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1949年之前, 東北及華東長三角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遠高於北方內地, 雖然從政治高度上來說, 一定得說指出那時是民不聊生窮人吃不飽穿不暖的, 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踢足球打籃球等等體育運動。
網友老生屢屢證實大連地區的各項體育運動開展得非常悠久,當然不是說他在讚美”偽滿“和”日本侵略者“,但實際上東北地區的城市化工業化程度就是比較高, 普通老百姓雖然隻能吃棒子麵和苞米大茬子,但好歹也沒有餓死光,而且上學的比例也遠高於關內的大多數地方,和上海可能差不多吧, 教育方麵有一點絕對比上海強的是外語教育, 雖說上海的教會學校非常重視英語,但還是有很多非教會學校, 就不可能像教會學校那樣隻有”國文“課才使用中文教的, 東北特別是大連的學校, 可不是這樣的, 我原單位很多東北人, 那些當年上過高中的人說,隻要是偽滿的高中畢業生,就具有三等翻譯官的資格, 這些人在考高級職稱時, 都填了“日語四會”:聽說讀寫。
再回過頭來說體育運動, 城市人口, 哪怕是工人階級,大部分子女小學至少還是要上的,不知道那年頭東北的公立學校是否收費?隻要上學校, 就有體育課(私塾就沒有體育課了), 小孩子哪有不喜歡奔奔跳跳的? 這就是體育運動的基礎啊, 再加上體育課老師教點運動技能,有運動天賦的人自然就很容易上手,而學校之間再有點比賽,開開運動會啥的, 那整體體育程度不就提高了嗎?
東北的情況俺們不知道, 上海則多少聽那些老克拉老梆瓜講過,有些老工人說起三四十年代上海那些運動明星, 特別是足球,真的也是如數家珍,大中華橡膠廠大隆機器廠幾個紡織機器廠和棉紡廠, 都是很有點足球傳統的, 而且並不是從解放才開始的。
記得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時, 上海出過一套憶苦思甜叢書, 其中有一篇文章說的是後來的上鋼三廠, 解放前有一些年輕工人足球愛好者, 休息天就跑到浦西踢球或比賽, 有一次和一艘外國貨輪的水手隊踢, 是如何拚命把外國水手打得落花流水,好好地為中國人爭了一次光, 不過作者好像忘了點什麽東西。
所以那時若是全國開運動會, 如設有報名資格線的話,豈不是一半以上的運動員是東北和上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