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SMP,美國人常稱為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lice)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下設的警察武裝,成立於1854年8 月,1943 年7月租界交還中國(汪精衛政府)時結束,共存在約90年時間。
這支警察武裝最初完全由西方人組成,主要是英國人,1864年以後有華人加入,1884年印捕(Sikh Branch)加入,1916年日捕(Japanese Branch)加入,
第一批警員31人來自香港,其中克萊夫頓為督察,羅伯特·馬根西為副督察。
1936 年,和平時期的最後一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共有4,739名警員,其中華籍警員3,466人,西捕(the Foreign Branch,主要是英國人)457人 ,印捕(Sikh Branch)558 人,日捕(Japanese Branch)258人。
從1937年8月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後日本占領上海公共租界,中國國民政府留下的地下武裝針對日本人及其合作者發動了多次暴力破壞活動(鋤奸),而對方也進行了多次血腥的報複活動。在日本控製下,一大批英國警官被作為“政治犯”逮捕,關押在上海的海防路兵營,大部分巡捕別無選擇,留在自己的崗位,直到1943年2-3月間最終解散並扣押。
目錄[隱藏] |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遺產有三個方麵:為了回應武裝犯罪的上升,威廉·費爾貝恩(William E. Fairbairn)、埃裏克·塞克斯(Eric A. Sykes)和奧尼爾(Dermot 'Pat' O'Neil)等警官率先創新了手槍射擊(combat pistol shooting)、徒手格鬥(hand to hand combat)和刀具格鬥(knife fight)的訓練,以及 特種部隊技術,最終為國際上其他力量所采用,並秘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
1925 年5月30日,老閘捕房的錫克人和華人巡捕受命向南京路上的示威者開火,造成12名年輕人喪生或受重傷,因而引發了中國全國性的反帝運動(特別是反英運動)五卅運動,這支部隊製定了新的防暴措施。費爾貝恩再次成為這裏的核心人物,領導所謂的後備隊(Reserve Unit)。後來,他帶著這些發明,進入英國殖民地塞浦路斯和新加坡的警務機構。
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成立了政治部(Special Branch)。其最大的行動是在1931年6月15日,逮捕了牛蘭(Jakob Rudnik或Hilaire Noulens)和他的妻子 Tatiana Moissenko。這次逮捕是 與新加坡政治部、英國秘密情報局(軍情六處)和法國殖民地情報機構緊密合作的成果,破獲了共產國際在上海的秘密國際聯絡部。但是,政治部未能發現,從1930至1933年居住在上海的理查·佐爾格,是一名蘇聯間諜。1928年以後,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政治部與國民政府的情報機構合作,到 1932年,摧毀了中共在城市的基地。1949年,政治部存檔由中央情報局收購,最終在1980年代向研究者開放,不過這些檔案顯然消除了可能危及過去在上海的一些人物的有關材料。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下設的分區捕房共有14個[1]:
1.中央捕房(1854~1943):福州路(江西路西麵)。
2.老閘捕房(1860~1943):南京路、六合路。1925年5 月30日下午3時37分,守衛老閘捕房的外國巡捕向和平請願的遊行隊伍開槍,打死4人,打傷9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3.靜安寺捕房(1884~1943)愚園路。
4.新閘路捕房(1899~1943)。
5.戈登路捕房(1909~1943)戈登路、康腦脫路轉角處。今江寧路511號上海商業會計學校靜安分校,2005 年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曆史建築
6。成都路捕房(1933~1943。
7。普陀路捕房(1929~1943):戈登路。
8.虹口捕房(1861~1943)閔行路。
9.匯司捕房(1898~1943):海寧路。
10.楊樹浦路捕房(1891~1943)格蘭路與平涼路轉角處。
11.匯山捕房(1903-1943年),茂海路。
12.嘉興路捕房(1907~1943),湯恩路,轄區內主要為日本僑民。
13。榆林路捕房(1925~1943)位於華盛路與齊物浦路間的榆林路。
14.狄思威路捕房(1912~1943):轄區為以下各條馬路:北四川路延長線,江灣路(從北四川路至體育會路,包括靶子場、虹口公園和遊泳池),狄思威路,竇樂安路(包括鬆慶裏、豐樂裏和紀家花園),白保羅路和赫林裏,施高塔路(從江灣路到祥德路),及附近地區。
Guide to the Scholarly Resources Microfilm Edition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Files, 1894-1949,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cia R. Ristaino. (Wilmington, Delaware: Scholarly Resources Inc.,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