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北京的大院,並非建築上用圍牆圈起來的一個大大的院子。
建政初期,各大黨政軍機構進駐北京,先是工作部分,征用一個大四合院或以前的王府, 幾十間房子就夠一般不小的單位使用了,除高級首長住單間, 一般中層幹部也可以三兩個人擠一間,小幹部以及戰士, 地上鋪些稻草打革通鋪也就行了,至於吃飯, 有夥房即可, 幹部端回辦公處, 士兵捧碗院裏一蹲。
慢慢地各大機關的後方留守處也跟著搬進北京了,這樣個院子肯定是不行的,找大院子,把隔壁院子劃進來, 活到半郊找塊地皮, 搞個大院子。
此刻就不隻是個圍牆圍著住了很多人的“大院子”了,而是一個小社會,有家屬的拖兒帶女,單位不單單隻是“工作”的了,生老病死吃喝拉撒, 漸漸地發展到洗澡買菜寄信買香煙肥皂,托兒所衛生室都有。
這個小社會自成一體, 儼然一個城中村--此村非“農村”的村, 用上海以前的老法, 可以用高級的“邨”而不是“村”了, 也形成了一種其實與共產主義格格不入的“大院文化”,“大院”裏的人, 往往看隔壁或馬路對麵的胡同,是居高臨下的,把住那些胡同裏的人大致上稱為“小市民”,按新華詞典, 住在城裏的“人”, 就是“市民”, 為什麽要加個“小”字呢?這就是“大院”文化的精髓--自我拔高。
不說北京大院了。
當年陳毅饒漱石率領三野進了上海, 這二位不是土包子, 當然知道那種花園洋房高級公寓的舒服,各大機關也是用各種方法劃拉劃拉了一些, 最高級幹部住小樓,次高級住蠟地鋼窗,但是, 上海市區就沒有北京那種占地很大裏麵房子特別多的大的”院子“,因為大概除了學校醫院等,上海要想征用一個”院子“容納一個大機關, 很難, 又不能把學校醫院關掉,比如把華山路上海交大趕出去,夠整個三野司政後機關用了,不能夠呀。
但是, 上海有很多很大的辦公大樓呀,關鍵是其業主什麽帝國主義官僚資本等多,征用容易,因此, 為機關單位尋找辦公地點不難。
與北京不同的問題來了, 這些辦公大樓,純粹就是一些辦公室,在裏麵找些犄角旮旯的房間作為少數單身宿舍, 也就頂了天了,更不要說跟著進來的老婆孩子家屬等等”閑雜人等“, 咋辦, 到處鑽尖打洞想辦法, 這兒弄個石庫門住三五家, 那兒公寓找幾間房一兩戶,外國大班夾著尾巴逃走後的大花園洋房沒收過來安排十家八家,一句話, 散居在”市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就知道太原路永嘉路口有一棟很大的花園洋房,住了一些山東老區來的幹部家屬, 有些幹部有那種年紀較大的孩子, 到了上海就地入了學, 隻要一個學期,八九十來歲的小兔崽子,滿口”扯哪扯哪“,再也不把打架說成”打仗“了,他們的同學, 有隔壁弄堂的資本家家庭的, 也有不遠處中國中學背後那個棚戶區的,也有不遠處哪個醫生教授家的,這個山東孩子哪會有”自以為是“的自我高級感!?到資本家或教授家去白相一次, 回來倒有可能嫌自己老娘有點土呢, 這就不可能添個“小”字到市民二字前頭。
不知道康平路院是什麽時候變成市委大院的,但從整個上海來說,幹部大多數還是與一般老百姓是“隔壁鄰居”,瑞華公寓是市委宿舍,南京路泰興大樓好像是華東局的,這些房子裏既沒有自己的食堂, 也沒有自己的醫務室,吃喝拉撒的管理權, 基本還是靠居民委員會, 那就不一定是這棟樓的了,孩子的上學, 也隻好就近了,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幹部子弟”特質, 就是普通話,這才是他們能夠顯示自己比當地小赤佬高一點點的地方,雖然不標準。
1958年柯大鼻子慶施, 設想的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 應該住到工人新村去和普通群眾打成一片,建造了東廟二村(後來改為東安二村),現實太骨感,估計有關部門欺了上,該新村分內二村外二村,外二村是普通老百姓,內二村也有部分一般工人, 和市委的一般或中層幹部,最裏麵那幾幢房子, 才是柯(慶施“陳(丕顯)曹(荻秋)等領導同誌住的, 後來大概考慮了安保問題, 老柯率先搬去康平路, 緊接著一個二個除曹荻秋外, 都搬去康平路了。
如果把東安二村很嚴密地圈起來, 裏麵再建點食堂菜場澡堂等等服務設施, 那麽就可以認定是個與北京”大院“類似的大院了, 但什麽也沒有。
我有些同學就是住在東安二村的幹部子弟,極少數相互之間講普通話,周邊帶寧波音的上海話, 勢力實在太強大了,以致”擺放“二字, 不信哪位有機會碰上一個住那兒的幹部子女,99%他或她會說”bai dai", 而不會說“擱, ge".
我想, 上海的”分散居住“, 相對於北京的”集中居住“, 就是無法形成那種帶有”皇家氣息”的大院文化吧。
這些機構共同特點是人員幾乎全部是外來的,而不是傳統的北京人。有自己的附屬中小學,師資當然也是第一流的,因此第二代自然講的是普通話,而不是北京話,也就不是地方話的概念。其實盡管生活在北京,在乘公交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聽不懂售票員報站名的。
弄成大院形式,主要是當時交通不便,不得不集中居住在靠近上班的地方。再有就是建國初期的供給製,大家都是住宿舍。
而因為工作的關係,很多人家裏有電話,工資也比其他地方高,尤其是大學裏,這在五六十年代是地位的象征,軍隊係統更有軍一級就有汽車,允許家庭成員使用,盡管不是專車。而軍級在北京相當於在大院內食堂買飯也需要自己排隊的概念。
再有就是有所謂內部財政補貼食堂和商店的概念,這讓大院內生活水準明顯高於外麵,也就難以不讓第二代感覺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