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爹劄記

引領孩子走當行的路,與孩子共同成長
正文

(4) 建立起家長的權威

(2010-04-06 10:38:37) 下一個

家長的權威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如何建立家長的權威卻有不同的方式。胡蘿卜加大棒可以保持家長的權威,孩子也會在威逼利誘下屈服。但背後有可能隱藏的是內心的不服和蓄勢的反抗。另一種權威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這種權威建立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讓孩子聽話,而是要給孩子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的最大的自由。就象是給小羊建的羊圈,不是為了限製小羊的自由而是為了小羊的安全而設。

 

被愛所管教的孩子有安全感。他知道可以作什麽,什麽不可以作。他(將會)知道父母的管教是出於對他的好,是為了他的安全和今後健全的成長。這樣管教出來的孩子在將來羽翼豐滿,獨立翱翔的時候,仍然能聽得進父母的勸告,或許還會主動來找你尋求建議。當然那時最終的主意將是他自己拿了。

 

如何在愛的基礎上建立父母的權威呢?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給孩子定下規矩。個人的經驗(對teenager之前的孩子)是:

1)對於小於5歲的孩子采用專製。明確告訴他規矩。告訴他製定規矩的目的,給出幾條遵守規矩的好處和違背規矩的壞處。好處和壞處是從孩子的角度上看到的自然結果,而不是給糖吃或打PG。例如規定幾點以前要上床睡覺。那麽好處是第二天會玩得更有精神,跑得更快。壞處是第二天玩遊戲時會犯困,不長個子。小孩子有時會嚐試挑戰父母的權威。隻要讓他每次都碰壁他就明白違背父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2)對於大於5歲的孩子,可以開始和他講道理,與他一起製定規矩。規矩的製定原則依然是出於對孩子的好處。在規矩的製定過程中,父母可以在有些方麵作一定程度的妥協。但規矩一旦製定,就要嚴格執行。孩子可以提出更改規矩的要求。合理的要求會給以考慮,不過在規矩更改之前依然要照章辦事。

 

規矩條款的數目與孩子的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的孩子的規矩越少。另外,孩子明白規矩是一回事,他能夠遵守又是另一回事。小孩子的自控能力還不夠,會經常觸犯規矩。無意的觸犯可以給提醒和警告(黃牌),故意的(或累計黃牌過多)就要按照規矩行事作相應的處罰。這是最考驗家長耐心的階段。執行處罰時要堅決,無論孩子如何哭鬧。當孩子發現哭鬧無效後,他自然會放棄。一旦他的哭鬧有效,那麽一切的規矩都形同虛設。

 

父母給孩子(尤其是小孩子)的指令一定要言出必行,行出必果。盡量給孩子自由,少說“不”。一旦說了“不”就是不,決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改變。例如孩子說想要吃糖。考慮到會影響吃飯,家長說“不可以”。孩子於是大哭大鬧起來。考慮到如此哭鬧會更影響吃飯,家長可能會說“好,就吃一塊”。事情似乎圓滿解決了,但父母的權威卻被削弱了。因為孩子認為父母的決定是可以用哭鬧(或其他方法)來改變的。今後孩子一旦不滿意父母的決定,他就會故伎重演。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得孩子相信,隻要哭鬧足夠大聲或足夠時間,父母的決定終究會改變的。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反正也不是什麽大事,就輕易改變決定而順著孩子讓他別再哭了。如果不是大事,孩子第一次要求時就答應他。一旦不答應,越是哭鬧就越不能答應。否則,父母的權威就在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喪失了。

 

與老人(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同住怎麽辦?老人家最聽不得孩子哭了。

很頭痛的一件事情(小聲說,別讓老人聽到)。即不要當著孩子的麵頂撞老人(否則孩子也會學著頂撞我們,而且對老人也不尊重),又不能聽任老人用我們不認可的方式管教我們的孩子。原則上就是讓老人不要直接插手第三代的教育。歡迎他們給出建議,但最終是否采納及如何應用由我們作父母的決定。一個健康的家庭結構應該是作家長的為一家之主,擁有絕對的決定權。不要試圖與老人建立同盟來共同教育孩子。人越多越容易產生分歧。到時候很有可能陷入兩麵作戰,腹背受敵的境地。如果老人一定要插手,要不惜讓老人有些不開心,也決不可放棄教育孩子的主權。隨著時過境遷,當老人看到健康快樂,知書達理的第三代時,一切的不愉快都將煙消雲散。反之,如果因為怕讓老人不高興而任憑他們按照他們的一套去管教孩子,結果好的話無妨。一旦結果不理想,作父母的會在心裏抱怨,而老人的心中也會內疚。

 

總之,建立起家長的權威是成功教育子女的關鍵。越早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家長的權威,教育子女的過程(對家長和子女雙方)就會越輕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