樹上,我們這才轉為哈哈大笑。岩山啊,獼猴已經在此占山為王。

我們從岩山下來就直奔西班牙邊境,走一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橫跨機場跑道的公路。在穿越機場的丘吉爾大道上走,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飛機跑道的寬闊使人產生了錯覺,短暫地忘記這是一個彈丸之地。這是直布羅陀通向西班牙唯一的公路,此時正是下班之際,回西班牙的車流滾滾,還有點堵塞。直布羅陀經濟火爆,吸引了大量西班牙人來打工:做清潔工、保姆和建築工人。直布羅陀煙酒電器免稅,倒買倒賣的人進進出出。而西班牙那邊日用品便宜,直布羅陀居民常去采購,因此這條公路車水馬龍繁忙異常。正值尖峰時刻,公路上等著過西班牙海關的車輛排起了長龍。我們越過機場跑道到西班牙邊境,從那裏可以拍到南端的岩山。

我們走到邊境檢查站之前的空軍基地哨卡就返回了,機場跑道邊界的兩端公路上都有攔車的閘口,有飛機時閘口就關閉。一天的航班也就幾架次,大多時間過機場的公路都暢通無阻。遺憾的是沒有拍到飛機到達和起飛的照片。查了航班,要等太長時間,我們不願等。

回到遊輪正好拍夕陽時分日照金山,這是岩山的西側,平緩有植被。

從地中海往岸上岩山東南側看才是最佳角度,大廳裏懸掛的巨幅油畫就是從那個角度表現岩山的。

原以為遊輪進入地中海時能以最佳角度拍岩山,但是清晨進港沒拍成。遊輪晚上起航前往地中海城市馬拉加,在海上天已經黑透了,根本看不清楚岩山的尖頭。

畢加索出生地 - 馬拉加
遊輪進入地中海後,在西班牙馬拉加(Malaga)停靠。馬拉加是西班牙第二大地中海港口城市,清晨起床時遊輪已經進港靠岸,照例上到頂層甲板拍了一通晨照。港口標誌物是馬拉加燈塔。

清晨從遊輪頂層看晨光中的馬拉加阿爾卡紮城堡(Alcazaba)

港口西麵海岸是沙灘,從碼頭到出口的大道上棕櫚樹成蔭。

步行出港,馬拉加港內停泊著很多遊艇和船隻,兩岸是露天酒吧、休閑區域、兒童樂園、運動場所,逛港口廣場上層,有造型前衛的建築“蓬皮杜文化中心”,裏麵有現代藝術展覽。

市政廳前的街心花園,布局大氣,賞心悅目。

11世紀的阿爾卡紮城堡是馬拉加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依山而建,矗立在中心城區。我們乘電梯上行至這座古老的皇宮城堡參觀,它具有濃鬱的阿拉伯建築風格,有點像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但這裏規模小多了。

從城堡可以眺望碼頭遊輪,俯瞰著海港和市中心。下麵的建築是馬拉加大學。

城堡內穆斯林特色建築隨處可見。

從城堡大門出來就是公元古羅馬圓型劇場,建於公元前1世紀奧古斯都大帝時期,公元3世紀停止使用。後來穆斯林修築阿爾卡紮城堡,就用這裏的石料。1951年修築工程時被發掘出來才加以保護和複原。

8世紀基於清真寺改建的大教堂也是一處景點。它的特點是隻有一座鍾樓,因此被稱為“獨臂教堂”。

塔樓的大鍾已完工,但一直沒有裝上去,就放在教堂的花園裏。我們步行至大教堂後門,那裏有顆巨大的木棉樹,開滿了粉紅色的花,引得所有的遊人都不禁駐足觀看。樹下幾個觀水彩畫家在寫生。

馬拉加城市定位是文化藝術,是繪畫大師畢加索的出生地。老畢在西班牙可是國寶級人物,雖然三歲時就隨家裏搬到別處去了,但出生地這一點毋庸置疑,當局以此大做文章。他出生時的公寓被恢複原狀,成了“畢加索故居博物館”,由畢加索基金會管理。公寓所在的大樓乃至大樓所在的感恩廣場都充滿了各種跟畢加索有關的元素。

馬拉加深以這位天才畫家自豪,去年曾為畫家誕辰140周年大搞慶典。這裏也是畢加索基金會所在地,基金會致力於研究他的生平和傳播他的藝術作品。樓上有一間模仿當年環境的房間,陳列著畢加索受洗禮時穿過的禮服以及畢加索父親的繪畫用具。樓上樓下兩個展廳分別收集著畢加索不同時期的作品。畢加索的父親是學校裏的美術老師,也曾擔任當地美術館的館長。父子倆常常去看鬥牛表演。在畢加索8歲創作的第一幅畫《鬥牛士》就顯現出畫畫的才能。

馬拉加還有另外一所“畢加索博物館”,位於聖奧古斯汀街。按照畢加索本人的意願: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故鄉展出,此博物館應運而生。2003年博物館開放,由16世紀文藝複興風格的一座宮殿改建而成。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極富安達盧西亞特色,畢加索的媳婦和孫子是博物館的創立人,館裏收藏有畢加索的233份油畫、版畫、素描、陶瓷等作品。

人們排長隊等著進館

兩處畢加索博物館都允許拍照,大喜過望。以前在巴塞羅那參觀那裏的畢加索博物館,不讓拍照,沒留下記錄,印象就不深。老畢一生高產,據說留下3萬幅包括畫稿在內的作品,所以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館都有些收藏,而且專門展出他作品的畫廊眾多。當然老畢重量級的作品都收藏在巴黎和紐約,巴塞羅那和馬拉加展品遠遠不及,但有自身的價值:那就是有大量畫稿和習作,還有他青少年時期和出道前的作品。參觀這些畢加索博物館可以摸到老畢藝術風格的脈絡。他在西班牙美院學習時畫風很寫實,後來去巴黎在前衛藝術圈子裏混,畫得越發隨心所欲,最後達到“亂畫”的最高境界。老畢認為藝術就是要標新立異,不屑於循規蹈矩和跟風。縱觀他一生,就是不斷地另辟奇徑嚐試新東西的過程。順著年齡增長,手法變得天馬行空,讓人目瞪口呆。他說:“這個世界就不可理喻,為何我要畫得合情合理”?

馬拉加畢加索博物館有整整一層樓十幾個展室的作品是從他女兒那裏借來的,多是些使他譽滿全球的“立體主義”畫作,人物的側麵與正麵同框、四肢錯位不成比例。老畢厲害之處就是他開創了這種“亂畫”的先河,大眾還挺追捧。可是我怎麽就無動於衷呢?看來還需努力啊。

我比較喜歡他從具象轉到抽象,處在似像非像之中的那些作品。老畢琢磨了齊白石後,用水墨畫風格表現鬥牛場麵,喜歡。

博物館裏有個視頻播放屏幕,放映的片子表現畢大師作畫過程,挺稀有的。畢大師的絕活是“一筆畫”或“幾筆畫”,寥寥數筆,活靈活現。回憶起小時候在《少年文藝》還是《小朋友》?上看到的鴿子,貓頭鷹和公牛,就是老畢勾勒的。老畢那時挺激進的,同情共產國際,還加入了法國共產黨,所以他的畫不僅在“資”陣營也在“社”陣營吃香。

暴走加迪斯
加迪斯是西班牙在大西洋海岸的港口城市,曆史悠久,可追溯到1545年。那時正是大航海開啟時期,加迪斯的港口被哥倫布選中,作為他第二次遠征探索新大陸的出發港。加迪斯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的入海口,逐漸替代了塞維利亞,成為黃金時代西班牙珍寶船從北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古巴)和南美洲(主要是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和波多貝羅)回西班牙本土的航運終點站。

然而與前兩天到訪的直布羅陀和馬拉加相比,加迪斯小眾多了,沒有什麽能吸引我們的景點。於是決定暴走出遊加迪斯城區,鍛煉和觀光相結合。

清晨進港時,朝陽把卡迪斯大教堂的高聳的鍾樓染紅。

貿易的繁榮使加迪斯進入了經濟與文化交相輝映的黃金時期,華麗浪漫的巴洛克式宮殿與塔樓正是在那時候興建起來的。出港後按照穀歌地圖上標識的興趣點一個一個地遊。沿著濱海大道向西走就是Cadiz’Campo de Sur大街,此地的風格像極了古巴哈瓦那的海灣大道。因為加迪斯與新大陸之間來往甚密,拉美城市與它之間衍化出許多相似之處,加迪斯大教堂和臨近海濱的大街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於政治原因去古巴拍電影很難,所以表現古巴的場景就由加迪斯來替代。2002年的007邦德電影《擇日而亡》(Die Another Day)就在此大街取景,混血兒女主Halle Berry浴裝出大海的鏡頭出盡了風頭。同是海濱城市,加迪斯的海灣大道與哈瓦那海灣大道有顯著不同:加迪斯的古舊房屋都維護得很好,基調是白色混搭淺色,顯得特別幹淨靚麗,整個城市的建築風情萬種,沒有哈瓦那古舊房屋破爛不堪那種衰景。

然後到了拉卡萊之門(Puerta de la Caleta),這是一條細長的一直延伸到海邊的步道,連接海中央長長堤壩盡頭小島上的聖卡塔利娜城堡(Castillo de Santa Catalina),我們沒走到城堡就返回了。長堤兩側是沙灘,沙子細膩,深處的海水很清澈。早年為抵禦海盜入侵,加迪斯築建了防禦要塞。現在成了桑拿洗浴中心,這個海灘很熱門,是很多西班牙人專程來度假的地方。

接下來是聖塞巴斯蒂安城堡(Castillo de San Sebastián),如今成了文化中心,夏季常常舉行露天音樂會。繼續沿著海岸走還遇見幾座小型無名要塞,海邊要塞一個接一個,跟加迪斯早年地位有關:西班牙從美洲回來的珍寶船就在這裏登陸卸貨,是個金銀窩子,自然是海盜眼紅的地方,防禦工事可馬虎不得。

到了以前是軍營的加迪斯大學,在加迪斯大學正門對麵的林蔭花園歇息時,遇見一群綠鸚鵡與鴿子搶麵包渣吃。這種綠鸚鵡在加納利群島上也見過。綠鸚鵡很聰明,鴿子鬥不過它們。它們搶到了吃食馬上就飛到樹梢上慢慢享用。逛遊到了法利亞大劇院(El Gran Teatro Falla),建於1884-1905,穆德哈爾風格。劇院前麵是個廣場,到了“狂歡節”期間,全城人民都會身著奇裝異服來到街上,與樂隊一起載歌載舞,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看。兩隻樂隊通過滑稽的模仿,來評說當年的熱門事件,樂隊的諷刺言語和誇張的模仿讓人捧腹。當然我們沒有一來恰好就碰到“狂歡節”這種運氣。

信步走到聖安東尼奧廣場(Plaza Santa Antonio),這裏是加迪斯多年來的城市中樞。那裏座落著巴洛克風格的聖菲利佩·內裏教堂,教堂的主聖壇上有畫家牟立羅(Murillo)的作品。現在這裏到處都在修繕,像個大大的工地。

由於這裏過於喧囂,我們從穀歌地圖上查到附近有個幽靜的街心花園,走了過去在有樹蔭的地方找到座位,歇息了好一陣子,靠雙腳丈量加迪斯,實在走累了。

最後一站是西班牙廣場,這裏離港口已經很近了。也在維修,廣場中心的雕塑等建築被鐵絲網圍起來了,不過正麵有開口可以進去,裏麵有一座紀念牌,周圍是石雕塑像和青銅雕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