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遊輪行,翻開羅德島的騎士篇章(希臘)

(2021-09-22 08:58:24) 下一個

寫在前麵:這是疫情前幾年地中海遊輪行中的一篇散記。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們乘坐了兩段遊輪,加上幾天陸地自由行,遊覽了地中海、亞得裏亞海、和伊奧尼亞海沿岸國家,以希臘、意大利的城市為主,也包括了克羅地亞、黑山、阿爾巴尼亞、法國、摩納哥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不到羅德島(Rhodes),就不知道自己的曆史知識有多貧乏,羅德島涉及了歐洲曆史的方方麵麵,西方和東方的種種糾葛,我們遊完充滿古色遺風的羅德老城,最大的收獲就是對這段曆史的惡補。

羅德島是希臘的第四大島嶼,在愛琴海東麵,是希臘國土上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希臘神話中太陽神(Helios)的居住地。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的羅德島太陽神巨像(Colossus of Rhodes)就在老城北方港口處,不過現在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銅鑄的100英尺高的塑像建於公元前280年,過了54年後被一次大地震震塌,德爾斐神諭(Oracle of Delphi)警告羅德島居民,說他們冒犯了太陽神,羅德島人就不敢重新塑立神像,神像就這樣廢墟躺在港口過了快900年,公元672年,穆斯林入侵者把神像搗碎賣了廢銅。太陽神像的真貌沒有形象記錄,隻有文字敘述,於是後人憑想象畫出各種姿勢造型來。太陽神巨像的故事給了法國雕塑家啟迪,創作出自由女神像送給紐約人民,高度整得跟太陽神的一樣。

這是建築師Keremcan Kirilmaz和Erdem Batirbekeremcan用電腦模擬重現的太陽神巨像,由於沒有實物的影像留下來,很多人憑文字描述想象巨像的樣子,各種版本充斥網絡,找到這個覺得靠譜一些,用現代實景來模擬使人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遊輪緩緩駛入港口,正值朝陽升起之時,一泓碧水,一灣白船,一溜嗶嘰色的城池石牆,初升的陽光正在慢慢地將它們通通鍍上一層金黃色,羅德島就這樣與我們邂逅。


 

羅德島從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居住,現在島上共有居民150萬,這裏被認為是歐洲與東方的分界線,北邊距離土耳其隻有區區18公裏,東南邊就是中東地區了。首府位於羅德島北角頂端,名字與島名一模一樣叫羅德城,城中居民幾萬人,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羅德城分為老城和新城兩部分,老城在北角海岸邊,被古老的城牆圍裹,城門窄窄的,裏麵有很多窄窄的巷子。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古希臘人、古羅馬人、拜占庭帝國、紅十字軍、騎士團、埃及人、奧斯曼帝國、威尼斯人、熱亞那人、意大利人、德國人、英國人,…,各種勢力在小島上掃來掃去,風卷殘雲般的迅猛,各種文化交匯慢慢侵沁,其影響多多少少都在老城中沉澱下來。


遊輪停泊的碼頭就在城門口,下船走幾步就是城門,老城不大,城門很多,走幾步就是一個,隨進隨出,城中是鵝卵石鋪就的道路,曆經滄桑卻結實耐用,還有一種古舊的、中世紀的韻味。大部分城牆厚實,據說有城牆遊的項目,但我們沒時間,乘遊輪來就是有時間短板。城中殘留了一些古希臘的痕跡,都是斷牆殘壁,看不出個所以然,旅遊書上說這是古希臘人居住的曆史遺跡。

老城的西北部分高地是精華所在,城牆之內又有一座城池,原是騎士團大團長的宮殿(Palace of Grand Master),塔樓高處能監視全城以及港口的一舉一動,宮殿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要塞城堡,由三道護城壕溝環繞,重器防守,名副其實的城中城,堡中堡。麵對北邊隔海相望的土耳其,騎士王宮修築了三道城門,每一道都厚實無比,老城的防禦體係可謂“固若金湯”。


羅德城於公元前408年建立,然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入侵,但影響力大的要數14世紀歐洲騎士團以羅德城為總部的時期,以及隨後的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一戰前兩年意大利占領了這個希臘島,把許多奧斯曼建築拆毀。二戰中英國人和德國人爭奪過羅德島,戰後1947年希臘與意大利簽訂和平協議,羅德島歸還希臘,不過體現先前統治者文化的各式建築還是保留下來了,進入老城如同翻看一本曆史書,看到各種勢力打下的烙印。老城88年被列為世遺。

中世紀的聖約翰騎士團(Knights of the Order of St John)在羅德城抹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聖約翰騎士團是歐洲三大騎士團之一,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簡稱為“醫院騎士團”,成立於1099年的耶路撒冷,由法國貴族Gerard牽頭在施洗者聖約翰教堂附近的醫院裏成立,初衷主要是開醫院照料傷患,開招待所為朝聖者提供食宿,更多意義上就是救濟站收容所。後來教皇允許騎士團武裝起來為招待所和醫院提供安全保障,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武力,進而卷入戰爭。醫院騎士團有個信仰,就是不斂財,隻行善,其口號是“守衛信仰,拯救苦難”,也許是信仰的力量實在強大,三大騎士團中隻有醫院騎士團頑強地生存到了今天。

1187年自從醫院騎士團被阿拉伯帝國薩拉丁打敗後,從耶路撒冷一路撤退,最後於1306年退守在了羅德島,此後歐洲各個王國都有騎士來,駐紮在羅德島,以此為中轉站為收複聖地向耶路撒冷進軍,所以羅德城又被稱為“騎士島首府”,騎士主要來自歐洲八國,即法國,奧弗涅(今屬法國),普羅旺斯(今屬法國),阿拉貢(今屬西班牙),卡斯蒂利亞(今屬西班牙),意大利,英格蘭和德國,這就是羅德島上的八國聯軍。老城的城牆、城門、教堂和醫院就是那時留下的,老城的精華就是通向騎士宮的騎士大街了,很窄的一條巷子,兩側的房屋就是16世紀中期接待來自歐洲八國騎士們的招待所,騎士們根據語言不同入住不同的棧所。

現在由各國的國旗來標識。

當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手裏時,羅德島上的醫院騎士團成了整個東地中海地區唯一的基督教力量,開始傾力改造城堡成棱堡多邊形,使之變成具有反火炮功能的防禦要塞,街道以窄巷子為主,可以隨時堆砌障礙物切斷通路。名為騎士,實為海軍,騎士團的艦船在地中海滋擾阻擊中東和土耳其勢力向西擴張,不過在穆斯林看來,騎士團就是海盜,海盜就在大門口,所以如鯁在喉,必須鏟除。

騎士團城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曆史上曾有過3次圍城之戰,即1440年埃及馬穆魯克蘇丹的進攻、1480年奧斯曼土耳其穆罕穆德二世(對,就是那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的進犯,以及1522年奧斯曼土耳其蘇萊曼(Suleyman the Magnificent)的圍攻,這場羅德島之戰是醫院騎士團最死拚的硬仗。有意思的是騎士不是戎馬征戰,而是負隅頑抗,對手蘇萊曼大帝是穆罕穆德二世的孫子,糾集了十來萬大軍前來攻城,而守城的騎士,士卒,輜重工程人員和島民隻有區區7000多人。所有的人都躲進騎士王宮,依憑天險固守,時間長達6個月。細看這場一攻一守的戰爭,竟是一場極有意思的地道戰:攻方土耳其人主要的招數是挖地道靠近城堡,然後埋炸藥點火炸,炸開口子後衝鋒;守方騎士團有天才統領,也有頂級工程師,當時通常的作法是用鼓來監聽,騎士團工程師則用木架獸皮鈴鐺做成加強版的監聽器,更加靈敏,在地下能夠靠聲音辨別出土耳其人的來路進程,安放炸藥半道阻截,等敵人一靠近就點火炸。統領還時不時來點防守反擊,月黑風高時辰帶兵深入敵陣一陣砍殺後又撤回去。

可是首領的睿智,工程師的聰慧和士卒的英勇架不住奧斯曼大軍的人多勢眾,血腥的對抗使雙方都損失巨大,攻城的土耳其軍隊死傷5萬多,圍城從6月開始,到12月底聖誕節時,城中僅存騎士180人,士卒島民1500人,大部分已經傷殘,彈盡糧絕,在增援無望的情況下,騎士做出了妥協,與土耳其人協商,不戰也不降,和平撤出城堡,離開羅德島,盡最大可能保持騎士的榮譽和尊嚴,盡管蘇萊曼有巨大的優勢,本意是徹底解決騎士團,懾於騎士團打出的氣勢,他覺得沒必要在這個彈丸之地繼續付出犧牲,隻要占領羅德島就成,於是雙方達成協定。

從羅德島撤退後,騎士們輾轉逃往了地中海中的小島馬耳他,駐守若幹年後,蘇萊曼在馬耳他圍城時又吃了騎士團的苦頭。馬耳他騎士團最終是被拿破侖打跑的,東跑西顛回到羅馬,找了一小塊地皮,在教會的支持下建立了主權國家馬耳他騎士團國(Sovereign Order of Malta),正式稱謂“耶路撒冷、羅德島及馬耳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是聯合國觀察員“準國家”持續至今,是三大騎士團中唯一留存於今的騎士團,如果算成一個國家,比梵蒂岡還小,小得隻有兩棟樓房,一棟是總部另一棟是外交部。當年這個騎士團國是第一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的,有點兒迫不及待哈,所以陰謀論學派總說美國的共濟會與馬耳他騎士團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最能體現騎士團影響的建築都在這一帶,1856年舊城堡被一次彈藥大爆炸毀壞了,現今我們所見的已經是意大利在1935-1940年間翻修好的城堡,據稱意大利人未能完全忠實原樣,按照自己偏好大肆發揮而成。


大團長宮殿位於山頂,老城的製高點

宮殿裏麵現在是一個博物館,陳列著騎士團的文物,還有一些羅德島史前出土的物件

宮殿的大院

館內有一件泛希臘化時代的大理石石雕“拉奧孔”(The Laocoon and his Sons),應該是複製品,原件現存梵蒂岡博物館內。作品表現特洛伊祭司拉奧孔與他的兒子們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那3個創作該作品的希臘雕刻家就是羅德島當地人。

陳列“拉奧孔”石雕的大廳,我們在這尊石雕麵前駐足欣賞了許久,這家人也是,幾個孩子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石雕,足見這件藝術品的魅力引人入勝。


大團長宮殿內的一個房間,室內裝飾具有濃鬱的意大利風格。據說羅德島在意大利統治期間,這個城堡宮殿被用作意大利國王和墨索裏尼的度假行宮。

老城正對著港灣的城門處有個古老的墩堡,那裏大概是唯一能在上麵行走的一段老城牆。從窗垛望出去能看到伸入海中的聖尼古拉要塞和風車。


踱步到了老港地區,通往堤壩盡頭要塞的路旁有三座風車

那邊是堤壩盡頭的聖尼古拉要塞,老港入口由兩座鹿像扼守,傳說中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就豎立在鹿像所在地的基座上麵,古代的船舸就是從太陽神像下進入港灣抵達碼頭,那種景象我們現在隻能憑借想象囉。

自從奧斯曼蘇丹蘇萊曼大帝帥大軍將騎士們驅逐出島後,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了羅德島幾百年,豎立起清真寺宣禮塔,修建起土耳其澡堂,建築和街景顯示穆斯林影響無處不在,也可以從音樂風格和食物中體會到。老城街上到處都是拉琴彈唱的男孩女孩,裝裝樣子而已,根本不會,瞎拉一氣,實為乞討,不過,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總比小偷小摸強。


有的也能演奏曲子,阿拉伯調子濃鬱。

許多種文化都在羅德老城留下痕跡,在城中有伊斯蘭圖書館,裏麵珍藏著年代久遠的古籍詩書和阿拉伯文可蘭經,恐怕沒多少人能看懂、所以免費。清真寺已經破敗不堪,而且有被肆意篡改的痕跡:意大利式的長拱頂,瓦都是火紅色的。城中有猶太教堂,奧斯曼占領時期倒是很少宗教迫害,但是所有信奉基督教的人都不許住在老城裏麵,白天進城工作晚上出城回家,有一種人例外,那就是猶太人,老城東門就是猶太居住區。猶太商人是島上最早的商人,太陽神銅像的廢墟就是被賣給猶太商人,900多匹騾子拉走。城中的拜占庭神廟、東正教教堂、羅馬噴泉、土耳其澡堂、威尼斯式的街心廣場和紀念碑建於不同的曆史時期,來自多種文明,共處於此,像鑲嵌在一起的七彩馬賽克瓷磚。


羅德人民的菜籃子是“土耳其市場“霍拉區,街上攤販賣的物品也有強烈的土耳其風味,餐廳裏的熱門食品是烤肉卷,香腸拚盤。但現在城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希臘人,原因是一戰前後的種族大換血,當時希臘已經獨立,幾任首相不斷開戰想奪回土耳其領土中希臘人集聚的地方,1908奪回克裏特島,1919奪回韋尼澤洛斯,但引起太多太多血戰,最後雙方協定種族大交換:涉及兩百萬人,希臘人被驅逐出居住了3000年的小亞細亞,而希臘領土上(包括羅德島在內)的土耳其人被趕回土耳其。

島上的生活靜謐安詳,仿佛時光停止了流逝,隻是旅遊旺季時蝗蟲般擁入的遊客打亂了這種平靜,每到這時島上的販子們總是興奮無比,生意好得一塌糊塗。麵臨騎士宮的街道邊放滿了桌椅,一個破院落裏,或者一顆梧桐樹下,擺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就能開張拉客,坐下來才明白個中原因:對麵騎士宮護城河的景色無可匹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beauty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