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芬芳蘭馥,赫爾辛基

(2013-09-23 11:50:21) 下一個



遊輪照例在一大早進入芬蘭灣,我照例起了個大早,在船甲板上晃悠,企圖捕捉進港時分赫爾辛基的天際線,失望得很,遊輪在快要進城時拐進了一個工業港口,於是這一路就真沒有看見什麽值得驚喜的景色。

芬蘭灣藍色的水麵上,偶爾出現一艘疾駛的快艇,劃出一道白浪

赫爾辛基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出現在麵前。這個城市修築在一個三麵環海的半島上,1550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在塔林北麵的芬蘭灣海岸上修建起了這個城市,命名為赫爾辛基,意思是“新發現的地方”,目的是為了跟漢薩同盟進行貿易競爭。1561年古斯塔夫攻占了塔林後,就將赫爾辛基擱置一旁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赫爾辛基隻具有一個瀕海小鎮的規模。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期瑞俄戰爭時,赫爾辛基經曆了一場大火,瑞典式木頭建築多數被大火燒毀。俄國在北方戰爭中打敗瑞典,繼而吞並了芬蘭,雖然芬蘭名義上是附屬於俄羅斯的自治大公國,但實質上被沙俄帝國牢牢統治,因為芬蘭漫長的海岸線正是俄國夢寐以求的。赫爾辛基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實際上是從1816年開始的,藍本為芬蘭灣對過的聖彼得堡,使用的建築材料多為淺色花崗石,但赫爾辛基市區除了一所沙皇的行宮外,其建築的精美程度不及聖彼得堡,所以整個城區的風格頗似聖彼得堡的平民街區。

芬蘭音樂家西貝柳斯的肖像浮雕(Sibelius-monumentti)

西貝柳斯被譽為芬蘭民族之魂,他的音樂激起芬蘭人對獨立自由的向往,他的許多作品在俄羅斯統治時期被禁止。

正是這種對獨立的渴求,使芬蘭人在左右強權的夾縫中求生存。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芬蘭抓住時機,實現了獨立自主,在12月6日建立了共和國,並獲得了包括蘇維埃政權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承認。芬蘭和蘇聯在二戰時期有過兩次大的交火,即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和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在冬季戰爭中,芬蘭人經過艱難抗擊後,雖然戰敗割地,畢竟守衛住了自己主權。在繼續戰爭中,芬蘭開始時與德國聯盟打蘇聯,希望奪回賠出去的土地,後來又對德軍作戰,將德國人趕出芬蘭領土。芬蘭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也許不大光彩,戰後作為戰敗國又割了地賠了款,但最終擺脫了被蘇聯吞並的命運。一個寡民小國,論實力,要跟蘇聯和德國這樣的強權國家同時對著幹能有什麽勝算?曆史的進程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在列強對壘的夾縫中生存下來的芬蘭,戰後一直保持中立,在東西方陣營的冷戰中起著橋梁的作用。

西貝柳斯紀念園位於海邊的一片樹林中間,公園內最受矚目的地方是這件管風琴狀的抽象藝術品。它由600多根巨型不鏽鋼管組成,重約20多噸,四周環繞青鬆翠柏,風吹過,成百根鋼管時而發出嗚咽聲,時而發出轟鳴聲,如泣如訴


距離浮雕不遠是一片阿娜多姿的白樺林,微風一吹,婆娑作響,要到了秋天,金黃的葉子白樹杆,不知道有多美


主城區在海濱靠近南港和北港的中間帶,有上議院廣場(Senate Square)和集市廣場(Market Square)


上議院廣場的中心豎立著俄羅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銅雕,這位俄羅斯曆史上的“仁君”,在位時曾給了芬蘭廣泛的自治,從而在芬蘭人心中燃起了獨立的希望


赫爾辛基大教堂(Helsinki Cathedral)。據說這座建於十九世紀前半頁的大教堂,在形狀上模仿的是聖彼得堡聖伊薩大教堂,有一個綠色的大園頂和四個小圓頂,也就是外形相似,其它地方與聖伊薩大教堂大相徑庭,卻也出落得清麗高雅。裏麵的聖壇由沙皇尼古拉一世捐贈(尼古拉一世是亞曆山大二世的父皇),直到1917年芬蘭獨立前都被稱為“聖尼古拉大教堂”。教堂外麵的大廣場和幾十級開闊的石階是聚眾鬧事的好地方。


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Uspenski Orthodox Church),又名為聖母升天大教堂,建於1868年,紅磚結構,綠頂尖塔上有金色洋蔥頭,一共十三個

那天正好是星期天,赫爾辛基市內各個教堂都在做禮拜,上午不對外人開放,我們到達這座教堂時,禮拜正好結束,得以有機會進去瀏覽了一下。跟其它的教堂不同,這個教堂的大廳中間沒有安放一排一排的椅子,而是空空蕩蕩,沿著牆根兒放了一排椅子。當時黑袍神父還在與幾個教徒談話,大廳中央有個身著淺藍色西裝的男子,手不斷地劃十字,嘴裏不停地念叨,跪下來,然後又全身趴下,五體投地,非常虔誠地在地上趴了許久。

赫爾辛基北港(North Harbor),上午的港灣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寧靜而迷人


港灣旁的一家餐館,門口的裝潢是船的鐵錨和螺旋槳,想必是家賣海鮮的餐廳


港灣附近有座小橋,驚喜突如其來:護欄的網絲上麵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鎖,小橋有個浪漫的名字-愛之橋(Bridge Of Love)


還是北港,水色清澈如鏡,這邊風景獨好

在北港徜徉了半天,最後向鬧市區南港(South Harbor)進發。在南港的碼頭,我們乘輪渡去離南港不遠的海上堡壘-索梅琳那堡(Suomenlinna)。這座海上城防工事大概是瑞典人在赫爾辛基留下的唯一建築物,可以追溯到1748年,當時瑞典建立起這樣的防禦工事,是為了抵擋俄羅斯帝國的領土擴張。整個堡壘建在一連串的島鏈上,有幾個博物館:玩具博物館、海關博物館、潛艇博物館,等等。我們沒有進博物館,隻在島上迅速地兜了一圈就撤退了。

在返程的渡船上欣賞赫爾辛基天際線真是一大享受,南港西邊的景色如畫卷般徐徐展開,白色的赫爾辛基大教堂越來越近


西岸的天際線中還有一座雙塔教堂,典型的新哥德式建築,這是赫爾辛基聖約翰教堂,是芬蘭最大的石砌教堂


輪渡靠近南港碼頭,那一排海景房就是赫爾辛基的政要職能部門所在地:市政廳、最高法院、總統府(從前沙皇的行宮)等都在這一片。總統府正在修繕,被網子罩了起來。


碼頭對麵就是集市廣場(Market Square),廣場正對著政要的建築,一街之隔,卻代表著兩個不同的天地。集市廣場上有林林種種的小攤位,賣當地特產的皮草、手工藝品、首飾、服裝、皮包,還有新鮮的水果、蔬菜和小吃,有不少攤位現做現賣烤魚炸魚和煎香腸,煙熏味和食物的香味被海風一吹,就吹到了對過的總統府、法院、瑞典大使館、銀行和市政廳,真是個“平民化”的國家。


“波羅的海女兒”銅雕

雕像出自於旅法的芬蘭藝術家維利.瓦格倫(Ville Vallgren)之手,於1906年在法國巴黎創作,1908年才豎立在赫爾辛基集市廣場。瓦格倫稱她為美人魚,由水草托舉浮出水麵。早年這個裸女的銅像一跟大眾見麵就遭到不少人的質疑和圍攻,尤其是女權主義者,批評這個雕像不夠純美,動作輕佻,言語尖刻者甚至說她像個“法國婊子”。罵歸罵,倒還沒聽說有人動手的,不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魚,沒人罵但動手就鋸頭。現今這個雕像被賦予赫爾辛基經曆坎坷而重生的寓意。

瑞典大使館正麵的廣場中央有座高高的錐形紀念碑:皇後之石紀念碑(Czarina's Stone)

此碑為了紀念1835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以及皇後的到訪而立,紀念碑的頂端是俄羅斯國家徽記雙頭鷹。這種布局咋看之下有點滑稽:老一代統治者的使館麵前是下一代統治者的紀念碑,但芬蘭人讓它們並存說明這個民族的大氣和對曆史的坦然。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下教堂-赫爾辛基岩洞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

俗稱赫爾辛基有紅、白、綠三大教堂,紅的是烏斯別斯基東正教堂,白的是赫爾辛基大教堂,那麽綠的呢,就是曠世聞名的岩洞教堂。我們匆匆忙忙地從索梅琳那堡趕回來就是為了去看一眼那岩洞裏的教堂,教堂在周日要下午才對公眾開放。

岩洞教堂內部

這座教堂別具一格,修建在一塊巨大的岩石窩裏,從外麵看像個地堡,上麵是個銅鑄的穹頂,由許多根細細的窗梁支撐,日光從窗梁中的縫隙裏傾瀉進教堂大廳,采光和音響效果都是一流。能坐在教堂的大廳裏,聽上一曲管風琴的演奏,著實是一種享受。

回到西港的工業碼頭,碼頭對過是一家星期日照常營業的電子產品商店,規模宏大,有好幾層樓。按照遊輪講座主持人約翰.勞倫斯的指點,這家商店的頂樓會有一個驚喜。果然,樓頂是一個開闊的平台,上麵停著一架蘇式米格飛機,不像模型,像是真家夥,大概是老式的退役了的飛機。至於它為什麽停在這裏,繳獲的?買來的?商店裏沒有任何說明,約翰.勞倫斯也沒有講。飛機停機坪的下方碼頭,泊的是俄羅斯“聖彼得線”輪渡,往返於赫爾辛基-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之間,新開的航線,兩年前才開始運行。


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



訪問我的博客看更多博文:

大漠滿天星的博客目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紅臉蛋兒 回複 悄悄話 保留雙頭鷹不是因為芬蘭人的大氣,而是為了迎合俄羅斯遊客了,赫爾辛基一半以上的遊客都是從俄羅斯去的,從聖彼得堡去那邊很近,開車幾小時就去了,有人周末就去購物。
coopersmama 回複 悄悄話 去過芬蘭,很美、夏天去的,確不覺熱,夏風爽爽,甚是暇意。

謝謝樓主圖文並茂的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