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3)
1949年前大致區分為,老式石庫門, 新式石庫門,老式街麵房子,連棟花園洋房弄堂,獨棟花園洋房,蠟地鋼窗公寓,極少數工房,本地房子,草棚棚, 滾地龍。
建得較早的石庫門弄堂,有單開間雙開間甚至三開間的, 差別隻是大小不同, 共同點是沒有衛生設施, 需要拎馬桶,為與新式區分, 說成”老式石庫門“。
有老便有”新“,新老之分的關鍵是抽水馬桶, 而不簡單地說成”衛生設施“, 因為新式石庫門中又分成大衛生小衛生,有一類”新式“石庫門, 在一樓上二樓的樓梯下, 設置了一個帶抽水馬桶的小衛生間,所以習慣將隻有抽水馬桶的廁所稱為”小衛生“。更新的石庫門,則在一樓或(和)二樓樓梯拐彎處有個比樓梯間大的小房間,裏麵有水鬥(上海話稱水槽)和浴缸, 因為比小衛生間大, 故稱之”大衛生“。
馬路兩旁的房子, 絕大多數是被店鋪占據了,樓上一般還是作為住房使用了, 很多二層的房子是樓上樓下一起出租或買進賣出的,因此有些大一點點的商鋪, 樓下開店樓上住人,當然那些煙紙店”級別“的小業主,則把一樓街麵房子的前半部用於生意, 後半部用於生活,半夜客人有急需,敲門板,老板會起身打開門板上的小窗戶, 既方便了顧客也讓自己做一筆小小的生意,哪怕隻是一包香煙。這樣的街麵房子, 一般屬於無衛生設施的”老式“住宅, 當然有些比較新的街麵房子, 會有抽水馬桶, 不過這類房子一般不會隻有二層, 營造商舍不得呀, 利用率太低了。
上麵這些屬於“中檔”的住房,能有一席之地, 也算是體麵的了。
接下來就是高檔的了。
連棟花園洋房弄堂,平麵布局有如石庫門,一條主幹弄堂, 分支乃小弄堂,也是前門後門, 但前門沒有那種威風凜凜的黑漆大門,有的前院欄杆很低, 一眼就看得到前花園, 也有高牆鐵門看不到裏麵在幹什麽,居多是兩開間,一樓大致是客廳餐廳廚房傭人房,注意到沒有? 這兒用的是“客廳”, 而石庫門則習慣上用的是“客堂間”,這就是差別了,二樓則是臥房衛生間, 有的正式三樓,還有一種上海獨特的“假三層”,中間高前後地, 功能與石庫門的閣樓相似, 但比那種閣樓高, 至於汽車間, 倒不一定都有。
正兒八經的花園洋房,就是一個院子有大有小, 一幢房子有很大的也有不大不小的,一定是有汽車間的, 住得起這類房子沒有汽車間實在不要意思出門,到如今所謂”衡複“老法租界常見, 高安路是一個例子。
蠟地鋼窗, 乃上海灘高級公寓的別稱,因為地板必然要是打蠟的硬木,窗戶一定是鋼構件的,大名鼎鼎的武康大樓, 雖然這個名字用上海話說出來是很不雅觀的一個字, 河濱大樓也是一個,這類房子的放行布局各不相同,一室二室三室四室的都有,影視種太多了, 不多說了。
本地房子, 外地人猛一聽到這個名稱, 也許會莫名其妙,這種房子起源於上海本地的莊戶人家, 倒不一定真室上海本地人,隨著上海市區的擴大, 家裏賴以生存的”菜地“被高價收購去造住房開工廠建商店等,原先的種田人也洗腳上岸幹起了別的工作, 但相當一部分人把自家的房子保留下來自家繼續住了,以致有的人工作很差收入很少, 但住的房子雖不好但挺大的,甚至還有一個小小的院子。
另類本地房子的主任, 已經上岸從商好些年了,把家裏的房子改造成半現代化,但很可能所在區域無上下水管道, 以致這兩種本地房子基本是沒有衛生設施的, 但仍可以列入中檔範疇。
高檔中檔的有了, 說說低檔的棚戶區了。
棚戶區既不是規劃出來的, 也不是祖上留下的,隨著上海工商業的發展,各地各色人等源源不斷地湧進上海,帶著鈔票做生意或有知識教書啥的有之,一身力氣扛大包有之,能工巧匠補鍋彈棉花有之, 能說會道賣賣老鼠藥也算一種本事,少林武當學過滄州陳家溝出身的,到上海拉個場子賣藝或賣大力丸也能生存下來,當然第一步大多數是投親靠友過度一番,然後找工作找住處大概就和親屬是幹什麽的有關了,這就是為什麽上海何種工作乃何方人士從事的關係十分密切的原因了。
找住房也是如此,在上海有些比較差的地方, 倒不一定非得是下隻角,有些垃圾場啊, 無人墓地啊,不定什麽時候有些人找些木棍棍支個棚棚, 到什麽地方買點或順點油毛氈當屋頂,弄些竹片編成籬笆糊上泥巴當牆壁,就是一個窩棚了,隻要不碰上狂風暴雨大雪紛飛,湊合湊合也就有點家的意思了, 三家五家, 十家八家, 就形成一個居民點,這類區域政府是不管的,那麽誰來負責“社會事務”呢?青紅幫!
三兩家時, 幫會也懶得理你, 地盤搞大了, 就會有油水,青紅幫自然就出現了,當然那些賣力氣的賣手藝的賣嘴皮子的,恐怕在老家就與三教九流扯來扯去的,新到上海, 當然很輕車熟路地去拜碼頭,手勢一比切口一對,四色點心帶上, 有數有數好說好說, 以後小舅子侄子來上海, 同樣的路子走一遍,就在同一個“小區(?)”,先整個趴趴屋子對付對付, 這就是滾地龍, 以後憑本事走上坡就是好命, 翻不了身一家人滾地龍待下去吧。
慢慢地, 主要在城鄉結合部, 一大片一大片的棚戶區“建設”起來了,虧待那時無需戶口準遷證,來了就是上海人, 雖然棚戶區的主體人等, 原籍是江蘇安徽山東的居多, 一個特殊的群體, 老廣東在上海人口基數很大, 但落到棚戶區住的極少極少,比湖北人還少, 究其原因,大概和上海碼頭工人的構成有關吧, 上海碼頭工人中, 第一大幫是蘇北幫, 第二大幫就是湖北幫,因為沿長江來上海太容易了,而碼頭工人居住在棚戶區比較多。