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學為什麽沒有閹割了日本的尚武精神?

(2010-03-16 14:13:47) 下一個
儒學為什麽沒有閹割了日本的尚武精神?

日本雖小,但他近代以前很多時間都沒有實現實質上的統一,一直處於戰亂狀態,內部有一個小的國際社會,叢林法則是日本的真正法則。

觀察日本戰國史,讀德川家康,以及看日本曆史劇,會發現日本人似乎沒有自己的立場,他會迅速的轉變自己的立場,把一個先前不合道義的東西說得大義凜然。最明顯的就是《利家與鬆》裏麵的前田利家了。

造成這個原因的恐怕還是因為日本人修改了儒家的五德吧。在中國,五德是仁義禮智信,而在日本,是忠義禮智信。仁不僅僅是對別人的仁,也包含對自己的仁;忠不僅僅包含對天皇的忠,也包括對幕府的忠,對大

名的忠,對自己上級的忠,所以日本人有多個可以選擇的忠誠對象,大義的名分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失敗之時日本人大多會舍生取義,舉族自戕,或者選擇忠於另外一個主子;而中國人卻往往選擇退隱或者“順應潮

流”。

日本幾百年的戰國亂世,武士當道,一直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戰爭,如果他們引進儒學的時候把仁字排在第一位,那無疑是自縛手腳。而中國則是明顯的文人當政,不需要殺來殺去,所以沒事談談仁說說義也還能湊合

過著。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大文化京都文化聚會地,山口的大內,越前的朝倉,駿河的今川,無一例外的都滅亡了。奪取天下的是叫囂著“天下布武”的織田信長和後繼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失敗之時日本人大多會舍生取義,舉族自戕,或者選擇忠於另外一個主子,說明根本他們信奉的是自己,民族精神就是唯我獨尊,隻有他們自己最重要。“仁”是不可變通的,明確的概念,“忠”則可以有無數對象,

非常靈活,容易利用。

日本人是非常優秀的民族,也是非常邪惡的民族。優秀加邪惡,相當之不可戰勝,相當之危險。

為什麽儒學和佛學沒有捆縛住日本人,是和他們的現實有關。前麵提到的三大文化中心,也同時是三大強藩,但他們都滅亡了。

日本雖小,但是叢林法則下競爭環境的殘酷和險惡程度遠勝於中國,在中國,失敗了,你可以逃跑,南有東南亞,西有西藏和大漠,北有草原和西伯利亞,但在日本,四麵環海,失敗了隻有死路一條,沒有地方躲和

藏的。

陳舜臣在《日本人與中國人》中有一個觀點,說是儒家主義其實沒有在日本紮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