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大概從有中國曆史開始,有一份自己的土地,幾乎成了千百年人們的目標。
中國的社會基本上就是有土地和沒土地的兩種人,社會的變革,動力說白了也就是沒土地的人想要土地, 有土地的人想要更多或要保住自己現有的土地。
近代開始有了規模工業,便有了專門從事工業的人,擁有者就是老板, 單純幹活的就是工人,相當多的老板,賺到錢後回老家或就地買土地,道理很簡單, 無論什麽天災人禍, 沒有特別原因,就算顆粒無收, 土地總不會跑掉,特別原因就是個人無法預測的了。
近代城裏人呢,有一部分不到鄉下買種田的地,而是在成立買房子,結果還是買地,房子可能出意外,土地不會自己跑掉。
一個農業國力, 大部分人是農民,在沒有階級分析之前, 在農村的人就是農人,地主是農人,富農也是農人, 貧下中農佃戶長工,都是農人。
十年興衰許多人,以往的農村,沒土地的做夢是有一塊自己的土地,有一點點有土地的做夢是多有一些土地,地主何嚐不是再想多一點土地呢? 倒是那種很大的地主,對多一點少一些土地,不是那麽關心。
城裏的工人, 大多數也隻是剛剛洗腳上岸沒幾天的莊稼漢,心底裏還是有這對土地的向往。
土改前後,有些在城裏幹活的工人或小手工業者甚至小業主店員等等,聽到共產黨要搞土地改革, 把地主家的土地拿過來大家分分,很是高興,算算自己身強力壯,當年就是沒有自家的土地不得不到城裏來做工的,現在有機會分一塊自己的土地, 憑著自己的下苦力氣, 養活一家人應該不在話下,再多使一把勁再更加勤儉一些, 說不明還可以多買一些土地呢! 注意注意, 這才是土改時很多人對分田分地之後的夢想, 當然也是癡心妄想。
我知道幾個這樣的人。
人一。 抗戰時在重慶一家公司做工人,不大的公司,既是操作工又是檢修工,還得帶徒弟,生活在一般市民重算是很不錯的,我見過他老婆抗戰勝利後的照片,漂漂亮亮燙著大波浪,證實生活尚可,雖然按階級教育課程, 舊社會的工人應該是餓死凍死得差不多了的。
1950年重慶一解放,他立刻辭工準備回老家分地,老婆進城的時間長些, 橫勸豎勸, 非得回去不可, 老板野勸他,好好在工廠幹,共產黨來了你就是國家的主人工廠不是就有你一份?
咋說也擋不住他對土地的想往,帶著老婆孩子回去了,土地倒是分了, 頭幾年單幹時日子也算過得去,省吃儉用,想的就是能再買些土地,一步一步, 說不定也過上以前大戶人家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發生了,地沒買一分,連自家種了紀念地自家土地也不是自家的了,過上了出工收工聽鍾響, 吃飯穿衣找隊長的日子,弄得一二十年被老婆孩子埋怨,憑你工齡和技術, 咋也得混個七級工八級工吧, 混來混去還是個莊稼漢!老婆說得更難聽,老球了,連個全勞力的工分都拿日不到!
還有一個例子,是黃泛區農場農機廠一個老師傅。這位在抗戰前就到武漢去學徒, 出師後在武漢當工人, 鉗工,有技術的吧。抗日戰後開始了,跑回河南在老家附近的小工廠做工,小工廠沒有那麽多的工種分類, 啥都得幹,技術就變得蠻全麵的了。
也是背了土改的時,對自己有土地的渴望,回家分了地,大約1954或1955年, 好像是初級社那陣,他發現不是那麽回事了,就乘著黃泛區農場招工人,很多農民還對外出當工人沒有什麽興趣的時候,趕緊來了, 本來就是有技術的人,沒幾年就混成了五級工,63年技術夠格, 但工齡太短, 沒能調成六級工,好歹比刨土坷垃強了不知多少倍。
1957年之前, 很多工廠到農村去招工, 確實很多人沒有很大興趣, 雷鋒同誌的從湖南望城縣招工到鞍山,不奇怪, 而且雷鋒同誌當時不是莊稼漢,他是區政府的小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