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夢的博客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涓涓細流過,靜靜萬物洗。
個人資料
正文

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獎拉斯克獎(ZT)

(2011-09-25 18:41:31) 下一個

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獎(ZT)

來源: 流浪之心22011-09-25 08:42:36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33次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呂諾、任海軍、張嚴平、鄭黎)81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登上了國際生物醫學大獎“拉斯克獎”的領獎台: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9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領獎。當日,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新華社記者王成雲攝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北京時間24日淩晨在紐約隆重舉行。拉斯克基金會將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貢獻。這是“拉斯克獎”設立65年來首次頒予中國科學家。

  “這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屠呦呦說,“它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

  醫藥學的榮光

  源遠流長的中醫藥學,攻克了一個世界性健康難題。

  瘧疾是一種古老而頑固的疾病,傳播廣泛,致死率高。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就描述了瘧疾的發熱、寒戰、出汗退熱等相關症狀。在古希臘和印度,均有對瘧疾暴發導致人口減少的記載。

  人類與這一痼疾的持久戰鬥仍在繼續。世衛組織2010年12月發布的全球瘧疾年度報告顯示,就在2009年,全球還有78.1萬人死於瘧疾。目前最有效的抗瘧武器就是青蒿素類藥物。這項中國的原創發明,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研大協作的成果。

  發現青蒿素的那一幕,屠呦呦記憶猶新:“太高興了!麵對這個每年幾億人發病、造成大量死亡、幾乎無藥可治的可怕疾病,全世界都在尋求解決之道。我們到底把問題解決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得以挽救,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屬於我們中國的發明成果,而且是從中醫藥裏集成發掘的,是中醫藥造福人類的體現。我們倍感自豪。”

  “在人類的藥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在講述青蒿素發現的意義時說,青蒿素這一高效抗瘧藥的發現歸因於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為世界提供了過去半個世紀裏最重要的藥物幹預方案。

  從藥材篩選、有效成分提煉、臨床實驗、結晶獲取、結構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藥研發,青蒿素的發現發明過程猶如眾多科研人員環環相扣的接力賽,每一棒都功不可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研條件還十分艱苦。在當時大協作的背景下,很多人甚至未能在學術論文中留下名字。他們對科研的這份執著和熱情,源自一個樸素的想法:這是國家的需要。

  “那時候沒有考慮到什麽獎。”屠呦呦說,“國家需要做什麽,就努力去做好。”

  今天,“拉斯克獎”讓世界矚目中國和中醫藥學。這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的大獎,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迄今,300多位獲獎者中,有數十人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拉斯克獎”獲獎者一向以美國人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她認為,這是國際生物醫學對中醫藥學的肯定。

  “我要呼籲進一步發掘傳統中醫藥,繼承發揚、繼承提高、繼承創新。”她說,“中醫是偉大寶庫,對世界人民健康的潛力還有待繼續發掘。我們老祖宗替我們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經驗。我們找到青蒿素,解決了全球迫切想解決的問題。類似的傳統藥還有很多。”

  9月23日,在美國紐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前排中)與2011年拉斯克獎評委和獲獎人員合影。新華社記者王成雲攝

  青蒿素的故事

  人類對付瘧疾的藥物,最初並非來自青蒿,而是源於另一種植物金雞納樹。

  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隨後,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奎寧,又找到了奎寧替代物氯喹。氯喹藥物一度是抗擊瘧疾的特效藥。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再次肆瘧東南亞,疫情難以控製。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對付這種疾病的新藥。

  1967年5月23日,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大項目“523項目”正式啟動。漫長的探索中,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組成了研發大軍,屠呦呦是其中一員。

  那是在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此前,美國投入巨額資金,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但沒有找到理想的藥物;國內多個省份的科研人員已經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屠呦呦首先麵臨的問題,仍是怎麽找藥。

  從係統整理曆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誌,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了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的草藥《抗瘧單驗方集》,供研究者進一步發掘。

  1971年,經過反複篩選、試驗,屠呦呦領導的研究小組將目光鎖定青蒿。

  青蒿是一種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氣,一歲一枯榮。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熱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在眾多中草藥中,研究小組發現青蒿對瘧疾的抑製率相對較高,能達到68%。然而,之後的重複試驗中,青蒿的抑製率反而降低了。

  “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為什麽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絞汁使用的辦法,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這是不是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下被破壞?屠呦呦受到啟發,想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

  經過190多次失敗後,終於,用乙醚製取的191號樣品,對鼠虐猴虐的抑製率達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結晶。隨後,青蒿結晶的抗瘧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523項目”辦公室將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作為新藥進行研發。

  幾年後,有機化學家完成了結構測定;1984年,科學家們終於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回顧失敗與成功交織的曲折探索過程,每一項突破都包含著動人的故事,每一次發現都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曾參加“523項目”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維善感歎:“青蒿素係列藥物的研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係統工程,有眾多研究人員的參與,不是任何一個單位或個人可以包打天下的。”那些知道和不知道姓名的人們,如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小草。他們的貢獻,都值得被曆史銘記。

  9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展示獎杯和證書。新華社記者王成雲攝

  “中國小草”的力量和啟示

  從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惡性瘧疾、腦瘧有著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神奇物質,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瘧疾規劃協調員PASCALRINGWALD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10年,全球死於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3個國家、其中包括11個非洲國家瘧疾發病率和瘧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青蒿素類藥物的問世,為人類在抗擊瘧疾的戰鬥提供了有效武器。

  這是植根於中華大地的科研成果。它造福於人類,如今作為傳統中醫藥瑰寶,得到了國際生物醫學界的權威肯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日發出的賀信說,屠呦呦研究員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充分說明了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展示了中醫藥學的科學價值,體現了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振奮了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精神。

  研究青蒿素曆史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認為,青蒿素證明了從傳統藥物獲得確定化學成分藥物的價值。這能刺激國際醫藥界用傳統藥物尋找全新化學結構的藥物、發現已有化合物。這也是警醒人們努力確定中藥特定化學成分和特定疾病的關係。國內和國際對中藥的努力可能將中藥帶到一個新的時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人們由此讚歎平凡人身上小草一般頑強向上的可貴力量,屠呦呦和其他青蒿素研發人員有才能,但並非天才。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紮實地工作,獲得了重要發現。

  全球醫生組織執行董事和中國辦事處總代表時占祥說:“這也給投入醫學研究的後來人一個重要啟示,醫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漫長的驗證曆程。能在國內外發表多少學術論文,並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醫學工作者追求的終極目標,隻有樹立樸實的理念治病救人和從知其然到知所以然的升華,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屠呦呦的獲獎,給中國科學界帶來的或許不僅僅是一座獎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