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評(糾正:不是儒家文化為主)
(2010-05-06 05:21:02)
下一個
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評(糾正:不是儒家文化為主)
□ 李 勉
一、新加坡的社會背景及多元文化政策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亞洲、歐洲等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殖民統治的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新加坡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根據新加坡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06年6月,新加坡人口達到4483900人,其中,華人約占75.0%,馬來人約占14.0%,印度人約占8.8%,其他民族人口約占2.2%。
多民族成分給新加坡政府治國帶來了一連串問題。有學者說:“新加坡的民族、文化、語言、宗教和幫派構成不僅多,而且差異大。它們分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不同的人種和不同的宗教係統,由此造成的價值觀念、政見和經濟利益的分歧也特別大,有不易調和的特點。加之因經濟地位不同而產生的階級差別,新加坡的社會構成就更加複雜了,所以新加坡是個極易分裂的社會。這也是新加坡的國情、社會的現實。”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新加坡政府選擇了主張民族平等、民族和諧相處的多元文化政策。在政治上,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強化公民的國家歸屬感;選拔領導人和公務員時,充分考慮各民族的代表,並依據各族人口數量確定比例標準。在經濟上,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充分的就業、教育和培訓,打破過去各民族職業分離的狀況。在文化上,讓各民族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繼承關係,同時也注重共同價值觀的培養,確認和尊重馬、華、印、英四大民族文化傳統且兼收並蓄,反對單一文化的滲透,力圖眾采百家之長,形成新加坡混合文化。在宗教上,每個公民都可以自由地選擇宗教信仰;政府致力於促進和實現各種宗教之間的和諧,堅決反對宗教幹涉和介入政治,實現宗教與政治嚴格分離,公開宣布新加坡不會有國教。
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政策的體現,是由新加坡的社會現實所決定的。新加坡教育以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生活的觀念和能力為使命。同時,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也直接關係到新加坡下一代公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觀念,從而影響到未來新加坡的社會風氣乃至社會格局。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從以下三方麵展開:
1、道德教育——樹立國家意識,倡導民族團結。
多元文化教育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在學生中開展道德教育。為了使學生樹立“新加坡人”意識,新加坡學校的道德教育強調新加坡特色,要求學生每天舉行升國旗儀式禮、唱國歌,並背誦信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的異同,團結一致地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願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此外,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舉辦各種形式的“國民意識日”活動,以消除移民心理,使各民族體會到新加坡國家的關懷。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新加坡存在四種不同源流的學校,即英文學校、華文學校、馬來文學校、印度文(泰米爾文)學校。新加坡獨立以後,為了衝淡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政府實行了將四種不同源流的學校合並的製度,讓不同民族的學生在同一學校上課、共同參加課外活動,以使不同民族的學生增進團結。同時,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學校也注意營造民族和諧的氛圍,促進各民族學生相互間的溝通和了解。在《新加坡小學教育考察》一書中,作者吳雲霞講述了自己在新加坡孺廊小學的見聞:凡是國家麵對學生的各種書麵告示,大到“信約”,小到“招生辦法”,一律同時用英文、華文、馬來文、泰米爾文印刷;政府把每年的8月9日定為宣傳、倡導民族團結的日子,那天各族學生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並用不同文字的慶賀節日的標語裝點校園;舉辦文藝演出時,各民族學生紛紛登台表演,校長還刻意把少數民族學生的節目排在前麵,以示優待。
2、語言教育——開展雙語教育。
在1965年以前,新加坡的語言教育為單語教育,也稱多種語文學校並存製,即華文學校用華語(包括中國方言)授課,馬來文學校用馬來語授課,印度文學校用泰米爾語授課,英文學校用英語授課。這種語言教育方式使很多人隻懂得本民族的語言,對不同民族的人相互溝通產生了極大的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共同語教育勢在必行。新加坡通過引入英語這一共同語,消除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語言障礙,促進了學生們的相互溝通和了解,有利於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在此基礎之上,新加坡開展雙語教育,並對英語和各民族母語的功能做了區分,即強調英語的工具性和母語的情感性。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它的中立性讓各民族都能接受,它的普及、運用有助於新加坡與國際社會及新加坡內部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因此新加坡政府強調英語的工具屬性。而各民族的母語則不同,母語的價值在於傳授道德觀念和文化傳統,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用各民族母語講授本民族的神話傳說、英雄故事,使學生們能比較容易地接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什麽漢語沒有成為新加坡的國語?
馬來語是新加坡書麵上的“官方語言”。因為以前新加坡是屬於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原住民是馬來人。把馬來語設定為國語是對原住民的一種尊重。雖然如此,新加坡官方在發言的時候其實都是用英語的。所以現在很多新加坡人本身都不知道馬來語其實是官方語言呢。
另外:雖然新加坡有大概70%都為華人,但是並不是這70%都會講中文的。在這70%的華人裏麵,大致可以分成3類:
新加坡的第一代(既目前70-90歲的老人家)華人為來自中國的移民,他們大都隻會講自己籍貫的方言,如潮州話,廣東話,閩南話,客家話。
第二代(即出生在新加坡的土生華人,年齡大概為40-60多歲)又分為2種:一為從小讀華校的,他們的中文造詣就蠻高的,相反英文就比較若;二為從小讀英校的,他們隻會英語跟自己籍貫的方言,最多會說幾句中文,但大都不會寫。
第三,四代(因為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變,學校所有科目除了母語外,全部以英文為教課媒介),加上他們的父母(新加坡第2代也不會說)所以現在的小孩對中文都不甚了解,隻會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語。
一項調查發現,以往新加坡華人日常采用的主要是華語,但目前其地位已漸漸被英語所取代。
這項調查由新加坡《海峽時報》主辦,受訪者均為小一學生。調查指出,目前43.2%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會經常使用英語,而20年前同組別的使用英語比率僅為9.3%,明顯有大幅度的增長。
調查還指出,目前有53.8%的學生在家會使用華語,雖然比1980年的數字上升了25.9%,但卻比8 9年的69.1%大為下跌。
在新加坡的多種族人口中,以華人最多,占77%,合共320萬人;印度及馬拉人排行第二。
政府推動英語使華語漸被忽略調查分析指出,由於近年新加坡政府積極在向華人社區推廣使用英語,故令英語的地位漸與華語並駕齊驅。
而專家則表示,英語的使用率在過去20年來不斷上升,相信在未來的5至10年,英語與華語的使用率將會更為相近。
負責推廣使用英語運動的主席表示,英語將會繼續在華人的家庭中被廣泛使用,而英語將會取替華語,成為新加坡華人的第一語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在1979年發起華語運動,民眾必須在政治、社會及商業階層上多使用華語,以爭取華語在英語主導環境! 下的生存空間,否則華語將會成為“廚房裏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