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研究初探 (ZT)

(2023-04-02 09:36:02) 下一個

 

什麽煉鋼煉鐵,什麽芯片, 算得了什麽! 那時“天上沒有玉皇”,如今“挑擔可以不換肩膀”,挑也能挑出幾張要多大有多大的芯片!!

穆浴陽,潛  偉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北京

Email: muyuyang1989@126.com

收稿日期:2014年10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17日;錄用日期:2014年10月31日

摘  要

大煉鋼鐵運動作為“大躍進”的一個重要子集,其曆史進程與“大躍進”基本保持一致,但有一定的滯後性。就河南省而言,依據不同時期的重要政治會議為節點,該省的大煉鋼鐵運動可劃分為運動的醞釀(1958年3月~1958年7月)、高潮(1958年7月~1959年3月)、調整(1959年3月~1959年8月)、反複與結束(1959年8月~1961年12月)四個時期。本文通過對四個不同階段不同現狀的一些探討,以期為今後的相關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

關鍵詞

大煉鋼鐵運動,河南省,不同階段,現象

1.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時間範圍界定

對於“大躍進”的時間界定,目前眾多學者已經有了較為統一的看法:1957年10月至1960年10月。這對從事此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很好的範本和幫助,隻有研究主體清晰明了的情況下,研究起來才能夠有的放矢。基於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闡明本文對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研究上的時間範圍。

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是“大躍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始末基本遵從“大躍進”的整體進程。“大躍進”始於1957年10月,在中共八大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恢複“多快好省”的口號、製定了一係列措施,標誌著“大躍進”的開始。1960年底召開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則標誌著“大躍進”的結束。之所以以中央會議作為該運動的研究前後結點,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政治色彩較為濃厚的群眾性曆史事件。張誌輝在《“科學大躍進”初探1958~1961》一文中,行文鮮明的對“科學大躍進”進行了概念界定,闡釋了研究主體的時間範圍和範疇,同樣選擇了相關會議召開和文件公布的時間為前後節點。

就全國大煉鋼鐵運動而言,並沒有學者在研究時間範圍上給與明確的闡述。但許多學者都更多的將大煉鋼鐵運動的研究視角聚焦在了1958年,這是略顯偏頗的,曆史的重構應該是全麵而完整的。以河南省為重點考察對象,1958年3月18日至22日,河南省委召開全省第一次鋼鐵會議,在此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當年全省的生鐵、鋼的產量任務和建爐的數量[1] 。1961年12月25日至31日,河南省委召開各地、市委工業書記會議,貫徹執行以整頓為中心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民貫徹實行《工業生產七十條》,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結束了大躍進以來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2] (401)。所以,筆者認為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時間跨度應為1958年3月至1961年12月。

2.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四個時期

2.1.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醞釀

河南省於1958年3月18日至22日期間召開了全省第一次鋼鐵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1958年河南省鋼鐵產量任務,生鐵要求50~70萬噸,鋼20萬噸,同時也製定了一係列相關措施:

明確積極發展地方冶金工業,確立依靠群眾、自立更生的原則,興辦企業方麵要采取六主原則,即要充分發揮自有原料的最大利用化,資金要依靠地方企業自己積累,努力發展中小型企業,綜合型企業的發展要做長遠規劃,著力培養儲備現有的技術力量,產品就地銷售,另外,縣縣、鄉鄉、社社都要辦鐵廠;確立重七輕三的原則,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占70%,輕工業占30%;冶金工業建設模式也進行了規劃:遍地開花,全黨全民辦工業、先紮攤子,由小及大、因陋就簡;培養技術力量:中央在省裏興辦24所學校,預計培養人數1萬~1萬5千人,各個區縣,采取以老帶新的方法,預計培養人數14萬人;三年內摸清省內地址情況,向群眾講授知識,例如山上不長草,山下定有寶;雨後放光;雪後先消等[3] 。

在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中,承擔生鐵冶煉任務的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類是全省範圍內應運而生的煉鐵廠,這些煉鐵廠大小規模、冶煉設備、技工配置參差不齊;第二類就是以市、縣小至公社為主導、興辦的大會戰冶煉點。後者參與人員以普通群眾為主,采用的爐型也千差萬別,但共同點是爐子數量大,絕大部分是土法煉鐵爐,以用料簡單、節省材料、操作簡單為主要原則,參與人數眾多。除了這兩類,在各個機關、單位或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企業,都會參與冶煉活動。

第一次全省鋼鐵會議拉開了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序幕,但此次會議之後,全省範圍內還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群眾冶煉事件,這與此次會議上製定的本省全年生鐵任務量50萬噸有直接關係,按照規劃,當時承擔生鐵生產任務的主要是大大小小的煉鐵廠。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多種多樣,全麵發展,省專市縣鄉社辦鐵廠,大廠套小廠,機械廠設煉鐵廠以及組織城市資金技術上山辦鐵廠等9鍾形式,達到投資少,建設多收效快的目的[4] 。從河南省1958年3月份出台的地方工業基建投資規劃上來看:全省投資總額為3814萬元,其中煤炭工業2609萬元,占總投資額68.41%,鋼鐵、肥料、硫磺等重工業330萬元,占8.64%,電力工業325萬元,占8.52%,輕工業201.5萬元,占投資總額的5.3%,食品工業103.5萬元,占投資總額2.7%,機械工業70萬元,占總額的1.84%,縣營工業116萬元,占3.04% [5] 。不難看出,這一時期河南省的工業發展規劃既迎合了當時中央“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路,但並非將工作重點完全置於鋼鐵生產上。與此同時,全省對煤炭工業的發展是傾注了較大精力的,58年投資興建的大大小小的煤礦達到了29個,這為解決即將到來的煉鐵高潮的燃料不足問題是做了鋪墊的。從社會輿論來看,也都是在宣揚這一時期各個地方鋼鐵廠的建爐高效性,例如:鄭莊冶鐵廠第一座土高爐隻花3元5天時間投入生產,舞陽縣朱蘭店冶鐵廠1周內興建3~13 m3高爐86座等等[6] 。

全省召開第一次鋼鐵會議之後,無論是當時製定的生產任務、建設任務、產量分配還是投資金額,河南省工業在朝著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手工業、社會基礎設施配套齊頭並進的方向發展。就大煉鋼鐵運動,這一時期的生產任務重點放在全省的鋼鐵冶煉廠上,但同時不論是煤礦生產還是焦炭生產已經出現了“躍進”的現象,這為之後全民大煉鋼鐵運動進入高潮作了鋪墊。

2.2.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高潮

1958年7月11日至17日,河南省委再次召開了鋼鐵會議,會議上提出了河南省58年新的產鐵產鋼任務,生鐵150.8萬噸,鋼錠27.4萬噸,正是這次年產任務的調整,使得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走向了高潮,見表1

就這一時期的爐子建造情況來看,自150.8萬噸任務提出以來,為了完成全省既定任務,全省大搞特搞小高爐和土高爐的建設,以專區、市縣、鄉社為單位建立鋼鐵冶煉會戰點,開展群民性的冶煉活動,以彌補鋼鐵工業(鋼鐵廠)生產能力的不足。截止到58年7月10日,全省範圍內各種煉鐵爐已建成741座[7] 。隨著鋼鐵生產任務的提高,全省建爐數量在第一次鋼鐵會議召開之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到了58年8月20日,河南省已經建爐22,099座,土爐21,567座,簡易小高爐(1~7 m3) 415座,大型小高爐(8 m3以上)16座[8] 。截止到1958年9月20日,參加生產的各種爐子45,875個,其中土爐子占到97.6% [9] 。“以小型為主,以土法為主,土洋結合,點麵結合,大中小相結合,建立千千萬萬土高爐,小高爐,依靠群眾自力更,全黨全民大辦鋼鐵”的方針的指引下,土法在這個特殊的年代再次登上了曆史舞台,為了完成既定生產任務,本著易於推廣、節省原料的原則,土爐的運用被推向了極致。但就原料,主要是鐵礦石和燃料的利用率來看,近代高爐每煉1噸鐵需3噸半左右固體原料,土高爐則需4~5噸左右,空氣也是高溫煉鐵不可缺少的原料,如將風量折合重量計算,近代高爐每噸生鐵需風量約為3噸重,小高爐鐵每噸鐵需4~5噸重,土高爐每噸鐵需達到8噸重,煉鐵消耗原料如此之多,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原料問題[10] ,這與推廣土法煉鐵的初衷是有所相悖的。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tasks in Henan Province

 

表1. 河南省1958年鋼鐵生產任務分布表1

 

另外在這一時期較為典型的就是鋼鐵高產衛星現象。從1958年1月至8月20日,河南省生鐵產量總計為12694.98噸,鋼1213噸,麵對全年151萬噸生鐵,30萬噸鋼的任務,其嚴峻的形勢不言而喻。就河南省而言,最先放出鋼鐵高產衛星的是魯山縣,《人民日報》於1958年9月15日,在第一版醒目的位置刊登了題為《取得魯山煉鐵經,日產千噸並不難》一文(見圖1),“河南省魯山縣的一千三百多座煉鐵爐,幾乎全部都流出了鐵水,在8月28日創造了日產生鐵1068.65噸的驚人紀錄,這是目前鋼鐵戰線上遠遠跑在前麵的一個縣”。

隨後,在9月15日,河南省又放出了日產一萬八千多噸的巨大衛星(見圖2),“這天全省日產生鐵18693.92噸,另外還生產了燒結鐵10250.18噸。這一天,全省共出現八個日產生鐵千噸以上的衛星縣。其中禹縣為最高,日產生鐵4396噸,外產燒結鐵4607.25噸,其次是魯山縣,日產鐵2154噸,外產燒結鐵2577噸。再次是寶豐縣,日產鐵1500噸,外產燒結鐵2500噸”。此外,臨汝、信陽、登封、商城和博愛五縣的日產量都在千噸以上。這些大麵積高產衛星的出現,標誌著河南省在鋼鐵生產上突破了大量生產這一關,使全省鋼鐵生產進入了躍進再躍進的新階段[11] 。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兩顆“衛星”的升空加劇了之後全省範圍內的“衛星現象”。9月18日,河南省委舉辦鋼鐵“躍進”廣播大會,為了完成生產任務,省委要求全省20日之後日產鋼鐵要達到2萬噸,

Figure 1. The report of iron production satellite in Lushan

圖1. 魯山日產千噸生鐵的報道

Figure 2. The report of iron production satellite in Henan

圖2. 河南日產萬噸生鐵的報道

月底爭取達到3萬噸。次日,河南省信陽專區放出了日產10,310噸生鐵的衛星,外加燒結鐵2182噸,這是當時全國鋼鐵工業戰線上出現的第一個“萬噸專區”,信陽專區的商城縣產生鐵6191.53噸,外加燒結鐵1880.8噸,創造了全省日產生鐵最高紀錄[12] 。

為了達到以點帶麵,全麵開花重點突破的目的,9月22日,河南省委召開大辦鋼鐵電話會議,會議上確立以1市15縣為煉鐵中心,分別是安陽縣、湯陰縣、博愛縣、濟源縣、登封、密縣、宜陽、臨汝、繩池、禹縣、寶豐、魯山、信陽、商城、桐柏和焦作市,其中焦作市以煤礦生產為主。在生鐵生產任務上,對這15個縣也做了強製性的安排,其中禹縣、寶豐、信陽、臨汝、魯山日產量必須達到2000噸,其餘10個縣需達到1000噸,全省範圍內有50個縣生產鐵,其餘各縣日產生鐵需達到500噸[13] 。以這樣的任務分配方案來看,的確是滿足了全省日產2萬噸生鐵的任務,到年底時,順利且能超額完成中央分配的任務。之所以列出上述15個縣作為重點衛星縣,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經驗”,不難發現,9月18日的8個日產千噸縣都涵蓋在重點衛星縣裏。

“衛星現象”愈演愈烈。9月28日,魯山縣放出一顆日產生鐵34,360噸的大衛星,同日,信陽專區創造了日產生鐵26707.32噸的記錄,並出現兩個日產萬噸的縣,信陽縣產鐵13631.53噸,商城縣產生鐵12567.5噸[14] 。10月5日,河南省信陽專區放出了日產鋼9350.36噸的全國第一顆大衛星,其中,信陽縣日產5930.15噸,商城縣日產3330.32噸[15] 。10月5日至9日,河南省委召開了鋼鐵生產緊急會議,會議指出,在堅定“小土群”的方針下,一方麵要保證10月份生鐵80萬噸、鋼錠20萬噸的任務指標,另一方麵,鋼鐵生產戰線上要“大放衛星,連續放衛星,全麵放衛星”[16] 。之後的事情可想而知,一顆顆碩大的“衛星”騰空而起,令人瞠目結舌。從10月15日到11月2日,《河南日報》陸續報導著一則則“喜訊”,15日產生鐵23,318噸,16日產鐵26,040噸,17日產鐵30,332噸,18日產鐵37,331噸,19日產鐵48,122噸,20日產生鐵48,368噸、鋼5449噸,21日產鐵52,809噸、鋼5148噸,24日產鐵95,743噸,25日產鐵401,577噸、鋼8200噸[17] ,29日,一顆巨大的“衛星”再次升空,其生鐵產量約等於10月1日至27日的總和,這一天日產生鐵達到1,056,742噸、鋼11,706噸,其中魯山縣達到157,778噸,禹縣為307,467噸[18] 。在11月2日,《河南日報》刊文宣布,河南省在10月份共產生鐵4,042,274噸,全年產鋼313,942噸,超額且提前兩個月完成了全年的生產任務。

河南省58年鋼鐵年產任務的順利完成,得益於一顆顆碩大的“衛星”。不難發現,15個重點衛星縣,尤其是魯山縣、信陽縣、和商城縣在放衛星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次次地刷新著日產鋼鐵的紀錄。短短幾個月內,河南省產鐵將近420萬噸,這樣的數據不禁令人驚愕。266個臨時組織成立的鋼鐵會戰冶煉點產鐵220餘萬噸;全省的鋼鐵廠共產鐵2,002,743噸,其中好鐵700,789噸[19] ,至於這部分好鐵是依據什麽標準得出的,已無從考證。

2.3.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調整

鄭州會議之後,“大躍進”左傾勢頭有所遏製,具體表現在對人民公社的整頓和經濟指標的調整。就鋼鐵工業,在1959年3月21日至4月2日,河南省委召開了工業會議日,為貫徹中央“縮短戰線,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的方針,著重討論了鋼鐵工業合理定點布局問題,會議上通過了《鋼鐵工業定點布局和改進管理方案》,決定將全省現有的92個鋼鐵基地減少為43個,111個生產點減為63個,同時做出了將勞動力向農業生轉移的決定。隨後在4月29日至5月13日的全省計劃、基建、生產會議上,全省年產鋼鐵計劃中,鋼產量由原計劃80萬噸調整為22萬噸,生鐵計劃由150萬噸調整為80萬噸,會後經討論,59年的指標確定為好鋼10.8萬噸爭取19萬噸,生鐵68.9萬噸,爭取80萬噸。自此,到8月底的河南省一屆十四次全會、三級幹部會議期間,河南省的大煉鋼鐵運動處於調整狀態,主要表現在:

(1) 由小土群向小洋群轉變,縮減鋼鐵冶煉會戰點。由專區、市縣、鄉鎮公社為主導的全民大辦鋼鐵會戰點在這一階段得以縮減,1958年年底到1959年初,陸陸續續的關閉了部分鋼鐵冶煉點,到年底時,全省“小洋群”30個,“小土群”19個,土爐子1500座[20] ,冶煉方式從土法煉鐵逐漸轉移到以現代化的小高爐為主,承擔鋼鐵生產任務的重心也重新轉移到鋼鐵廠上。雖然整個運動期間小高爐都一直在建,但不同時期建爐情況的不同直接反應了這一時期所采用冶煉方式重心的不同。1958年河南省高爐建設情況:3 m3 195座,5 m3 7座,6.5 m3 6座,8 m3 20座,13 m3 15座,22 m3 3座,28 m3 12座,55 m3 1座,轉爐方麵,0.5噸的12套,1噸2套,1.5噸3套,3噸的1套[19] ;到了1959年,全省共有6.5 m³高爐8座,8~13 m3 109座,22~28 m3 75座,55 m3 1座,100 m3 1座,255 m3 1座,1噸以上的轉爐625套,小型軋鋼機15套,耐火材料廠14個[21] ,不難看出,1959年一年中河南省高爐建設數量有了較快的增長,這一方麵得益於全省範圍內鋼鐵廠的合並和重點項目的開展,使得資源能夠集中、優化地進行分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一時期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重心的調整和轉變。

(2) 從盲目的追求鋼鐵產量到重視鋼鐵的生產質量。具體到河南省,其實早在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就已經有了冶煉技術革新的聲音,這也是變相的在呼籲要重視生產鋼鐵的質量,但最終這種聲音被淹沒在大放衛星、舉國歡慶的洪潮之中,變得細小而無力。雖然全省捱過了1958年鋼鐵產量任務指標的考驗,但質量上不盡人意的事實是不能忽略的。隨後,鋼鐵生產工作的焦點重新回到了對技術問題的探討上,為了把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河南省省政府、省冶金局要求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鑒定和推廣優秀爐型,積極推廣冶煉流水鐵的經驗,在1958年的12月份,全省煉鐵生產中流水鐵就基本上代替了燒結鐵,生鐵合格率上,也由1959年第一季度的30%上升到第二季度的54.5%,第三季度則為83.96%,是年11月份為87.54%;全省高爐利用率方麵,1959年第一季度為0.59,10月份上升為0.92[21] 。在具體冶煉措施方麵,省冶金局對一些較好的經驗也進行了總結:第一,要縮小原料粒度,避免大顆粒原料落入爐缸從而降低爐溫;第二,對礦石進行反複焙燒以提高礦石品位,盡可能的降低硫份,焙燒過程先是進行大塊大垛的焙燒,破碎後采用豎窯或是其他的焙燒設配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焙燒;第三,將石灰石燒成生石灰然後用於冶煉;第四,在礦石選擇上,應當充分利用燒結礦[21] 。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大煉鋼鐵運動已並非純粹的政治性群眾運動,冶煉產品的質量、高爐的技術經濟指標受到了重視,一些好的冶煉經驗和方法得到了宣傳和推廣,部分冶煉方法至今也是值得認可的。以生石灰用作助熔劑為例,碳酸鹽在爐內受熱分解,要消耗大量熱能,而這些熱能是爐內燃燒昂貴的焦炭提供的,我國在某些對原料強度要求較低的小高爐上,使用預先在爐外已焙燒過得生石灰(CaO)代替CaCO3入爐,可取得較為顯著的降低焦炭消耗的效果,而對高爐操作沒有明顯的副作用[22] 。

2.4. 河南省大煉鋼鐵運動的反複與終止

由於廬山會議之後全國範圍內“反右傾”鬥爭的繼續,“大躍進”再次泛濫開來。1959年8月23日至9月5日,河南省委第一屆委員會召開了第十四次全會及省、地、縣三級幹部會議,重新部署了工農業等各個戰線上的“大躍進”。鋼鐵工業方麵,上調了1959年的鋼鐵生產指標,同時要求繼續貫徹“以鋼為綱,全麵躍進的方針”。到了1960年2月4日,河南省委召開了為期16天的第十五次全會及全省五級幹部會議,會議指出要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討論了河南省196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提出全省大辦縣、社工業的口號[1] 386。就鋼鐵工業而言,具體到生產任務指標:生鐵省內計劃要達到130萬噸,鋼省內計劃31.5萬噸,鋼材17.5萬噸[23] ,不難看出,1960年的鋼鐵生產計劃與1959年相比有大幅上調,基本與1958年持平。任務既然已經製定,完成是必然的,此後的情況與1958年的第三、四季度有相同之處,一切以鋼鐵元帥為主,各個部門都要支援鋼鐵生產,凡是與鋼鐵生產有矛盾的,該讓路的讓路,除了一些重點工程外,凡是和鋼鐵生產爭材料的、與鋼鐵生產相矛盾的基本建設項目都可以緩建,要以1958年大辦鋼鐵的精神支援鋼鐵生產[24] 。

1960年,全省已有的小洋群鋼鐵廠已經出具規模,預計能產鐵135萬噸,不足部分(30萬噸)由小土群彌補(這與大煉鋼伊始“土”“洋”生產能力8:2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礦石和焦炭供應上小土群必須服從小洋群,保證小洋群的需要,發揮要群的潛力,因此小土群應就運不出來的焦煤、塊煤和礦石就地煉鐵,大搞小土群的同時,不能影響農業生產,不能占用秋收的勞力[20] ,從1月至9月份生產生鐵共100萬餘噸,其中“小洋群”產鐵898,000千餘噸,“小土群”產鐵109,962噸[25] 。在這一時期,雖然河南省與之前一樣提出了“土洋並舉”的口號,但已經承接了運動調整時期的思路,冶煉方法上實現著由“土”向“洋”的轉變,隻是礙於生產任務的壓力,土法作為一種補充手段不得不再次登上曆史舞台,且這一時期的小土群的規模和建造,從與資源分布的結合到人員分配都是帶有較強的可行性色彩的。

盡管60年的鋼鐵生產任務仍然艱巨,卻沒有了“高產衛星”的現象,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爭相競做萬噸專區、千噸縣的現象不複存在。“放衛星”作為一種完成生產任務的特殊手段,在這一時期沒有再被采用,似乎有一點自我否定、自我檢討的味道,一方麵是因為“大放衛星”極大的損耗了社會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麵,雖然這一時期鋼鐵工業再次掀起“躍進風”,但已不再盲目的追求產量,轉而是一種較為務實的態度,以期在質量和產量之間達到平衡。

隨著“大躍進”的結束,河南省乃至全國的大煉鋼鐵運動也漸漸走向了終點,從1961年年初開始,鋼鐵工業開始進行整頓,合並了大小規模不一的鋼鐵廠,關閉了一大部分產量低、操作不規範的廠礦,裁減鋼鐵工業員工並將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到了農業生產上,停止了縣、社級的鋼鐵冶煉點。於1961年12月25日至31日,河南省委召開了各地、市委工業書記會議,要求全麵貫徹實行《工業生產七十條》,開展增產節約運動[1] 401。自此,河南省持續了近3年的大煉鋼鐵運動暗淡收場。

3. 結語

(1) “群眾運動”的現象貫穿著整個事件,但在不同時期的表現是不同的。

在運動醞釀階段,群眾運動主要表現在煤炭、焦炭生產等一些與冶煉相關環節的從業人數眾多方麵,且人員的調配和技術人員的培養多是由省市縣級的工廠為主導的。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當時的鋼鐵生產任務尚未調整,從整個省的輕重工業、手工業和基礎設施規劃來看,全省的發展是本著“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指導的,其餘各個行業並進,尚未出現“鋼鐵元帥升帳”的情況。到了運動的高潮階段,這時的“群眾運動”似乎與大眾視野中的“群眾運動”更為相近,從礦料、煤礦的尋找開采、焦炭生產、原料運輸到實際冶煉的操作,從事者已經沒有了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專業背景的界限,完成鋼鐵生產任務是一切事務最根本的原則。嚴峻的政治形勢、苛刻的政治任務和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造就了這一時期鋪天蓋地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到了運動的調整階段,“群眾運動”較第二階段有所減緩,主要表現在專區、市縣和社級的冶煉會戰點的縮減,抽掉的人員以普通群眾為主,進而是冶煉相關行業的調整,如煤焦、運輸、耐火材料生產等。除此以外,這一時期大大小小的鋼鐵廠采取了資源整合,員工數量上也進行了裁減。這一時期的群眾運動似乎與第一階段更為相似。到了最後一個階段,雖然也建起了部分的小土群冶煉點,但較高潮時期,抽離了盲目性,取而代之的是較為科學化、合理性的安排,但由於此時左的思潮仍舊占據著統治地位,無論微觀上怎麽調整,宏觀上的錯誤已經決定了這場群眾運動對社會的財力、勞力和物力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2) 從冶煉技術運用的角度來看,河南省為期三年的大煉鋼鐵運動經曆從土法到洋法的轉變。

由於傳統古法冶煉技術在河南有著較為深厚的底蘊,大煉鋼鐵運動伊始,各種爐型應運而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但由於產量和經濟效益等多方麵的問題,隨後指定了幾種爐型進行全麵推廣。從土法到洋法的轉變,這既是技術與社會雙向選擇所致,也是技術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從這點看,就河南省而言,雖然大煉鋼鐵運動披上了政治運動的嫁衣登上了曆史舞台,幾經周折造成了巨大的經濟、人力損失,但在此次運動中扮演最為核心角色的冶煉技術,在它的劇本裏依然循著自己的道路堅定地前進,並沒有違背技術前行所應遵循的既定道路。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1]   我省地方工業高歌猛進萬箭齊發. 河南日報, 1958-3-28(1).

  2. [2]   河南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 (1994) 河南省誌?大事記. 河南人民出版社, 鄭州.

  3. [3]   河南省冶金工業會議. 冶金報, 1958-4-7(3).

  4. [4]   河南省委關於鋼鐵生產、鐵礦勘探、水利煉鐵和放鋼鐵衛星的通知、簡報和批示. 河南省檔案館, J1,1391.

  5. [5]   工業廳關於1958年度地方工業和手工業計劃一覽. 河南省檔案管, J95,653.

  6. [6]   河南省因陋就簡發展鋼鐵工業. 冶金報, 1958-6-30(2).

  7. [7]   河南省委鋼鐵生產會議文件. 河南省檔案管, J1,1394.

  8. [8]   河南省委召開地市委書記緊急會議文件. 河南省檔案館, J1,1386.

  9. [9]   河南省委關於鋼鐵生產情況給中央的報告. 河南省檔案館, J1,1396.

  10. [10]   陸達 (1958) 土爐和土洋爐結合小高爐的原料和爐型問題. In: 土洋並舉大辦鋼鐵工業的經驗, 科學普及出版社, 北京.

  11. [11]   河南日產生鐵一萬八千多噸. 人民日報, 1958- 9-17(1).

  12. [12]   信陽專區一天拿到萬噸鐵. 人民日報, 1958-9-24(1).

  13. [13]   吳芝圃、楊蔚屏在大辦鋼鐵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河南省檔案館, J1,1390.

  14. [14]   河南省鋼鐵戰線紅旗越舉越高. 人民日報, 1958-9-30(1).

  15. [15]   貫徹“小土群”,放出大衛星,河南信陽專區日產鋼九千多噸. 冶金報, 1958-10-9(1).

  16. [16]   省委召開鋼鐵生產緊急會議部署戰鬥任務. 河南日報, 1958-10-10(1).

  17. [17]   共產主義氣蓋世,一天超過一百年. 河南日報, 1958-10-27(1).

  18. [18]   英雄寫下英雄詩篇, 奇跡之上再創奇跡. 河南日報, 1958-10-31(1).

  19. [19]   1958年省煤炭局、省冶金局煤炭工業、冶金工業生產綜合年報. 河南省檔案館, J95, 15.

  20. [20]   1960年煉鐵小土群方案及縣社辦小洋群三年規劃. 河南省檔案館, j115, 191.

  21. [21]   1959年冶金局煉鐵生產基本總結. 河南省檔案館, J95, 83.

  22. [22]   王筱留(主編), 北京科技大學 (1991) 鋼鐵冶金學–煉鐵部分. 冶金工業出版社, 北京.

  23. [23]   完成全年鋼鐵生產計劃的措施意見和提綱. 河南省檔案館, j115, 137.

  24. [24]   王金瑞 (1999) 論河南省的“大躍進”運動. 河南大學, 鄭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