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孝宗北伐之無功

(2010-03-15 00:02:41) 下一個
宋孝宗北伐之無功

宋孝宗是南宋時期難得的好皇帝,對義父高宗趙構至孝,上台伊始就為嶽飛等主戰派平反,清除主和派,銳意北伐,收複中原故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心有大作為的皇帝,在眾多主戰派謀臣的幫助下,北伐大計卻沒有成功,並終其一生,對金國忍辱負重,俯首稱臣,到死也沒有翻過牌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按理說,不應該。皇帝好,臣子忠,這是中興之象啊,然而事實出乎人之預料,宋孝宗北伐雖一生不忘,到底是沒有成功。

宋孝宗的北伐之無功,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時機選的不好。孝宗剛剛上台,最首要之任務應是穩固統治,積蓄力量,加強武備,伺機北伐。然而孝宗年輕氣盛,急於進取,剛一即位就舉兵北伐,實在是操之過急了。

當時金國的皇帝正是有“小堯舜”之稱的金世宗,金世宗是金國很有作為的皇帝,金國在他的治理下,政權比較安定,國力有所恢複,宋孝宗可以說是遇到了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此時北伐中原,勝算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孝宗用人不當。宋孝宗北伐,任用張浚(非陷害嶽飛之張俊)為主帥,實在是失誤。張浚這個人,誌大才疏,其人雖忠,其誌雖堅,但他明於勢而短於術,才能不行。可以說,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沒一次是不失敗的。最早有川陝之戰,不聽曲端之言,大敗於金軍,宋軍主力損失殆盡,賠了南宋朝的老本不說,還把曲端給害死了。後來又不聽嶽飛之言,任用文官呂祉統轄劉光世的部隊,致使淮西兵變,一部分宋軍投降金國,高宗就曾說:“寧可亡國,也不用此人。”宋孝宗又用這樣的人統帥宋軍與金軍作戰,結果再一次戰敗,被迫割地求和,再次受辱。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宗趙構的牽製。趙構是有名的逃跑皇帝,一心隻為保住皇位,偏安江南,甚至不惜殺害嶽飛,與金人求和。對他來說,就要和平,不要戰爭,為此什麽屈辱條件都可以答應,做了太上皇後,這個毛病也沒改,宋孝宗又非常孝順,不能不聽趙構的話,所以在北伐的事上,表現得也不是絕對的堅決。

總結起來看,其實宋孝宗還是個人能力不行,尤其不知道什麽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其實當時的宰相史浩已經把形勢說的很明白了,“然陛下初立,應以自治先行,方可圖遠。如今內乏謀臣,外無良將,貿動幹戈以攻大敵,誰能保其必勝?如能僥幸獲勝,自當痛快;若然不勝,則重辱社稷,以資外侮,後果那堪設想?”孝宗不聽,不用史浩之謀,非用張浚這種無才之人,最後結果就象史浩預料的一樣。

孝宗其實和他的義父高宗一樣,都是不能審時度勢之人。高宗時有滅金國之機,若聽嶽飛之言,金國早納入宋朝的版圖了,高宗不聽,十二道金牌招嶽飛、韓世忠、張俊等撤軍,失去一次收複故土,擴大版圖、中興大宋的機會。及至孝宗受禪,形勢已完全不一樣,宋金兩國休兵多年,如宰相史浩所言,‘內乏謀臣,外無良將’,根本不具備攻打金國的條件。此時金國皇帝易人,政治清明,宋金兩國實力相當,誰也吃不掉誰。孝宗不能看清形勢,倉促北伐,終至無功。

宰相史浩的辦法才是北伐成功唯一可行的辦法,“內修政事,外固疆圉,上收人才,下裕民力,乃選良將,練精卒,備器械,積資糧,十年之後,事力既備,苟有可乘之機,則一征無敵矣。”太可惜了,這麽好的謀略沒有被皇帝采納,可惜,可惜,真可惜!

——————————————————————————————————————

深宮禁事,宋高宗竟用處女選太子 

文章摘自《曆史密碼III》
作者:文裁縫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書簡介:悲情霸王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是為了堂堂王者的尊嚴,還是為了一個名叫虞姬的女子?是他悲憫眾生以已之死結束戰爭,還是他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東?一代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為何有皇帝之實而不要皇帝之名?

北宋滅亡後,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率領一幹人馬逃到江南,於公元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稱帝,改年號為建元,史稱南宋。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後並沒有勵精圖治、加強武備,反而偏安一隅,貪圖享樂,對金國采取退讓求和的政策,向金主交納歲貢、布帛等,並重用秦檜等人,在外交上力主求和、安於現狀,排斥主戰派韓世忠、嶽飛等大將的抗金策略,並聽信秦檜謠言,免去韓世忠軍權,賜死抗金名將嶽飛,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與金朝訂立了“紹興和議”,金國見南宋朝廷軟弱腐朽,更加肆無忌憚,屢屢南下犯界,而高宗膽小怕事,一旦金人來犯就倉皇出逃,派主和派大臣黃潛善、汪伯彥等人與金人和談,南宋朝廷就這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後來,宋高宗自覺國家風雨飄搖,軍國之事日重,便把皇位讓給了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關於宋高宗傳位於趙昚,曆史上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高宗用處女選太子的故事。那麽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宋高宗又為什麽要采用這種手段來立太子呢?

原來,宋高宗趙構即位後,雖然後宮妃嬪如雲,但兒子卻隻有元懿太子一人,可是元懿太子卻在三歲的時候就死了。據《宋史》記載,元懿太子一出生就體弱多病,而剛剛繼位的高宗麵臨金國的不斷騷擾,於是率領群臣和後宮諸人不斷南逃,疲於奔命,後宮嬪妃也跟著他東跑西顛。太子得不到安定的時機和優良的醫療條件治病,就這樣在戰亂中染著重病活到了三歲。高宗為逃避金兵侵犯,先設都城在南京應天府,後又遷都臨安(浙江杭州),從此穩定下來,然而這時太子元懿已經死了,趙構也由於連年逃竄驚嚇過度而失去生殖能力,從此再沒有子嗣。

為了大宋朝廷後繼有人,宋高宗隻好在皇族中選嗣。需要說明的是,宋朝自趙匡胤傳位於胞弟太宗趙光義之後,一直是太宗趙光義的後代做皇帝,太祖趙匡胤一支的兒孫們反倒默默無聞了,這種情況延續到高宗趙構。所以當高宗趙構準備收養皇兒後,朝野大臣們紛紛上書,請求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據史書記載,當時大臣李回進諫說:“太祖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太宗,是因為兄弟二人手足情深,陛下如今要立嗣,不妨效法太祖。”還有的大臣直接指出,太祖趙匡胤的後代如今默默無聞,如同凡夫俗子一樣,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為了宋室江山的千秋大業,應該從太祖一支中選嗣。

高宗趙構見沒有別的辦法,同時為了博得一個好的名聲,便接受了群臣的建議,在太祖趙匡胤的後裔中選嗣,於是就按著輩分的大小,在“伯”字輩的皇族中挑選了七歲以下的男童十人,再經仔細查看後,最後留下了一胖一瘦兩個小孩,胖的是伯玖,瘦的是伯琮。趙構本來決定“留胖去瘦”,但恰在此時一隻貓從二人身邊經過,伯琮站著沒動,伯玖卻飛起一腳踢去,趙構看了很不高興,說:“如此輕狂,怎能擔當社稷重任!”於是便留下了伯琮,將他以候選人的身份養育在宮中。

伯琮於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他的大世祖是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八賢王趙德芳。伯琮入宮後,天資聰穎,博聞強記,異於常人,很受趙構的喜歡,得到後宮的重點培養,高宗派人以行宮新建書院為資善堂,作為伯琮讀書的地方,並派學士富才贍作為讚讀。伯琮也很爭氣,尊師重教,勤奮好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快便成長起來。然而,高宗在立太子這件事情上卻一拖再拖,這其中有一些內在的隱情,主要是高宗的母親韋皇後不喜歡伯琮。她一心想要立寄養在後宮的趙琢為太子,而深受趙構重用的秦檜則主張立伯玖為太子,因為伯琮對秦檜充滿敵意,堅決主張抗擊金國。
後來,伯琮被封為普安郡王,伯玖被封為恩平郡王。二人才能不相上下,趙構雖然內心喜歡伯琮,但外在阻力很大,在立誰為太子的事情上躊躇不決。直到韋太後死後,高宗趙構才決定用“處女”選太子。於是他派人給伯琮、伯玖分別送去初選入宮的美女十人做丫環,過了一陣又把她們召回來,經過檢查,發現給伯玖的那十個都已破身,而給伯琮的那十個仍然是處女之身,於是高宗便下令立伯琮為太子。

在封建社會,皇子皇孫地位尊貴,有個三妻四妾本是極為平常的事,貪婪女色、留連宮闈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宋高宗何以竟用這種方法來確定太子人選呢?原因有二:一是北宋以來,理學興盛,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觀念,要求士大夫克己守禮,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禁欲主義成為倫理綱常的基本要求,朝廷上也要求皇族大臣清心寡欲、修身養性,從而形成了一種道德評判。所以伯琮的不近女色就成為道德高尚、品質端正的代表,受到高宗的鍾愛。二是高宗本來就喜歡伯琮,伯琮對高宗趙構非常有禮,孝敬有加,對高宗的教誨言聽計從,時時流露出對高宗知遇的感激之情,而且伯琮對時局形勢的分析、外交國策的建議每每讓高宗深以為是,還曾幫助他識破了秦檜暗中謀劃讓自己的兒子做宰相的計劃,展現出卓越的才華,所以高宗內心早已決定立他為太子。高宗深知伯琮不是好色之徒,宮闈生活尚稱嚴謹,因而采用了“處女”考驗的辦法,也幸虧伯琮聽從了老師史浩的建議,在美色麵前嚴格自製,經受住了這次“處女”考驗,從而登上了太子的寶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