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家的《易經》阻礙了中國的科學發展

(2010-03-17 07:32:06) 下一個
儒家的《易經》阻礙了中國的科學發展
  
  自從上網開始,就少不了與當今的尊孔派作鬥爭。在下認為儒學三段體,孔子兩家說。所謂儒學三段體,即孔子以前的儒學、孔子改革的儒學和孔子以後的儒學;孔子兩家說,也就是一個曆史上真實的孔子和五百年後從漢代董仲舒推薦的孔說到宋朝朱熹美化粉飾的孔說的第二個孔子。第一個孔子在下不想反對他,如同中國曆史上的諸子百家,孔子是個大家。第二個孔子在下是反對的,起碼同意這樣的說法,“去聖乃是真孔子”。
  
  在網上的爭論中也涉及中國在科學領域的內容。而儒學五經中,第一個就是《易經》(《周易》)。當然,網上對《易經》多數評價比較高,甚至有些人評價超高。說《易經》是萬能的,最先進的,這個在下就不服氣了。既然是萬能的、先進的,那麽我就出個題目考考這些“易經迷”。題目屬於常識性的理性問題。孩子都看動漫《數碼寶貝》,那麽以數碼音樂為例,用易經所持理論來回答:什麽是數碼時代?特征是什麽?核心理論與方法是什麽?數碼音樂怎麽個分解與重構?
  
  在下認為用“易經”是回答不了的,現在還沒有哪個“易經迷”作出過正確的回答。在下以為“易經”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儒家的《易經》阻礙了中國的科學發展。
  
  “易”是什麽?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擴充為六十四卦,著《連山》;商朝重新排序六十四卦,著《歸藏》;周文王寫“卦辭”、周公旦補“爻辭”,“易”才從卦圖走到圖文並茂,成為“周易”。說法有很多種,也許是都是先哲們知識的積累。其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科學性”,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時代”。一個時代的科學不能代表另一個時代的科學,否則社會的進步就無從談起。遠古時代的“科學”就是“圖騰崇拜”,這在當時就是天經地義的“科學”。《易經》出現,帶有明顯“圖騰”的痕跡,但卻擺脫了“圖騰”的模式。成為中國古代最古樸、最簡單、最實用的一種解釋世界的方法,這是進步。從無序到單向圖騰,又從單向圖騰到多向選擇,顯然是個進步,核心的進步是一分為二。
  
  在下的小故事《佛祖 —— 蘭花指與舍利子 —— 何用》,說的就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與孔子在對“易”的理解是不同的,觀點也是不同的。老子比孔子年長,也做過孔子的老師。老子沒有將“易”推向極致,認為它不能包羅萬象、不能間斷式的取意,“道可道,非常道”,在下認為這是對的;孔子及其弟子就不同了,不僅立《易》為五經之首,稱《易經》,還詮釋《易經》,著有《易傳》(《十翼》),孔子五十歲後學易和傳易。這樣也就了有了兩個“易”,這在馬王堆出土文獻(帛)中是很明顯的區分。東漢鄭玄著有《易論》。《易論》給出“易”的三義:簡易、變易和不易。
  
  在下認為“易學”是中華先祖智慧結晶,應該得以尊重與理性的應用。所謂理性,因為“易學”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和存在的缺陷,“易學”者中,本身就分兩大派,義理派和象數派。要用《易經》六十四的卦象來包羅萬象是不可取的。
  
  對“易學”的絕對化,實際上是讓“易學”走上其反麵。老子用“易學”相對比較理性。“易學”從某種程度受到了“儒學”的誤導。“易學”不能離開中華民族公認的先祖——黃帝。黃帝時代,就發明曆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八卦車等。比如黃帝定五音十二律;又比如黃帝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後人寫成《黃帝內經》。
  
  黃帝定五音十二律,比起西方早兩千年。為什麽現代音樂理論屬於西方,而不屬於東方呢?為什麽“數碼音樂”不能用“易學”來解釋呢?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是為什麽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呢?
  
  1953年愛因斯坦在致斯威澤的信中,曾經給出過這樣一個答案:“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在歐幾裏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係,以及(在文藝複興時期)發現通過係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人驚訝的。”
  
  “泱泱中國,千年回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罪魁禍首。首先是儒家把“易學”變味了,即“天人合一”。在董仲舒以前的先哲們,觀念上都小心翼翼地分析“天人合一”,還處於理念的合一,並不存在結構上的合一。獨尊儒術後,將音樂“十二律”等同於四季的“十二月”,音樂從此縹緲天際。同樣中醫學也進入一個浩瀚宇宙裏而“雲天霧罩”,遠離了形式邏輯和實驗驗證的體係。
  
  不注意邏輯,忽略次序,以觀物取象、取象類比之法,披上神秘的“天人合一”,這就是“易經”。對“易經”說好聽的是屬於“歸納法”。然而,風水、占卜、命理、天人感應、巫術等披科學外衣登台於中國的科學舞台上。哈!《易經》(周易)是超前的科學著作,蘊涵著量子力學、相對論、計算機理論、遺傳密碼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在下說其“歸納法”,是想把“易學”說的好一點,高雅一點。
  
  現實卻告訴人們,現代“易學”(周易迷們)不是“歸納法”,而是“鬼拿法”!現代許多科學成果,在六十四卦中找出“合適”一卦,這成果就歸“周易”啦!“周易”偉大!“周易”萬歲!哈哈,別人家的,也記在周易的名下,未免厚顏無恥吧?這樣,中國還需要科學研究嗎?不需要了,“鬼拿”就成!
  
  在下也希望古老的“易學”有所作為,起碼在離散的組合問題中起點作用。然而,對於那些將其奉於“神明”般的信徒來說,你還指望什麽呢?
  
  既然《易經》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個自然狀態可以對應,再多的狀態呢?無限多的狀態呢?數也數不清的狀態呢?在下以為,古希臘科學意義與現代科學研究是誠實的,如兩個直角邊為單位長其斜邊長度是多少?這才有了無理數,有了實數係,用自然數及其比例是不夠的,也會引起謬誤。所以,隻有誠實,才使得古希臘意義本體論能夠存在的機理,也才會碩果累累,數碼音樂就是典型的一例。
  
  留聲機是西方傳入中國的,讓中國人流連忘返和深深陶醉。怎麽能可以留聲呢?又怎麽能可以再聽呢?那就是把音樂隨時間的波動,通過話筒變為隨時間的變動電信號,再把隨時間的變動電信號變為隨時間的變化機械能,刻錄在唱片上。需要聽時,再將上述過程倒過來,最後由揚聲器得以實現。哈哈,哪兒來回哪兒去。
  
  數學上可以用 y=f(t) 來表示。注意,這是個連續變化著的連續量。雖然,易經也是變得的,但它是跳躍式的,不是連續的。從連續到離散,易學能自圓其說嗎?易學能表示自如嗎?易學能分析透徹嗎?不是儒家瞎折騰,也許在易學是能夠找到其閃光點。然而,《易經》的離散化把連續的過程分析掃地出門了。中醫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中醫學雖保留著過程分析的機理,但在《易經》統治下已經苟延殘喘……
  
  200年前,法國科學家傅裏葉在“聲的傳播”與“熱的傳導”兩方麵工作,確立了傅裏葉分析法。震撼了歐洲,引來了(繼牛頓-萊布尼茲爭論後)新一輪的爭論,也開啟了現代數學和物理的新的分析學科分支。用音樂為例,什麽是音樂的解析?什麽是音樂的特征性組合?什麽是逼近(近似的極限過程)過程?在不可數的無限到可數的無限中怎樣構造一個列緊的正交基呢?怎樣確定傅裏葉的分析組合是有效的、一致的、無偏的?怎樣將連續的與離散的能有機統一起來?最後又怎樣讓可數的無限的成為有限而能心安理得?這一幕在《易經》中是不可能看到的。
  
  50年前,由於模數轉換器在精度與速度提高,由采樣定律的保駕護航,加上傅裏葉分析法“家族”人丁興旺,頻域、時域、時頻域全上陣了,那麽 y=f(t) 在各類正交基下的零積“遊戲”演繹了“數碼音樂”,原來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組合,而且還保留著全息的分解與重構。前者是讓複雜問題回歸到簡單的四則運算問題;後者是讓全信息都有自己(音)軌道,俗稱“抓軌技術”。那麽這個“抓軌技術”恰恰是對《易經》的“鬼拿伎倆”的最好諷刺。
  
  突然間,世界各地的學者把眼光盯在古老中國的中醫學理論上,中醫學理論早在幾千年前已經確立了屬於自己的自然哲學,如“脈象”那樣分析已經傳遞著一個全息信號,卻讓儒家的《易經》蒙蔽著中國的智慧,變科學為“玄學”。是“玄學”阻礙了科學實驗和科學理論。如果你知道伽利略對歐洲文藝複興的貢獻,就不可能不知道他的物理實驗學觀點;如果有人關心牛頓的科學成就嗎?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醫學缺什麽?不就缺少實驗科學與數學原理嗎?記得三年前在下寫過一個帖子,名字叫《數學家給中醫,讓實驗證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