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有時很多人搶著回家,心情急迫。其實,春運著急回家團圓急一些倒是有情可原,中國人的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對中國人的急躁,《新周刊》曾有過經典描述:中國人愛著急,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麽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中國人如此匆匆,心急火燎,到底為什麽?
客觀而言,不是我們急,而是社會裹挾著我們被迫急。
我們急,不是為了領先,而是為了不被拋下。社會學家孫立平認為,中國社會不是金字塔,而是馬拉鬆。金字塔社會,如果安於底層生活,可以過上貧窮低賤的生活而心安理得,印度的賤民即是如此。然而,在馬拉鬆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奔跑,如果慢了就會被徹底拋棄。被拋棄的結果是,看著別人遠去的背影,永遠和這個社會脫節。
以乘電梯為例,我在國外旅行,很少有人去按電梯的“關門”按鈕,聽到有人來也會按住“開”等下。而在國內乘電梯,總有人迫不及待的去按“關”,半秒鍾也不願等。
然而,主觀層麵,作為獨立的人,並非沒有選擇。
麵對社會的洶湧大潮,人心中的那塊信念之石才是巋然不動的中流砥柱。
不急,需要讀書。古人說知書達理,胸中有萬卷書方可處變不驚。我高峰時間在倫敦搭乘地鐵,等到第四輛列車開來才排隊上去。英國人大都拿著書或報紙,靜靜地排隊。沒有喧嘩,更有被擠上去的景象。這種書香下的泰然自若,我們尚有差距,需要學習。
不急,要有愛好。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人忙於工作和應酬,出了掙錢吃飯睡覺,缺乏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純粹是為了活著而工作,為了掙錢而工作。我幫朋友接待過一個瑞典客人,這位老兄去頤和園時看著樹上的鳥半天一動不動,和我說他是個觀鳥愛好者,到森林深處看鳥、聽鳥。
我們或許舉得這樣很無趣,不如來一圈麻將過癮。可人的這種愛好甚至嗜好,是心靈安靜的源泉。中國古代不乏此類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散,令人神往。禪宗說,不是雲在動,不是風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說明人內心深處的寧靜才是根源所在。
戒驕戒躁、稍安勿躁,加強個人修養是一方麵,關鍵還需要製度給力,用製度保障公平公正。唯有讓國民活得更有尊嚴,才能不“躁”。
製度給力,就是國家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製度建設要跟上,對醫療、住房、教育等公眾關心的問題早日解決。歐洲人多年來過著慢悠悠的生活,因為那裏有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製度,人們隻要盡心做事,無需為將來擔心。近年來隨著金融危機的擴散,歐式福利製度遭遇挑戰,歐洲人也不再那麽淡定了。
對此,法國《新新聞》雜誌有分析。法國人認為,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遼闊的國土本身,就是個無法回避的大問題。這種複雜性很容易造成社會不同階層的情緒偏激和思維偏執。
對於中國而言,挑戰在於如何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福利製度供給方麵保持平衡,並由此給公眾信心。
古人講,不患寡而患不均,用製度保障公平是又一要素。除了分配、再分配環節的公平,在具體小事的設計上也要注重細節,保證公平。在首都機場,前些年排隊亂哄哄,經常出現插隊吵架現象,近來引入了排隊線,一個人口,大家依次前行,想插隊都難。銀行前些年也是爭吵頻發之地,引入排號機後大為改觀。
製度給保證、社會有公平,人才可以安心做事,才能有尊嚴,這樣可以防止全民急功近利,讓每個人都各盡其責、各得其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2/23/4052266.html
至於是什麼東西造成的?你我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