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記憶如何成為碎片
(2016-09-04 13:47:57)
下一個
記憶如何成為碎片
最近看了兩集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佩服之餘是納悶,選手們怎麽能記得住那麽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古典詩詞萬萬千千,傑出的詩人詞人都是性情中人,風格各不相同。成熟的讀者,總得有點個性偏愛吧。一個人喜歡蘇軾辛棄疾的詞,也許也喜歡柳永李清照,或許還能接受秦觀周邦彥,但很難想象還會去背誦張先吳文英。這種競賽的優勝者,倒像是老少通吃,有腦無心的書海花花公子。
調侃歸調侃,佩服還是真佩服。現在愛讀書的年輕人真能讀書。相比之下,我們這代人簡直就是文盲。即使上過大學,也就隻是識字份子。小時候記憶力強,該讀書,卻無書可讀。長大以後讀書,讀了也記不住,就像酒肉穿腸過。有牙的年齡沒骨頭可啃,等到有骨頭的時候牙又啃不動了。舊時代私塾先生拿著尺子,記不住就打手心,才成就了那個時代的秀才舉人們。做學問是終生的事,讀書卻真要童子功。
《中華好詩詞》實際上是考”中華好記性“。我們小時候沒有人打手心,讀的書不係統,背誦更是任性,全憑喜歡。比如喜歡杜甫,能背誦他一百餘首,包括一些長詩。對李白則敬而遠之,讀讀就過去了,隻能記住他一些絕句和五律,長詩一首都記不住。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吳梅村的《圓圓曲》接地氣,我喜歡並能記住,卻記不全白居易神仙一樣場景的《長恨歌》。
當年記住的,已經淡忘了很多。很有趣的是這種忘卻往往是選擇性的。前幾天在舊書中找到一張紙條,是很多年前列出的能背誦的杜甫詩的標題。我測試了一下忘記了多少,結果是記不牢大都是那些不怎麽喜歡的。比如《詠懷古跡》,記得起四首,忘記的是其中最沒有人物個性的關於劉備那首。《秋興八首》,前麵四首記得很清,模糊了的是後麵四首,寫舊都浮華奢侈的場景,當時讀起來就很隔膜。《秦州雜詩》記得住的是後來反複回味的四首,其餘的當時為背誦而背誦,時間長也就湮沒了。
該忘的總歸要忘。記憶中的事物也是物競天擇,符合進化論,也沒有什麽可遺憾的。
2016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