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談

原創或轉帖,天下大事、國家大事、社會百態、個人小事,以供賞閱,以文會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光耀當眾教訓鄧小平事件的台前幕後(圖)

(2015-02-23 12:04:09) 下一個

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當與李光耀總理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時,李光耀說,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鄧小平停頓片刻後突然問:“你要我怎麽做?”這一來,反讓李光耀吃了一驚,於是,李光耀大膽地說:“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台廣播,停止對遊擊隊的支持。”1980年,鄧小平接見了馬共總書記陳平,要求馬共配合中共,實施國際關係上的“戰略轉移”,放棄武裝鬥爭。本文選自2015年2月16日共識網,作者陳益南,原題為《設在中國的馬共廣播電台》。

  

 

  1978年11月,李光耀在新加坡機場歡迎鄧小平

  曾經讀到過一份資料:

  文革中的1968年,7月的某一天,中午13時,對中國有關部門負責收聽到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革命之聲”中文廣播的工作人員來說,有三、四分鍾的廣播,會讓他們終身難忘。

  “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是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對外公開機構,“革命之聲”則是馬共擁有的廣播電台名稱。

  當時,在收聽“革命之聲”的女播音員,用中文平靜的播送馬來亞共產黨人民軍的戰報時,突然,聽到電台中傳來自動武器射擊的聲音,並且,槍聲在逐漸增多、增大,還聽到了手榴彈那種特有的爆炸聲。不久,槍聲逐漸稀疏,而出現了手槍發出近距離射擊的響聲。很快,又聽到一大群人用中國人聽不懂的語言在叫喊,緊接著,傳來女播音員的喘息聲,還很清楚的聽見她發出的呼喊:各位聽眾、同學、親人、朋友們……親愛的祖國,永別了!

  在廣播中傳來一聲爆炸的巨響後,廣播便嘎然而止,寂沒無聲了。

  當時所有收聽到這一廣播的人,都猜到了,槍聲、女播音員悲愴的告別聲與爆炸聲,及此後廣播的嘎然而止、寂沒無聲,是意味著什麽。

  很多年後,人們知道了這個與電台共存亡的女播音員令人驚異的情況:她姓焦,原是中國山東濟南市的一個紅衛兵,濟南某中學的高三學生,一個美麗的姑娘。

  六十年代後期,以支援世界革命為己任的格瓦拉主義,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青年人的欣然認同與接受。因此,一批中國紅衛兵自行跨過邊界,自發投入到東南亞的叢林中,參加了當地的共產黨遊擊隊。來自濟南的焦同學,便是其中一員,她成為了馬來亞共產黨人民軍戰士,在設於叢林中的馬共廣播電台,做了一名播音員。

  據那份資料說,當時,因受到馬來西亞政府軍特種部隊的偷襲,在抵抗無效即將被俘的最後時刻,女播音員拉響了一捆集束高爆反坦克手榴彈。

  距女播音員犧牲1年多後,1969年11月15日。

  當天,寂靜了多日的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革命之聲”的廣播,突然,又重新響蕩在空中,而且,所播出的聲音,功率更大,音質更強。

  然而,這個聲音,卻不再是發射於馬來亞與泰國邊境的叢林之中,而是來自一個出人意外的地方:中國、湖南省、益陽縣境內的四方山、代號為“691”的建築群。

  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白:安全、穩定、播音質量高。

  電台分別以馬、泰、華、英語進行播音,每種語言每天播音一到四小時。

  此後,長達12年,馬來西“革命之聲”的廣播就再也沒有停止過,不論馬共人民軍與政府軍的交戰如何激烈,或如何艱巨,馬來西“革命之聲”的廣播,都能高昂的飄蕩於天空。

  直到1980年6月,這個聲音才撤出中國,重新回到馬來西亞與泰國交界邊境的叢林。

  由此,“691”便成為了一段曆史,也成為了一座“文物”。

  從湖南省會長沙市,向西約60公裏,便到了益陽縣境,在距319國道隻有幾公裏之處,有一個叫嶽家橋的小鎮,四方山就在小鎮的附近。而隱蔽的“691”建築群大院,便處於四方山中的一個水庫旁,占地麵積近200畝。

  當年馬來亞共產黨的“革命之聲”廣播電台,就設在這裏。

  “691”並不是專為馬共“革命之聲”所建,而是六十年代中期為戰備需要,國家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所建的一個二線備用台基地。後來,應馬來亞共產黨的請求,便提供給馬共使用,將它改為了馬共“革命之聲”所在地。

  當時電台的發射機50千瓦,輸電線電壓11萬伏,備用柴油發電機480匹馬力,發射塔高94米,整個兒就是一個省級廣播電台的水平。

  馬共廣播電台到此,起初人數不很多,發展到後期,才增加至百多人。

  電台總編輯是馬共中央委員陳田。

  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也常住到這裏。在“691”大院內,有一排紅磚平房,之中,就有陳平及馬共中央的領導人的幾間住房,以及辦公室、會議室。

  “691”內的生活很單調。

  每天就是在固定的時間上班,吃飯和休息,娛樂休閑活動並不多。一早起身後,吃了早餐就去電台上班。11時30分就是吃午餐的時間。電台工作人員的飲、食、住、行,全由中國方麵包辦,不必電台的人操心。馬共人員隻管電台的播出,中國工作人員則負責電台的發射等一切技術上的事務,也負責保障馬共人員的日常生活事務需要。

  “691”的大門內,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崗亭,大院內還有二幢部隊的營房,一個連的解放軍駐守在這裏,負責警衛大院與電台的安全。

  在“691”院內,馬共人員和中國人員分成兩個部分,也分別住在兩個區。雙方人員不準私自往來,不準互相聊天,必須嚴格遵守。大院內,另有一道中門,將大院隔開為兩個區。中門之內,是馬共人員的天地,門外則是中國人的工作與生活區。馬共人員與中國人之間很少有往來,雙方人員更不能建立私人友誼。

  在馬共人員的區內,有幾幢雙層樓房,供他們居住;還有兩間文娛室,讓他們從事消閑活動。但是,隻有兩架黑白電視機,大家隻能集體在一起看電視。但在區內,馬共人員有機會觀賞電影,影片會定時送進來放映。此外,馬共人員一年有兩次出外旅行的機會。基本生活費他們不用操心,吃集體,用集體。他們每個人每個月另領40元人民幣的生活津貼,大家都一樣,總編輯陳田也不例外,每月也隻領40元人民幣。

  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有時也住到長沙市南郊的青園賓館。當時,青園賓館是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管理,是專門接待東南亞國家共產黨領導人的特殊賓館,對外不開放。於今,當然已不再有神秘的麵紗,而成了一所普通的商旅賓館了。

  現在,“691”大院已成為了曆史,在那兒人們已看不到任何當年電台的痕跡,隻剩下一幢幢被林蔭遮掩的破舊樓房,與瘋長的雜草共存。雖然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下,有關部門也曾想開發利用“691”這幽靜的幾百畝地,然而,可能是因其地畢竟身處深山之中,搞了許多年,都沒能挖掘出它的商業價值,辦企業不適宜,做賓館太偏僻。倒是其神秘的往事,經常吸引一些人前來觀賞,使“691”大院,成了當地一處特殊的景點。

  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30年4月30日。二戰期間,馬共建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遊擊戰,成為抗戰的重要力量。

  1945年8、9月間,英國重占馬來亞,於1948年6月20日頒布了“特別緊急條例”,其核心是為恢複其宗主國的統治。對此,馬共決定進行反抗英國人的武裝鬥爭,並於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當時的馬共總書記,就是時年26歲的陳平。

  馬來亞在1957年獲獨立後,有著眾多華人的共產黨,被邊緣化,因而,武裝鬥爭的矛頭又指向了政府。

  1960年,馬共的主力部隊共約3000人撤至馬泰邊境泰方一側的四個府(省)的叢林中,以求休養生息。這裏山多林密,重巒疊嶂,便於隱蔽;又有鐵路直通馬來西亞、新加坡,有海港可達香港。

  馬共巧妙地迂回於馬、泰兩國地方軍政的矛盾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得以在泰國的領土上生存20多年。

  進入80年代後,國際形勢發生巨變。

  1982年的7月,泰國陸軍製訂出“征剿”馬共的“泰南安寧第11號計劃”。

  泰軍“11號計劃”的“圍剿”戰績是:攻陷了馬共3個團的團部,占領了很多營地及生產基地。使馬共武裝喪失了經營多年的藏身之所,從而丟失了後勤基地、情報文件站及幹部訓練中心。

  然而,馬共最大的變化,是在此戰役結束之後。

  從1979年起,作為馬共最大支援者的中國,以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調整,取代了階級鬥爭與革命。從那以後中國發生的變化,讓馬共領導人不能不重新思考他們的理想與前途。

  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當與李光耀總理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時,李光耀說,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鄧小平停頓片刻後突然問:“你要我怎麽做?”這一來,反讓李光耀吃了一驚,於是,李光耀大膽地說:“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台廣播,停止對遊擊隊的支持。”

  1980年,鄧小平接見了馬共總書記陳平,要求馬共配合中共,實施國際關係上的“戰略轉移”,放棄武裝鬥爭。

  從1987年起,一些馬共高級領導人,麵對當時泰國首相差猜發出“不要戰場要商場”的呼籲,便先後開始響應,按泰國官方提出的三項政策,首先與泰國政府達成和解。

  泰政府的三項政策是:

  一、凡放棄武裝鬥爭者,不必寫“悔過書”或“脫黨聲明”。

  二、和平歸來後,不受監視或坐牢,免除判罪,就業自由,保證人身安全。

  三、其子女可以出國,可以自由上學、就業和結婚,不加限製。

  最後走出叢林、放棄武裝鬥爭的,是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

  1989年12月,在泰國邊境城市合艾,以陳平為團長的馬共代表團,終於與泰、馬兩國政府代表簽署了和平協議,決定放下武器,走出叢林,回歸大社會。

  奮鬥了60年的馬來亞共產黨便予以解散。

  泰、馬兩國政府向原馬共人員按每人5英畝的標準,在馬共原活動地區,無償提供土地,作為馬共人員賴以生活的生產資料。並建立了若幹個“友誼村”、“和平村”,供不願離開原活動駐地的原馬共人員居住。

  現在,這些“友誼村”、“和平村”中的一些前馬共軍人,將他們原來的戰鬥場所,予以開發。加之外商的投資,使當年的遊擊區,變為了泰馬邊境的特別旅遊地,吸引了不少國內外觀光遊客,由此給“友誼村”、“和平村”的村民——前馬共人員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收益。

  走出叢林後,一些原住在泰馬邊境的馬共領導人,按和平協議中可以無條件回國的條款,要求回國(馬來西來),以葉落歸根——他們很多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這些人的要求,大體上都被滿足了。

  然而,居住在泰國曼穀的前馬共總書記陳平,在2003年,以一個80歲的老人身份要求回到馬來西亞的家鄉的申請,卻被馬來西亞政府拒絕了。

  為此,陳平的律師向馬國法院起訴政府的這一違約舉措,然而,官司打到2008年的7月22日,馬來西亞最高法院的最終裁決,卻仍是不準許陳平回國。理由很可笑:陳平拿不出他在馬國的出生證明,因而,不能證明陳平是馬來西來公民,因此,不能打官司,也不能入境。

  顯然,馬國政府方麵,仍然有人對陳平耿耿於懷。

  對此,馬國的很多報刊,便嘲笑政府:1989年12月簽署泰、馬政府與馬共的三方和平協議時,就是陳平代表馬共在協議上簽的字,那時,政府怎麽不問問陳平是不是馬來西亞人?按政府現在的做法,要麽1989年簽和平協議時,政府就是搞錯了,與一個不是馬來西亞的外國人簽了協議;要麽,今天政府不讓馬共領導人陳平回國,就是在自食其言,違反了1989年的協議。

  但是,陳來終究沒能回到他的祖國,隻能仍居住在泰國。

  2003年,陳平用英文發表發他的回憶錄《陳平:我方的曆史》,講述了他參加共產黨的一生。他的文章,被獲準在馬來西來的報刊上公開連載,並成書出版、銷售。

  對此,東南亞學界評價頗高,認為允許陳平出書講述馬共的曆史,是一個讓失敗者也參入對曆史進行評說的範例,打破了自古以來曆史都是由勝利者所撰寫的鐵律,從而開創了曆史敘述實現雙向互補的先河。

  2004年,陳平獲新加坡政府特許,以學術研究為由,短暫訪問新加坡。

  2009年11月,陳平發表談話,以前馬共總書記的身份,向一切當年曾受到馬共活動中暴行傷害的人們及其家屬,予以公開道歉。

  2013年9月16日,陳平在泰國曼穀的一家醫院病逝,享年89歲。

  陳平在他的回憶錄《陳平:我方的曆史》一書中說:

  “你可以說,我錯了,失敗了,但我會告訴你,我是怎樣努力過!”



閱讀詳情: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5/02/23/347925.html#ixzz3SbHyxis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三河匹夫 回複 悄悄話 1970 年代新加坡南洋大學(今天南洋理工大學前身)的一些左翼學生等在新加坡呆不下去,跑到泰國參加馬共。91 - 92 年間,馬共解散後返回新加坡,被政府起訴逃兵役,均入獄數年。記得當地報紙還有幾位的照片。好像女性不需服兵役,應該沒有入獄。新加坡政府從來對共產黨容忍度為零。
愛亂跑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失敗者的坦城和優雅比勝利者更讓人敬佩 ~ 失敗過 努力過 忠實自已的信念一如繼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