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計生到催生”,“勤儉節約到以舊換新”,看口號實則政策的時效的辯證關係

(2024-09-02 10:42:52) 下一個

五十年代初, 一則舊中國人口不多二來蘇聯大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政策是鼓勵生育, 人多熱氣高(當然火氣也大),雖沒有正式宣布生六個孩子是光榮媽媽的獎勵規定, 外加中國隊國粹“多子多福”,直到1958年人口大增, 形勢大好,農民意識濃烈的領導人,十分非常興高采烈,因為“人多好種田”,但忘記另一句老話“人少好過年”因為人多肯定是吃得多啊!

人多了, 需要的糧食一定是多的, 咋辦呢? 多產些糧食就行了,千斤不夠萬斤總夠了吧,農民種不出叫錢老學森幫忙。

殊不知自然不太聽話,隻好用波浪式前進的方式來解決宣傳政策的問題,突然間想起中國還有一句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 不錯,叫音樂家創作一首“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 告訴大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 離不了”。

七混八混, 這供需矛盾一直沒解決好,供不應求的現象就是消滅不了,就用發票證的辦法來達到雖少但基本公平的分配,對不管是全民還是大集體小集體的工廠學校機關團體balabala,則用的是計劃調撥的原則, 將大大小小生產原料生產資料啥的啥的一並納入計劃之中, 免得成地攤貨, 添一句,還是有條小口子,零星用品可以在計劃外去零星采購,另外辦公用品單位生活用品中,廁紙從來不能算作一項正常開銷,因為隨便抓張紙即可, 但是, 此處有“但是”,千萬不能忘記階級鬥爭! 以免當上現行反革命, anyway, 有點題外的話了。

直到後來的事發生了,原來中國人一樣有著極大的創造力,一樣可以把生產能力搞成“過剩”的局麵!再鼓勵“新三舊三修補再三”的哲學, 就會拖了生產力發展的後腿,就有必要變成鼓勵大家用更快的速度更新換代用新產品,不管咋說, 新東西應該比老東西好用些把。

從供不應求轉型到了不鼓勵就會“供過於求”的實際,耗時不過四五十年,此處千萬別找茬“到底四十還是五十年, 或者四十五年零六個月加七天”!

物質極大的豐富了之後, 咋的人卻少了呢?生產出來的任何東西, 直接間接還是需要人來消費的呀!

恍然大悟的管事者們,於是辯證地改變了計劃生育的“國策”,計生辦的計, 改成“催”, 催生辦, 催著人們生孩子,需不需要自圓其說呢? 請大家想個辦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